全面发展的问题我其实才是全面发展的楷模。
学校里有很多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政治体育音乐等等等等。学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以什么为基准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区分。比如说大家一个姓,但是偏偏姓英语比姓音乐重要。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自修课是各个老师争夺得很厉害的一门课程,但是从来自修课上只看见有数理化语文英语的老师来上课,从来不见有体育音乐的安排。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的时候这些课程分数的比例大。由此可见,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到现在,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大家一起说说的阶段。
我觉得有一个成语根本不能用在学生身上,那就是——不务正业。
学生的学习,对有的人来说充其量就是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程而已。或许对有些学生的意义是学习到一些知识。知识是指课本上的知识。但是,不论学什么知识,在没有转化成报酬之前,就是说,在你还没有工作之前,就没有不务正业这个说法。
比如说,我喜欢踢球,这是不务正业吗?可能有人会说,学生的正业是学习。对。那学习足球技术算不算学习?那还不如说学生的正业就是考试得了。可是没有人会这么说,因为太难听了。
如果学生下课后老踢球算是不务正业,那老师炒股票算不算不务正业?那老师会说:不算,因为炒股票是业余的事情。
好,至少我没见过专门逃课为了踢球的人。但是,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学生很喜欢专注于除了应付考试以外的别的东西,比如踢球打球上网写作等等等等,很多人的评价就是不务正业。不光老师家长这样看,别的学生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样认为。结果往往是老师出面加以干涉。
老师的权力是否大到可以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喜欢做这件事情的份上呢?上面我已经说过,在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力都被神话了,什么东西被神话以后下一步必然是说很多胡话,教师就是如此。
你不能说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好的动机。如果有一个人作恶多端,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怕他,我看不顺眼一斧子劈死他,也是要判刑的。
我觉得在学校里很多权利义务之类的事情都被淡化了。学生永远都是一个弱势群体。当然也有厉害的学生,学校通用于所有学生的不通用于他,他并不是什么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早被开除了,哪轮得到他爬学校头上。那为什么不开除他?
学校喷水池就是他爹赞助的。
说回去。我在上学的时候,喜欢踢球。有人讽刺我说再踢也踢不到国家队,踢再好也好不过罗纳尔多,踢了有什么意思?不许踢了!
那么,如果你自己喜欢开车,我对你说:你再开也开不到麦克拉伦车队去,开再快也快不过舒马赫,开了有什么意思,驾照没收了。你是不是觉得我在狡辩?
喜欢只是一种喜欢而已,不一定要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才算成功。我喜欢一件事情并且做这件事情觉得很高兴,就是成功了。
况且,国家队的人难道都是大学毕业了再学踢球的?
我自己也曾经想过,这样的言语会不会抹杀一个天才。万一我真的将来踢得比罗纳尔多好,那不是很可惜?
可是,我觉得这也不可能。如果你真是一个天才,除了残酷的镇压(比如直接把你扔牢里判个无期),别的基本上都不能动摇什么。在一件事情上要有世界级别的成就,至少在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有超人的热情。冲动一点儿的,你不让我踢球是吧,我跟你拼了。冷静一点儿的,你不让我踢球是吧,我照踢。
所以,好多人不要埋怨天才被埋没。因为谁谁谁说一两句话就放弃了的,就算不对你说那些话,你也成不了天才。
我上学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对真正才能的歧视十分严重。比如我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是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
而且,中国有一个概念一错错了几十年——“全面发展的学生”。我退学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讨论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好还是我这样片面发展的学生好,全国好多人好多观点。这是一场胡讨论。
我其实才是全面发展的楷模。
我文章写得好,字也漂亮,封面设计创意一流,摄影不错,以前学校的长跑纪录都是我的,区里比赛从来没有掉出过第二,足球踢得不错,参加赛车以后第一年的成绩也不错,那真是太全面发展了。
但是这个不算。因为我数学化学学得不好。那学校里那些全面发展的呢?
