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高速公路杀手

如果,今天的晚餐将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顿,你要选择什么呢?22年前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监狱里,一个即将行刑的死囚,正在面临这个选择。

他此时正在向狱警提出他最后的要求,中国有句古话叫吃饱了好上路,不知道大洋彼岸这位恶贯满盈的杀人犯,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想法。

他生前的最后一顿,选择了典型的美式周末晚餐。餐前先是油拌沙拉和法式面包开胃,主菜是牛排、烤土豆、培根片和酸奶油。

至于甜点,他点了半加仑的薄荷巧克力冰淇淋和2升的百事可乐。

这个大快朵颐的死刑犯,正是臭名昭著的577高速公路杀手:杰拉德·斯达诺。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他完全没有将死之人的绝望感呢?

这就要说回他被判处极刑之后的几年,出于各种原因,具体行刑日期往后一推再推,甚至有一次在执行死刑前不到三小时突然被叫停。

很难想象当他在品尝最后一餐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是这次州长会不会再打电话来终止行刑?还是要不要在坐上电椅前,喊出警长对他的屈打成招?或者电椅会不会像上次那样,在行刑时突然起火?

直到被送上电椅前那一刻,也许他都很自信地认为,这回只是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侥幸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次他再也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在拖延了许多年后,他终于为自己犯下的罪行付出了代价,行刑室外已经聚满了围观者,其中有一个41岁的男人看得最为仔细,22年前,他唯一的妹妹被这个人残忍的杀害,她的尸体在几个月之后才被发现。

男人把整张脸都贴在了厚厚的防弹玻璃上,生怕错过某个细节。几页薄薄的判决书无法告慰妹妹的灵魂,他等这一天已经足够久了,他只要亲眼见证血债血偿。

1998年3月23日,高速公路杀手罪恶一生终于落下帷幕,究竟为何他会走上这样一条血淋淋的道路?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但通过对他的一生进行回顾,或许能很好地解开这个谜团。

1951年,杰拉德出生于纽约,最开始他的生母为他起名保罗。只可惜他的原生家庭并不美满,生育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都被送去了收容所,唯一留下的是患有脑部疾病的小女儿。小保罗就是被送走的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某天,一对无法生育的年轻夫妇造访了收容所,他们急切地想要领养一个孩子。由于夫妻二人从事的工作和收入情况都符合标准,他们很快就得到了与孩子们见面的机会。

在一群健康可爱的孩子之中,妻子却对角落里瘦小的保罗念念不忘,这个孩子极其营养不良,身体和情感上都是如此的缺乏关爱。夫妻二人在商量之后,决定领养这个可怜的孩子。

一直以来,收容所都很难给小保罗找到抚养家庭,因此听说有人提出要成为他的养父母时,收容所负责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按照规定,在正式收养之前,收容所要对即将离开的孩子,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评估。几天之后,拿到领养报告的夫妻俩却傻了眼,因为报告末尾标注着小保罗并不适合被收养,他有天生的智力缺陷,认知水平与同龄婴儿相比明显要低很多。尽管如此,夫妻二人还是坚持要收养他,希望爱可以带来奇迹。

六个月后,小保罗正式改名为杰拉德,在养父母的照顾下开始全新的生活。

不知是不是巧合,警局记录在案的连环杀手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长于收养家庭,可能被生母抛弃的悲惨命运,是他们缺乏人类情感的原因之一。

被领养的杰拉德渐渐长大,在青春期他一直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很快,总是特立独行的他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也是班里女同学的嘲笑的对象。

由于没有朋友,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寻求刺激上面,有时不惜以身犯险。警方以涉嫌妨碍公务罪和蓄意伤害罪,先后两次逮捕过杰拉德,并且警告了他的养父母,如果再有第三次,那么他会被关进少年劳教所。

为了帮助养子改邪归正,夫妻二人决定送他去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上学,但事与愿违,开学没多久,他因为偷了其他同学的钱被开除。

慈爱的养父母没有正视养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浅薄地认为换个新环境够使他有个新的开始,于是他们为养子联系了新的学校,随后举家搬往学校所在的城市。但经历过校园霸凌的杰拉德对很难适应与新同学的相处,他依旧频繁地逃学,偷钱。

高中期间他除了音乐之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非常糟糕。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份糟糕的成绩单并非是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智商问题导致的学习能力低下。后来,就连成绩不错的音乐,也因为没有坚持上课,逐渐就荒废了。总而言之,成绩和缺勤成为了他反复留级的主要原因,等终于熬到了高中毕业,他已经21岁。

