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大旱之年

“是。”

“据监测,秋社五土之中,独缺水。”

说完,钦天监主溥便把头埋了下去。

听到这,群臣们再次议论了起来。

独缺水?

言外之意就是要旱啊。

“司农官儿,朕问你,最近庄稼收成怎么样?”

李渊沉思了一会儿,继而转头问道。

“回……回……回……回陛下,奴……奴才惶恐。”

看到自己长官的长官,司农的人吓得话都结巴了。

“哼,没用的东西,若答不上来,朕砍你的头。”

李渊脸色微愠,冷哼一声。

“是……是……”

“今……年后半年,未降灵泽,土地干旱,收成恐怕……恐怕……”

即便强忍着惧意,话到末尾,司农却不敢再说。

一般来说,按照先人思想。

人间大灾,那就是皇帝做错了事,上天在惩罚皇帝。

对于皇帝的错误,司农就算有八个头也不敢评判阿,所以才不敢说下去。

“半年滴雨未降,难道真要大旱?!!!”

人群后方,张悦惊呼。

“何止是大旱,”

“久旱之下必无水汽蒸腾,届时温度升高,虫卵也将相继孵化。”

这时,门外传来裴寂的声音。

众人回头望去,看到裴寂抱着一摞文书走了进来。

难怪刚才这样重要的场合裴寂怎么不在,原来有其他任务。

行礼过后,裴寂将文书呈递到李渊面前,随即继续说道。

“陛下,按您的吩咐,微臣将小秦先生口中每个地方的县志,甚至是野史杂谈都收集了起来。

从先秦到如今武德,有记载可证实的,一共发生一千七百八十一次天灾。”

不等裴寂继续说,李渊已经翻开奏章查阅起来。

其余众人也不敢出声打扰,全都盯着李渊那阴晴不定的表情各自揣摩着。

奏章中写道。

东汉年间六月,濮州雨雹如拳,杀人三十六,牛马甚众。

此年间,宫中混乱,各方势力激起民变,导致叛乱。州郡割据,武装混战致其凋亡。

西晋年间,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关中尤甚。

此年间,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导致内迁,诸周边国趁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北魏年间,黄河水溢,逼会州城,人畜漂没不计其数。

此年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

隋大业五年,六七月间,关东、河南、陇右及缘边诸州霜害秋稼,翌年,天下诸州并遭霜涝,冻死者大半。

大业二十一年,地灾。

廨宇及居人庐舍悉崩毁,地裂而复合,经时不定,压死官吏及百姓四千余人。

期间各地更有疫疠霍乱诸郡。

奏章中,将秦天所说的灾难一一详细列举了出来,甚至还有补充。

看到最后,李渊的眉头已经拧在了一起。

种种事迹表明秦天所说无误。

在联想到今年的灾害,怕不是真的预示着大唐后来的国运。

“陛下,若是今年旱灾蝗虫其出,轻则百姓遭受饥馑,重则赤地千里,引起社会动**。”

看到李渊合上奏章,户部尚书裴矩站出来说道。

言外之意在明显不过,那就是让李渊收回刚才的话,撤兵。

本来正发愁五天内怎么收集几十万兵马的粮草。再加上手底下司农坊的人一来,将户部的老底给抖了出来。裴矩心中更是苦恼了。

耽误战机,有多少头都不够砍。

此刻突然出现的裴寂让裴矩看到了一丝希望。

关键时候还得是自家人靠谱。

“陛下,既然如此,更是万万不可轻易动兵阿。”

“不如等到熬过今年,稍作休息,再去攻打吐蕃也不迟。”

听闻此言,张悦再次站出来劝解道。

不过这次却不在阻止李渊出兵吐蕃。

“哼!区区天灾便想让朕妥协?做梦!!!”

李渊大手一挥,将桌上奏章全部扫了出去。

与其说是让李渊向天灾妥协,倒不如说是让他承认大唐国运将尽。

这让一生高傲的李渊如何能够接受。

众臣哗然。

大灾之年,大动刀兵。

这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做法。

何等愚蠢的决定啊。

若是旁人,诸臣早就破口大骂了。

“父皇,儿臣认为此战仍可一战。”

在诸臣不解的目光中,李世民缓声说道。

“哦?你有何妙计,说来听听。”

“父皇,我大唐有仙人护佑,天降祥瑞,此灾不足为惧。”

李世民嘴角上扬,低头说道。

妙极,妙极。

李渊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一拍桌子登时站了起来。

真是糊涂了,竟然忘了大唐还有红薯这一祥瑞。

“诸位爱卿,朕有一物,若运用得当,世间将再无饥荒一说。”

说着,一名太监端着一个红布盖着的盘子走了出来。

掀开红布,正是秦天种植的红薯。

“就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东西能解决百姓温饱问题?

这是真正的天灾,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随便拿一个没人见过的东西便能糊弄过去。

李家父子,今儿这出戏可是唱的不好。”

群臣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却都泛起了嘀咕。

李世民拿起一块红薯,用力掰开,也不削皮,直接一口咬下一块。

还好这块红薯早已洗净表面泥土。

“此物,可生食,可做菜,可当粮……”

学着当时秦天介绍红薯时的场景,李世民一五一十的将红薯的妙用讲了出来。

只是,当看到众位大臣沉思的表情,李世民知道,不把实质性的证据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是不会完全相信的。

李渊可不管那么多,直接下旨。

专业的事儿,让专业的人干,让司农将红薯在田中种下,然后广建粮仓。

等留有足够的繁生,便准备大规模在各州县种植开来。

“当大唐遍地长满红薯时,我李渊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解决百姓温饱的皇帝,受万人世世代代敬仰。

等到饥荒挨过,便可大举动兵。

哪怕在派十万大军支援李靖也未尝不可。

想到这,李渊畅快的出了一口气,仿佛回到了当年攻城掠阵,意气风发的时候。

司农小心翼翼的捧着红薯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