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丢失的学问
赵先生看到明和默写的文章,奇怪地举起明和的右手细看:
“明和,你分明是摔伤了脚,可为师误以为你摔伤了右手。”
明和愧疚地解释道:“先生,明和惭愧。自从摔伤之后,手脚不听使唤,已经无法正常握笔写字。”
先生长叹了一口气,惋惜地说:
“唉!你的一手好字为师还看得上,至此学堂已无字好之人!”
明和低声回应:“学生尽力弥补。”
其实,明和对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只是看先生这样失望,深感对不起先生。
先生看明和失落的低着头,鼓励他道:
“你一月有余未入学堂,落下许多功课,还需努力用功才是。”
明和低头答道:“学生记下了。”
明和很沮丧,功课落下不说,连字也不会写了。
明和手中的课本,都是繁体字。别说背诵,就是读下来也有困难。
明和翻翻书包,里面还有《诗三百》、《孝经》、《汉书》…
听俊德讲,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背诵会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除了前面这些,其他还有什么《左氏春秋》《左传》之类…总计要背熟四十万余字的古文,还不包括释义。
当自己还是李川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拉后腿,没有考上大学。当时,李川以为,没有英语这么学科,自己肯定稳稳上大学了。
现在,上天又给自己一次机会,果然没有英语考试。但李川依然交不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学过才知道,中国古文比现代数理化深奥多了!
大唐作为一个四海拜服的王朝,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听俊德讲,许多国家选派留学生来大唐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国选派的留学生就在国子监学习,学制九年制!
国子监是唐代的最高学府,是中央文化教育机关。
只要能进国子监,生活费、学费不用掏一文钱。只管一心好好学习,并且可以考试做官——只要你的学业足够优秀。
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开始,明和听俊德讲国子监,心里非常激动。
他觉得凭借自己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一定可以很轻松地考进国子监学习,将来考个一官半职,也许会有一番作为。
到时候,别说一个小小的韩忠民,说不定,历史会因他而改变,像阻止“安史之乱”什么的也绰绰有余。
明和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觉!
明和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他为自己规划蓝图:
“以后进了国子监,学个算学吧!自己的理科成绩还是蛮不错的!”
“早早杀了安禄山这个害国殃民的胡人,盛唐时代再延续一百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明和感觉自己是带着使命前来唐代的,浑身上下突然充满了战斗的力量。
从这天开始,明和挑灯夜读,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
苦苦学了一个月,明和本来瘦肖的小脸更加清瘦了,母亲心疼明和,晚上一直等明和睡了才休息。
明和看阿娘这样辛苦,于心不忍,劝阿娘早点休息:“阿娘,您先歇着吧!孩儿一定早些就寝。”
阿娘担忧地说:“和儿,别熬坏了身体!阿娘躺着也睡不着,还是陪着你踏实。”
明和无奈,只好应道:“阿娘,明和这就休息。”
看儿子准备就寝,阿娘这才松了口气:
“好,这才是娘的和儿!以前,和儿从来不努力用功,娘还怪你;现在看你这样辛苦,阿娘倒是觉得以前调皮捣蛋好些——至少你还能早些休息!”
明和不知道自己以前是啥样子?颇有些好奇。也许,那个真正的明和正在过李川的生活吧!
想他无端从十四岁变成四十岁,肯定也很无奈!
突然冒出的十五岁儿子,一定让明和不知所措。
这些都是自己的想象,真实的生活不知怎么样了?
——不想了,睡觉!
明和熄灯时,发现灯里的油已经见底了,他突然意识到,又要花钱了。
明和东想西想,没有一点睡意。
每过多久,便听到父亲起床了。
父亲在少府监织染署任小吏,说起来是吏,其实就是编外打杂人员。父亲平时做一些登记、记账、跑腿的工作。
父亲每个月的俸金基本就是一贯钱的样子。
明和大概算了一下,一斗米五文钱,十斗一石,一石约不到六十公斤。按照现代米价一点五元一斤计算,父亲每个月赚相当于三千元工资。
三千元,要养活全家七口人,如果是在现代,平均每人四百多元钱,是应该申请低保的。
四百元,在李川看来,也就是一箱油钱。
好在母亲每天在家纺线织布,定期去西市将织好的锦帛换钱,有时还帮着做一些裁剪的缝纫活。
如果没有韩忠民连偷带抢,家里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起码有吃有穿,没有冻着饿着。
父亲每隔几天,要做账,做账这一天,需早早到班。坊门一开就走,往往顾不上吃早饭。
李明和想起今日正是父亲上早班的日子。他干脆起身,急忙去厨房烙了两张鸡蛋饼,追着已经出门的父亲喊道:
“父亲,您路上吃吧,别饿着肚子。”
父亲心疼地说:“明和,起这么早?再回去睡会儿吧!”
李连君接过儿子送来的煎饼,显得很吃惊。
但时间已经很紧了,他顾不上和孩子多少什么,怜惜地摸摸明和消瘦的脸,赶紧匆匆走了。
看父亲走远了,明和走进厨房,把剩下的面糊也顺手煎成了饼。
母亲走进厨房,看到明和正忙活,大吃一惊地问:“和儿,谁让你做饭了?”
她看到儿子已经煎好的鸡蛋饼,心疼地责怪明和。
想起昨晚孩子睡得那么晚,她忍不住叨叨:
“睡的太晚,你又在长身体,这些事情阿娘会做的。”
看阿娘生气又心疼的样子,明和忙说:“阿娘,孩儿知道了。”
走在去学堂的路上,明和显得无精打采。
苦读了这么久,他发现自己其实差得很远。
明和本想着,趁此机会,好好学习,考个功名什么的,好好作为一番。
这两个月辛苦下来,自己拼命读书学习,用功的劲头甚至超过了当年高考时的努力。
然而,不管是赵先生,还是俊德,都用那种带着怜悯地眼神看自己。
明和问俊德:“俊德,你说说看,某进步了没有?”
俊德斟酌道:“明和,是比第一天到学堂的时候好多了,再努力一阵子,还是能追的上你以前的成绩!”
赵先生就更过分了:
“明和,字写得不如之前,先生暂不怪你。但文章的意境比从前差的远了!”
赵先生的眼神充满了怜惜和无奈。
明和想到这些,突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这样看来,是没什么希望考取功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