也不知是不想再读书,还是没有大学愿意接收他,毕业后,他直接在一家培训机构学习起了计算机技术,之后又顺利地通过考试,在当地的一家医院找到了工作,从家里搬了出来,开始独居生活。

好景不长,工作仅仅几周,他就因偷拿同事的钱被踢出医院。此后也接二连三地换过许多工作,但都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不是因为能力问题,就是他又管不住偷窃的老毛病,几番折腾之下,口袋空空的杰拉德只好又搬回去跟养父母同住。

70年代初,杰拉德又离家只身来到了新泽西发展,在这里,他与一位年轻的女孩相恋,不久女孩就有了身孕,但这段关系却以女孩的父亲出面干涉而告终,连他素未谋面的孩子也被处理掉了。

不堪失恋打击的杰拉德为了逃避挫败感,开始整日买醉,服用违禁药物。在养父母的坚持下,他离开了伤心地,回到了家乡佛罗里达。

不久后他又爱上了一名理发师,为了新恋情,他重新振作,戒酒戒毒,终于在数月后,24岁的杰拉德如愿以偿和他爱的女孩在当地的教堂举行了婚礼。结婚后,他为了养家甚至还在养父的单位找了一份工作。

但事情并未向好的那一面发展,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能勉强做个好丈夫。逐渐,生活琐碎让他不堪其扰,慢慢地还是走回了之前的老路。短短六个月后,新婚妻子就以家暴和酗酒为由要求离婚。

离婚之后,杰拉德过上了怎样的生活,我们暂且不谈,时间先来到4年后的2月中旬。当地警长保罗接到报案,两名喝醉酒的学生,在机场附近一片荒凉的地方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女尸。

尸体被刻意摆放,呈现仰躺的姿势,手臂放在身体的两侧,头部向上仰起。她的衣物完整,上面覆盖着一层树枝,没有明显的性侵迹象。

因为尸体已出现腐烂迹象,无法精确死亡时间,法医推断,至少是在两周之前。在死者的后背,警长保罗发现了几处穿刺伤,他推测凶手可能突然发狂,用刀反复捅伤了她。

随后警方证实,死者是在本地就读的一名女大学生,名叫玛丽。尸检报告显示,她的后背、胸前、大腿均有多处刀伤。因为玛丽平日里为人友好,没有和人有冲突,警方短时间内没有发现可疑人员,案情就此搁置。

时隔一个月,一名妓女走进警局,她要求和警察对话,警探吉姆接待了她。女子说,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她像往常一样在路旁招揽生意,一辆红色的Gremlin停在了她面前。在与车内的男子谈好价钱后,她带着男人去了一家旅馆。

可刚进房间不久,两个人就为了是否应该先付钱而发生争吵,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男子突然掏出一把尖刀,划伤了她的大腿,而后男子强奸了她扬长而去。

女子告诉警探,被划伤的伤口很深,以至于她去医院缝了27针,而且就在刚刚,她还看到这辆车停在一座公寓前面,她今天来报警就是要把这个混蛋抓起来,并且赔偿她应有的医药费。

根据女子的描述,这名男子中等身高,微胖,戴一副眼镜,留着胡子。她表示,如果再见到他,她一定能够认出来。

随后,吉姆警探去了女子所说的那幢公寓楼,没有发现有这么一辆车。但在附近不远处,他注意到一辆符合描述的红色1977年产Gremlin,他记下了车牌号。

一回到警局,吉姆警探就着手调查这个车牌号,记录显示,车主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28岁的杰拉德。

在之前按下未表的四年中,杰拉德在警方的档案里已然案底重重,他是另外几起袭击妓女案件的主要嫌疑人。警探随即就把档案中的照片拿给女子看,女子看了一眼就断定,这就是袭击她的人。

与此同时,保罗警长正在忙着建立玛丽遇害案嫌疑人的侧写,在犯罪心理学家的协助下,基本可以确定杀害玛丽的犯人是一名白人男子,年龄大概在30-40岁,居住地离案发现场不远,开着一辆不起眼的车,专门搭载妓女和搭便车女子,在性格上看,这个男子脾气古怪火爆,憎恨女人,无法忍受被拒绝。从手法上看,这个熟练程度绝对不是第一次杀人,而且很有可能会再次作案。

虽然这份侧写看上去非常具体,但在美国经济萧条的1980年,这种失业困顿的白人男子满大街都是。就在案情一筹莫展之际,吉姆警探带回的线索,让他们顿时感觉到了希望,这两起案件的嫌疑人除了在年龄上有些差别外,其他的特征竟是如此相似,几天后,杰拉德被带到警局问话。在审讯一开始,保罗警长先让审讯者故意问了几个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警长则躲在双层玻璃后面,观察嫌疑人在撒谎和说实话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的反应。在几个问题之后,细心的警长发现,当杰拉德说实话的时候,他坐着的上半身会向前倾,而当他说谎时,他就会心虚地向后靠。

