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还有个英文名,叫Judy!

但是崔安根本不怂。

作为龙都大学的一届高才,他可以轻易地洞察别人内心的想法。

就比如现在的朱棣,陷入了沉思。

并没有因此而降罪崔安。

崔安明白,自己的这一招险棋,走对了!

“陛下,古有曾子杀猪,在我们未来,对于孩童的教育,父母更是要以身作则,不要欺骗孩子。”

“虽然,我知道,您不是欺骗的意思,但是当初的汉王爷,也就十几岁的年纪,当然会因为您的话,产生一些想法。”

“您没有跟他说清楚的同时,对他的待遇的确差了一些。”

“所以,也不完全,是他的错。”

崔安犀利的指出了朱棣的错处。

关键,语言并不尖锐。

能让人沉下心的去思考其中的问题。

一旁。

高傲无比的朱高煦,眼眶却隐隐的红了。

哪怕是在尸山血海中厮杀,受伤,他也没有吭声半分。

但如今,崔安却明明白白,诉说出了他的委屈。

并且,爹也真的听进去了!

因为崔安的话,就是史书的记载,史书都能知道,他朱高煦多不容易!

……

寂静的谨身殿,气氛诡异。

或者怒骂、或者欢乐。

唯独缺少这样温情的一刻。

天家父子,天性多疑,行为别扭。

朱棣也极少用复杂的目光,直接看向朱高煦。

片刻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高煦,爹有错。”

朱高煦乖乖低下高傲的头颅,小声道:

“爹,你放心,日后我不会这样做的。”

“最好是这样!”

最后,朱棣对着崔安问道:

“他们都问完了,朕也很想知道,未来对朕的评价,又是如何呢?”

方才,崔安自己也说了。

靖难之役的后患,是老大给消除的。

那就代表着,自己在位的时间里,并没有完成这个心愿。

所以,朱棣非常紧张。

生怕史书对自己的记载,不算太好。

崔安抬头看了朱棣一眼,决定先说坏的,再说好的。

免得前面说得太过,让皇帝太失望!

毕竟,语言是一门艺术。

必须要好好利用,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您的血腥暴力,受人诟病。”

轰隆!

朱棣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跳的镇痛。

果不其然,果不其然!

史书上,居然就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难道,他朱棣就没有一分一毫的功劳吗?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他肆杀不就是因为这些冥顽不灵的读书人不理解他吗?

说起读书人,呵呵,他就是对读书人太好了!

朱棣在心中暗暗发誓,要开始着手改变官绅一体、摊丁入亩的政策。

他吐出一口浊气,右手不自觉地攥紧:“崔安,继续说吧!”

“您最具非议,在位期间,杀孽跟洪武大帝不相上下。”

“并且,您生性多疑,动不动就大开杀戒,还常年征战,让国库紧张,开支巨大。”

“您的削藩政策,做得也不够彻底,综上,给明朝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朱高煦冷汗直流。

没想到,崔安居然敢直接说出老爹的不是。

要知道,暴躁如他,都不敢在朱棣面前过分蹦哒。

最后,崔安又说了一句:

“您的臣德,属实太差!”

差!太差!

如此中肯、一针见血的评论,就这样明晃晃的面对朱棣。

可偏偏,朱棣又不能直接宰了崔安。

“你……”

朱棣冷冷地看着崔安。

对方似乎还没有说完,说着说着,脸上还露出了一抹笑容。

“不过,您的大功,抵消了这些过错,您在后世,算得上一代英明之君,堪比唐宗宋祖!”

“您即位之后,提倡节俭,日日勤政,最大化的减少天灾带来的灾害,让百姓安心,再加上宏伟的战绩,根本不亚于太祖洪武帝。”

“您数次出征,平定了漠北,威名远扬,让大明万国来朝,文治武功纵观历代君王,也是榜上有名。”

“您勤政半辈子,开创了‘永乐盛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兴修水利,让经济快速发展。”

“并且,您传播了文化,编纂了永乐大典,更是是一大贡献。”

“最重要的是,你还有个英文名,Judy!”

朱棣浑身一颤。

在心中,蔓延出了豪情万丈。

就犹如朱高煦方才,那释怀的感觉。

他朱棣,居然开创出了永乐盛世!

要知道,他的父亲,开国皇帝都没有这样的称号。

并且,上一个盛世,还是贞观之治呢。

这岂不是说,他在未来,说不定还能比拟三皇五帝?

毋庸置疑,他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后世居然称他为明君!

若不是帝王威仪,恐怕此时的朱棣早已经热泪盈眶了。

“哈哈哈哈!好,好得很!”

朱棣也忍不住爆发了欣喜的笑声。

赭黄色的龙袍微微一动,朱棣看向一旁傻愣着的朱高煦摆摆手。

他的心中,是干劲满满。

“高煦,退下吧,现在就去提醒翰林院的人,马上给朕编纂朕的永乐大典!”

“额……嗯。”

朱高煦离开后。

朱棣微微抬眼,看了看崔安。

准备将其安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但是没想到崔安再次开口。

“陛下,其实我认为,您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

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

朱棣双眼放光。

他在未来的称号,已经是一代明君了,居然还能进步。

如果改正过来,岂不是他真的能比得上李世民了?

“快说,快说!”

老爷子已经完全没了皇帝的架子。

三两步从台阶上走下来,目光如炬地望着崔安。

“您之所以能让万国来朝,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安排了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乃是永乐三年做出的决定。

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

但上一次航行中,郑和失败了,什么也没带回来,还浪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

这让原本就紧缺的国库,更加紧张。

朱棣的这个决策,也饱受争议。

再过最多一个月,郑和的航行,又要回来了。

期间,朱棣一直十分紧张。

如今听见崔安这么说了以后,整个人都松懈了下来。

“您虽然打开了格局,但是,经济上却根本得不偿失。”

“如果您用商业的手段,跟这次政治意义双管齐下。”

“那么,大明才是真的,万国来朝,连绵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