数理化英语语文都挺好,体育也凑合,补考都能及格。偶尔也有会一两种乐器的——口琴腰鼓全算乐器的话。除了这个呢?什么都不会了。
我觉得在全面发展里,各种学科只能算是一项。说好听一点是学科能力,说难听一点是考试能力。你不能管一个人考试考得好叫全面发展啊。
我觉得他们挺可怜的。若干年后参加工作了,看见同事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只能羡慕,而自己当年被同学敬重,被老师赞许,谁见谁夸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现在是否能对着别人说得出口:你们这些算什么,有种跟我比谁考试考得好!
可能慢慢地,当年的优等生和当年的差生在当年所有学习的东西上的差别是,优等生知道二氧化碳在零下××度会变成干冰,而差等生只记得是零下百来度。
〈编者按:当年哈佛女生刘亦婷与韩寒成为教育界的“正反面教材”,然而十多年后,社会大众的观点却有了戏剧性的反转,2012年韩寒对此道出心声,亦为这个话题画上句号。〉
今天,我要郑重地辟一个谣。有一条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的微博和帖子,每次出现转发都上万,内容与我有关,大致是这样的,十多年前央视做了一期节目叫《对话》,请来三个三好学生,都是女孩子,马楠、刘亦婷和黄思路,而我作为反面教材出现,被观众和嘉宾大肆批判。十年后,这三个女孩子都嫁给了美国人,没有了声音,而我一直留在中国,成为了一个针砭时弊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当然,要谢过撰写者和转发者对我的美化,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十多年前,央视的确请我去做了一期叫《对话》的节目,这期节目差点做成《对骂》,参与这个节目的女孩子只有黄思路一个人,她弹得一手好钢琴,也很有才华,我十分欣赏羡慕,节目并没有把我们对立。而马楠和刘亦婷则根本没有出现在这个节目里。
这条广为流传的段子对这三个优秀的女孩子是很不公平的。虽然北大学生马楠在克林顿访华的时候责问克林顿,但这完全无妨她对美国态度的转变。我小时候还想参加志愿军进行第二次抗美援朝呢,我初中还赞成武力收复台湾呢,最傻的时候我还把拴狗的链条带在身边当星云锁链呢,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会一成不变的。就算他不转变想法,又何错之有,责问克林顿与嫁给美国人之间没有任何道德逻辑的关联。何况我查证了几年前的新闻,马楠拿绿卡,去美国留学等都是谣言。
关于刘亦婷,《三重门》出版时,正赶上《哈佛女孩刘亦婷》火热,她在美国,也很出色。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我走在我的野路上,她走在她的大路上,都值得祝福,只要不走歪路邪路,每条道路都有成功的方式。黄思路也是,在央视的那期节目之后,我们互相还有过交流,表达过对彼此的祝愿。据我所知,今天她也很成功,生活幸福。并不是成名才叫成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立足和杰出,或者家庭美满,就已经是成功了。这年代,成名算屁,多少屡秀下限的傻逼也能粉丝绕膝。什么叫一个人没有了声音?用微博刷你屏,上电视当嘉宾,啧啧有声舔臭脚,头破血流扮名流,这就叫有声音?黄思路、刘亦婷和马楠,她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选择。我知道类似的传言能煽动民族情绪,把这些未经查实又没有关联的内容捏合在一起,虽对我有利,却结结实实损害了另外三个女孩子的清白和名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不能转嫁到这三个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的姑娘身上。她们自食其力,出国留学,爱上外国人,这很好,我待在中国,没娶洋妞,也不代表高尚。
至于我,的确没想过要移民海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由,也不怕你用动机论阴谋论来解释,说白了,纯粹就是因为到了国外过不惯。我的朋友、家人、亲人、读者、车队、赛事都在这里,我也喜欢看中文字,吃中国菜。我热爱这片土地,是因为这土地上站的人。我爱的人们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所在。
最后祝福所有移民的朋友,定居海外的人,在国外念书没有回来的学生,愿你们替我多呼吸几口自由干净的空气,愿你们在更公平的环境里创造一切,能造福到你们的,迟早也会造福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