一个小时后,杰拉德承认了袭击过那名妓女,但并不承认杀害过一名女大学生。这时,保罗警长进入审讯室坐在他的对面,先是将玛丽的照片放在了桌子上,随后毫不掩饰地直视着杰拉德,问他到底有没有见过这个女孩。

杰拉德拿起照片仔细端详,几分钟后他承认,在一个月前的某家旅馆门口,这个女孩搭过他的便车。在关于女孩的行踪上,他声称自己把女孩送到目的地后,就再没见过。

警长目不转睛的观察着杰拉德说话时的状态,他发现,杰拉德在讲述这些时,背部紧紧的贴在椅子上,似乎是在为自己的立不住脚的证言找一个依靠。

警长看姿势就知道杰拉德在撒谎,随即换了话题,开始聊生活。然后他注意到杰拉德此刻看上去有些沮丧,便询问他发生了什么。

听到这话,杰拉德稍稍放下了戒心,朝前倾了倾身子回答道,今天正是他被养父母领回家的日子。

根据警方的记录,接下来他就开始讲述起了自己的童年以及和养父母的关系,状态也慢慢松弛了下来。警长适时地将话题再次转回到被害女孩的行踪上,和之前所说的女孩到了目的地就下车不同,这次杰拉德修改了证词,他说他开着车带女孩又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了一家超市买了些啤酒。

眼见犯人的心理防线出现了缺口,警长抓住机会突破话题,在几轮审讯的步步紧逼下,杰拉德边回忆边交代了那晚发生的事情。

那晚在旅店门口,他心怀鬼胎地让女孩搭了他的便车,达到目的地之前他借口要去买点东西,将车停在偏僻的路边。他装模作样地在商店里待了一会,最后结账时只拿了些啤酒。

从商店回来后他没有再次发动车子,而是开始在言语和肢体上对女孩进行骚扰。女孩的反应十分激烈,愤怒地大声呵斥他,使他产生了被拒绝的难堪感受,此前两次失败的感情经历再次浮现心头,他从驾驶座下拿出刀,狠狠刺向副驾驶上的女孩。

受伤的女孩开门想要逃出去,但是被刺伤了大腿动弹不得。他杀红了眼,对着女孩的身体反复举起屠刀,最后女孩反抗越来越无力…副驾驶的海绵座椅也被鲜血浸透。

保罗警长打断了他的回忆,拿出手铐重重地卡在他的双手上。随后就是标准办案流程,确认抛尸地点,犯人签字认罪等待裁决。

就在保罗警长觉得此案结束,准备收拾案卷归类的时候,吉姆警探将他叫到一边询问杰拉德是否招认其他罪行。在得到否定答案后,警探表示想继续询问他关于其他失踪案的情况,他怀疑另一个女孩的失踪也与他有关。

杰拉德再次被带着走进审讯室,警探给他看了另一个失踪女孩的照片,询问他他是否知情,而他只撇了一眼照片,靠在椅背上表示他没见过。

尽管知道他在撒谎,但吉姆和保罗警长也没有办法,他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失踪案都与他有关,所以只能先搜集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之后,当地居民在自家园地里发现了一个人类的颅骨,警察随后搜查了附近的区域,最终找到多块骨骼和衣服碎片。很显然,附近的野生动物发现了尸体然后饱餐了一顿。法医对为数不多的残骸的进行了鉴定,结果证实,死者正是警探提到的另一个失踪的女孩,死因是头部受到多处刺伤。

联想起上一个被杀害女孩也死在刀下,而且两个案件间隔的时间并不长,在现有证据的支持下,保罗警长再次对杰拉德进行审问。一开始,他咬紧牙关,死活不承认杀人,几个小时过去后,他的心理防线被攻破,招认了罪行。

保罗警长厌倦了对杰拉德挤牙膏式的审讯,也许有还有其他人也丧生在他的魔爪下,但他绝对不会主动交代。

等待其他证据浮出水面的时间太漫长,警长在存放案卷的档案室,翻出了自1975年之后,当地的女性失踪案与被害案,想在犯案手法或地点上找到关联性。

结果还真让他找到了,在1975到1976两年间,当地失踪并确认遇害了的,一共有三名女性,有两名是未成年人,一名被害时24岁。其中两名女性最后的目击记录都在同一个街区,她们都在路旁搭便车后失踪。此外,三个不同抛尸现场的尸体都被刻意摆放过,并且都盖上树枝遮挡。一切一切都和杰拉德的犯案手法如此相似!!!

