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放弃战略要地走人

章邯听了司马欣的汇报后说道:“整合各地秦军,我手头兵力还有几十万,暂时还足以跟叛军抗衡。巨鹿一战不过是暂时失利,待我重整旗鼓,胜败还未决。若是我打败了叛军,陛下一定会信任我等的。”

司马欣没想到章邯此时还对秦朝抱有希望,于是进一步劝说道:“末将知道大将军征战沙场多年,渴望建立不世之功,只是从历史上看,秦国大将军几乎没有善终的。就拿始皇帝那时的大将军蒙恬来说,一人驻守边疆,据说盔甲上的纹路都被风沙磨平了,驱逐匈奴于长城外多年,替秦王朝开拓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疆域,最后却落得个赐死的下场。再说之前的战神白起,替秦国冒天下之大不韪,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攻城略地,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还不是被赐死?由此可见秦国国君从不愿善待大将军,还不是因为担心大将军兵权在手,功高震主。所以就算秦二世不受赵高蒙蔽,待战争结束后还是会对将军你下手的。如今秦朝已走到末路,将军你这些年来不断平叛,造反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朝廷的地方官甚至带头造反,将军的兵有限,这样下去就算一时取胜,最后必然走向失败。不如跟项羽联盟,自立门户,趁着这股造反之风共同瓜分秦朝土地,那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章邯心有所动,但表面上仍然不以为意,推辞道:“先静观其变,此事往后再议。”这些天章邯依旧不发兵,很快朝廷的旨意就来了,不外乎此战虽败,但念及章邯往日功劳,暂且不予追究,让章邯戴罪立功。章邯心中暗想,若是此刻他手中无兵权,怕是要立马被赐死。

送走了使者,章邯又接到联军的密信,果然也是劝他一同联合。

章邯有些怀疑司马欣已经跟项羽等人有了勾结,他依旧没有答应,不过也动摇了,打算秘密派人前去订立和约,暗中承诺不会再发兵攻打联军,他此时想尽可能地保存实力。

项羽赢得了巨鹿之战,成了名动天下的传奇人物。当然,项羽以后还会继续书写传奇。此时项羽就是反秦战场上的超级明星,各路英雄豪杰就像追星一样来投奔他,其中就有一堆后来汉朝的开国功臣。所以项羽最可惜的在于他太相信自我,不擅长知人善用。现在他手底下是人才济济,所以当韩信满怀期待地回来时,他满不在乎,等到韩信等不及去见他——毕竟宋襄那颗人头搞不好就要腐烂了,于是趁着项羽开会去汇报——结果项羽满不在乎,只说了些客气话,诸如“你辛苦了,至于封赏,待我商议过后再说”,然后就以还有别的事要忙为由,让韩信先回去。韩信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换来这么个结果,所以很不高兴地扭头就走,连告辞的话也不想说。

又过了些日子,项羽在研究跟章邯决一死战的战略,纳闷这些天章邯居然没动静了,连偷袭的兵也没有。这天项羽正在跟诸位将军商讨,这个时候却听到有人禀告说章邯的使者来了。使者想单独跟项羽密谈,可是项羽觉得诸将都在,若是此时单独见使者,众人会怀疑自己跟秦军有勾搭,于是就让使者直说。

使者刚说完,项羽不急着发言,想着先听听在场诸位将领的意见。

这时候赵将陈余率先把他给章邯写信的事说了出来,并且认为应该同意,最好能拿出些诚意,以此达到劝服章邯的目的。章邯愿意派人来,说明他已经有了反抗秦朝的心意,只要不断拉拢,章邯也是可以劝降的,只要章邯倒戈,那秦朝就危在旦夕。

陈余一开口,在场诸位将领纷纷表示同意,这些人都领教过章邯的厉害,甚至有些人差点被章邯给灭了。但是项羽心中却另有打算,他知道章邯诡计多端,于是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让使者回去告诉章邯。

这时候众人说完,最后范增冲着项羽点头,项羽这才点头同意。

晚上,项羽私下跟范增谈起自己的忧虑,范增这才跟项羽道出自己的计谋:“章邯是一定要打的,不为别的,就为他手下全是秦兵,就算他愿意归降,他手底下的那些秦兵留着迟早也会生出反叛之心。

况且章邯这些年来杀的起义军太多了,不少起义军的兄弟姐妹都是他杀的,他就算投靠了我们,那些跟他有血仇的将领也不会放过他。

章邯是个聪明人,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投降,他现在只是为了保存实力,我们暂且答应他,使他放松警惕,然后出奇兵进攻。”

于是项羽第二天就开始调集人马,陈余发现后很是不解,他原本想通过劝降章邯立下功劳,询问后才知道项羽明面上讲和,实际上想要偷袭章邯。陈余就问项羽为啥这样言而无信,项羽只回了他一句话:“章邯此人与我有血仇,不报此仇绝不为人。”

没错,项羽始终记得章邯率领的秦兵杀死了他最亲的叔父项梁,此乃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其实内心恨不得跟章邯血战到底。

章邯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那么好了,接下来就坐山观虎斗,看联军跟秦朝战斗到底,而他则占领一方土地,然后静等时机成熟裂土封王。

于是章邯也很爽快答应了联军的条件,迅速给部队下达了转移的命令。章邯率先行动也是表示出自己的诚意,原本针对联军的前线部队直接放弃了战略要地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