在查完过去五年内当地未破获的谋杀案后,警长并没有放松下来,他知道为了寻找合适的对象,大多数的连环杀手都会不远百里流窜作案。怀着忐忑的心情,警长拨通了周边城市几个警察局的电话。

几通电话之后,正如警长所料,有两起相似度极高的女性失踪被害案发生在周边城市,与本地分别有一百英里和五十英里的距离,两名受害者在案发现场的尸体都废弃的树枝掩盖着。她们的最后一次露面的地方和之前失踪的女孩们相同。

至此本案累计受害的女性已达到6人之多,但这就是最终数字了吗?警长并不敢肯定,如果要弄清杰拉德到底残害了生命,必须要回顾他更早之前的经历。保罗警长重新翻阅这个杀人犯的档案,发现在70年代早期,他除了在本地居住,也曾在新泽西短暂居住。

有了这一发现后,保罗警长立刻联系了当地的警方,在协同办案中,70年代中期,新泽西发生的多起年轻女子谋杀案也逐渐浮出水面。

庞大的受害者人数震惊了参与案件调查的所有人,杰拉德对自己罪行的严重性心知肚明,为了保住面子,他选择与控方达成辩诉交易。

所谓“辩诉交易”是美国的一项司法制度,指在法官开庭审理之前,处于控诉一方的检察官和代表被告人的辩护律师进行协商,以检察官撤销指控、降格指控或要求法官从轻判处刑罚为条件,换取被告人的认罪。

检察院也同意了,他们虽然手里握有证据,但是不想打上一场持久战,因此他们表示,只要杰拉德承认杀害女大学生玛丽和本地的另外两名女性,他就可以免除死刑,只会被三项谋杀罪判处终身监禁。

1981年9月2日,法官认可了双方的辩诉交易,判处杰拉德终身监禁。在宣判那一刻,连法官都对此愤愤不平,表示在嫌疑人所招认的三起罪行中,任意一起都足以判处他死刑,而自己却不得为了程序正义,免除他的死刑。

但面临终身监禁的杰拉德,并未因失去自由而沮丧,相反,他觉得在狱中服刑的这段时间,是他此生最快乐的时刻。

杰拉德被判处终身监禁,但在狱中可谓活得如鱼得水,这是因为之前在县监狱时,他总是得意洋洋地向其他囚犯炫耀自己是因为杀人进来的,跟那些小偷小摸的人不一样,之后,随着凶杀案被媒体曝光,他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获得了全社会大范围的关注。这激活了他深藏于身体里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就和它的名字一样,潜意识中会对自我价值感,产生无限夸大。这类人即便一无所成时,也认为自己仅仅只是怀才不遇。

他们认为自己从存在到想法都高人一等,普通人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他们会幻想自己很有成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愤怒和羞辱,但会表现出冷淡和无动于衷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真实状态。

杰拉德得意的姿态没有维持多久,在被转到州立监狱服刑后,杰拉德的待遇,经历了180度大转变,这里关押着各色的罪犯,其中不乏像他一样的杀人犯,更有闻名全国的连环杀手,没有人再去关心他这个不值一提的杀人犯。

前面说过,自恋型人格遇到比他们还成功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希望获得持续的赞美,受人特别关注。而杰拉德的狱友之一就是有着“优等生杀人王子”之称的泰德·邦迪,惨死在他手下的女性多达30个。

一段时间后,被妒火灼烧的杰拉德给保罗警长写了封信要求面谈,见面后,他又承认了另外三起谋杀,警长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份迟到的坦白,意味着他会改判死刑。

当杰拉德回忆案发经过时,保罗对他的记忆力感到叹服,他对受害人的描述十分准确,对于每个受害人的受伤位置,他也记得很清楚。当保罗说起一位受害人穿着短袖和宽松长裤时,杰拉德进一步补充说,她穿的白色带有动物图案的上衣和宽松的牛仔裤。

紧接着,杰拉德又陆续招认了13起谋杀案,听得包括保罗在内的在场警察咋舌,一个年龄只有29岁的罪犯是如何做到如此灭绝人性。

而杰拉德却将一个又有一个惨死在他手下的女性当成奖杯,不遗余力地向媒体与公众展示,博取他们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即便要冒着被判死刑的风险,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受害者人数的增加,法院将杰拉德重新列上被告席。考虑到他有重罪前科,对多名女性涉嫌绑架、作案手段残忍等因素,陪审团商讨后,建议法官判处死刑,这一次,法官接受了陪审团的建议,判处他死刑。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杰拉德交代了更多的谋杀案,关于这些案件也许确实是由他所为,也许是他将道听途说案件安在自己身上,为了博得更多关注,也许是有人授意。最后他自称杀害了41人,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他一直嫉妒的“优等生”狱友。

而警方实际只找到了22具被害人的尸体,因为一大半的被害人尸体找不到,也无法确定他们的身份,因而检方也没有再对杰拉德提起诉讼。

杰拉德的第一张死刑执行令经由州长签字下发,日期定在1986年7月2日。行刑的前一天,他掐着时间提起上诉。在正式行刑两个小时前,监狱接到通知,法院已受理杰拉德的上诉请求,中止行刑。

第二年6月4日,法院正式驳回了上诉请求,州长签署了第二份死刑执行令,日期在同年8月26日。距离行刑还有两天时,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杰拉德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因此处决日期再次被延后。

这次上诉仍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第三张死刑执行令“如期而至”,行刑时间在1997年5月30日,此时距离他被捕已有17年之久。

但是,“走运”的杰拉德还是因为一场“电椅事故”多活了几个月,监狱在处决另一位重案犯时电椅发生意外,火焰从头盔蹿出,并伴随着烧焦的气味。

此事一出,各界对是否应该废除电椅议论纷纷,很多人质疑这种处决犯人的方式是极度不人道,完全就是“将人活活烧死”。

面对外界的质疑,不久后法院宣布,电椅的故障已经得到解决,将继续作为一种行刑方式保留。而杰拉德的死期被重新定在1998年3月23日。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3月23日中午,47岁的杰拉德被带往行刑室,在路上他没有说一句话。当他被绑在电椅上时,对面围观的受害人家属距离他只有一米左右,他们都将亲眼目睹这个残害自己家人或朋友的魔鬼下地狱。

当开关按下的那一刻,不知道杰拉德脑中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超过一千伏特的电流瞬间游走全身,他激烈地抖动起来,随后便一命呜呼。若说起围观行刑的受害者家属们,他们在观看行刑时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反而像是摆脱了千斤重的担子。

开头讲到过,在围观人群中有一名在本案中失去妹妹的兄长。媒体采访时他表示乐于看到州立监狱还能保留电椅这个刑法,这样凶手在死前需要经历痛苦,如果是像注射死亡那样只是‘睡着’。而已,就太便宜他了。”

案件到这里本该就此结束,恶贯满盈的杀人犯理应受到惩罚,但事态却迎来了一波意想不到的反转。

此前行刑时间反复延迟,是因为杰拉德反复上诉声称自己是无罪,并且把错误推给全程负责此案的保罗警长。他坚称,很多本不是他犯下的罪行在警长的逼迫下,他不得以才承认。

最初逮捕他的吉姆警探,居然也支持他的这份说法。

吉姆警探的口中,他虽然成功使得杰拉德的第一次认罪有效,但他曾签署了一项明确的法律证词,根据他的证词表示,保罗警长在审讯期间曾对犯人做出诱导性提问,而犯人做出了错误的反馈信息,而后又有人证实了警长强迫杰拉德承认他没有犯下的罪行。

进一步的争议也在围绕着一个事实,尽管杰拉德提供了41次谋杀的证词,但因为缺乏物证,佛罗里达的司法管辖区几乎无法起诉他,最终法院做判决的依据,完全是杰拉德自己认罪的一张薄薄证词。

在杰拉德死后,一名自由记者对杰拉德的狱友做过采访,谈话中狱友承认,当年针对杰拉德提供的不利证词,是在两名检察官的“协助”下所做,并且他还说,这两名检察官愿意提供某种奖励来换取他的证词。

时间来到21世纪,联邦调查局对此案的研究报告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调查认为,当年有相关文件指出,本案的决定性物证是在死者身上发现的毛发,但此项文件并未得到证实,所以不能确定这些毛发来源于杰拉德。

但是显然,公派辩护律师并没有提及此项文件。在杰拉德被执行死刑后,这份文件也随之被销毁。

因为案情的反复,曾有笔迹学专家对杰拉德的字迹进行过分析,分析的结果有些令人唏嘘。他的字体里透露着他的人生,圆润饱满的首字母是被生母抛弃后,渴望家庭温情又难以如愿的执念。其后的字母多是线条僵硬的,代表了他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收笔处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锐角,让人联想到了他刺向受害者的利刃……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连环杀人犯真的杀害了41个人吗?我也很想知道确切的答案,但真相已被岁月掩埋,如今已不得而知了。

只能说,大到每个时代,小到每个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困顿,但份困顿绝不能成为向别人挥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