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雷霆之子”号

伦敦周围各郡渐渐都挤满了逃难的市民,倘若火星人的目的只是消灭人类,那么星期一就能把伦敦居民全部杀死。不只是巴尼特沿路,埃奇韦尔到沃尔瑟姆修道院镇,东面沿海的绍森德和舒伯里内斯,泰晤士河以南至迪尔和布罗德斯泰斯,沿路都是疯狂逃难的百姓。六月的这天上午,要是有人乘着热气球升上晴空鸟瞰伦敦,就能看见凡是往北和往东去的大街小巷都堵得水泄不通,乌泱泱的一片,每个黑点都是饱受恐惧与痛苦折磨的人类。我在上一章里详细地描述了我弟弟在奇平巴尼特的所见所闻,只希望诸位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群黑点蜂拥的情景。有史以来,人类从没有像这般大规模地仓皇奔逃。就算是传说中的哥特与匈奴大军,亚洲最大规模的军队,相比之下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这也并非纪律严明的行军,而是溃逃——一场可怕的大溃逃,没有秩序,没有目的,六百万人手无寸铁、衣食无着,推挤着逃跑。文明即将崩塌,人类将死伤无数。

热气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脚下纵横交错的街巷、房屋、教堂、广场、庭院、花园已然荒凉破败,宛如一张巨大的地图,南面一团乌黑。伊灵、里士满、温布尔登上空,仿佛有人大笔一挥,在地图上甩下点点墨渍。墨点儿缓缓地、不断地增大扩散,蔓出枝杈,在陡坡前积聚不散,从高处迅速弥漫,涌入新出现的谷地,和吸墨纸上洇开的墨渍一模一样。

南岸的座座青山之外,闪着银光的火星人四处游走,有条不紊地用毒云笼罩各地,等达到目的后再利用蒸汽流使黑烟沉降,就这样一步步占领了伦敦。他们的目的似乎并非要将人类斩尽杀绝,而是惹得人心惶惶,并摧毁一切抵抗。他们遇见弹药就一律引爆,电报线路一一切断,并不时捣毁铁路。他们使人类无力还击。他们似乎并不急于扩大包围,当天再没有离开伦敦中心。就在星期一上午,伦敦也许还有大批人守在家中,其中许多人自然受困于“黑烟”,窒息而死。

正午之前,伦敦桥下的河面上一直喧闹异常。蒸汽船以及各式各样的船舶停在岸边,逃难者为了上船所费不赀。听说不少人游到了船边,却被船钩挑开,最终溺死。下午一点左右,一团薄薄的黑雾飘到了黑衣修士桥的拱券之间。河面上顿时乱成一片,船只争先恐后地划开,免不了碰撞。伦敦塔桥北拱下面,无数轮船、驳船堵在一起,河边不少人冲到船边,一众水手和船家不得不和他们拼命。竟还有人攀着桥墩往下爬。

一个小时之后,一个火星人出现在伦敦塔旁,继而蹚河而过;这时河面上已经空了,莱姆豪斯河段上只浮着片片残骸。

我很快会讲到第五只圆筒。第六颗陨星落在了温布尔登。当时我弟弟在草地上守夜,两位同伴坐在旁边的马车里歇息,他看见群山外划过一道绿光。到了星期二,三个人依然一心要通过海路逃走,于是夹在人潮当中,朝科尔切斯特赶路。火星人占领整个伦敦的消息得到了证实。有人看见他们出现在海格特,据说尼斯登也有,不过我弟弟直到第二天才看到他们的身影。

当天,各地的逃难者开始意识到食物短缺。饥火烧肠的时候,也就顾不得财产了。农人举着武器,在屋外守卫他们的牲口棚、谷仓和地里成熟的薯类。这时候也有不少人和我弟弟一样是往东去的,有些人饿得发了狂,竟然掉头回伦敦去找吃的。这些主要是住在北郊的人,对“黑烟”只是道听途说。我弟弟听说一半政府要员退到了伯明翰,正预备大量烈性炸药,在中部各郡埋设地雷。

他还听说中部铁路公司补上了第一天大恐慌中开小差的工人,再次通车,列车从圣奥尔本斯往北,以缓解伦敦周围各郡的拥堵。奇平昂加立起了告示牌,宣布北部各镇有大量存粮,并将在二十四小时内向附近的饥民分发面包。我弟弟不为所动,依然铁了心要离开英国,于是三人继续向东,赶了一整天路,其间再就没有听说供应面包的消息。事实上,谁也没有再听到下文。当天夜里,第七颗陨星落在樱草花山上。当时是埃尔芬斯通小姐在守夜,她和我弟弟商量好轮流看守。她看见了。

他们在一片没熟的麦地里过了一夜,星期三,一行三人赶到了切姆斯福德,遇到一群自称“公共供给委员会”的人,征用了他们的矮马做粮食,但没有提供补偿,只允诺说第二天会分一份给他们。传闻火星人占领了埃平,还有消息说,为了炸死一个入侵者,部队引爆了沃尔瑟姆修道院镇的军火工厂,可惜徒劳无功。

切姆斯福德的居民都挤在教堂钟楼上观望火星人的动向。三个人都快要饿昏了,但我弟弟认为,比起留在那儿等着分食物,还是尽快赶到港口更重要。这正是明智之举。到了中午,三人经过蒂灵厄姆镇,发现那里空空****,静得出奇,只有几个鬼鬼祟祟的家伙到处搜找吃的。到了蒂灵厄姆附近,大海突然映入眼帘,海边密密麻麻地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看得人目瞪口呆。

因为船只无法驶进泰晤士河,只能停靠在埃塞克斯郡沿岸的哈里奇、沃尔顿和克拉克顿,后来的泊在南面的福内斯岛和舒伯里镇,一船一船地搭载逃难者。这些船排成镰刀形状的大弧,末端隐没在内兹岬的雾气中。近岸处泊着数不清的渔船——英格兰的、苏格兰的、法国的、荷兰的、瑞典的;泰晤士河来的汽艇、游艇、电动船;远处的则是大船,同样是密密麻麻,脏兮兮的运煤船、精美的商船、牲口船、客船、石油船、远洋船、一艘老式的白色运兵船、南汉普顿和汉堡整洁的灰白色班轮;黑水河对岸的蓝色海岸线上,我弟弟隐约看见密密层层的船只正和岸上的人讨价还价,岸上的逃难者也是挨挨挤挤,沿着黑水河快排到了莫尔登。

约莫两英里开外的地方泊着一艘装甲舰,吃水极深,在我弟弟看来,像是舱内灌满了水。那就是“雷霆之子”号军舰。他只看到了一艘战舰,其实平静的海面之外(这天风平浪静),袅袅的黑烟代表了海峡舰队。火星人攻占伦敦期间,装甲舰排成一列长长的纵队守在泰晤士河口,准备随时出击,虽然异常警惕,但无能为力。

埃尔芬斯通太太一看到海就吓得六神无主,不管小姑子怎么安慰都没用。她一辈子都没出过英格兰,死也不愿去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家。这可怜的妇人似乎认为法国人和火星人是半斤八两。长途跋涉的两天中,她越来越歇斯底里、魂不守舍,也越发消沉。她心心念念着回斯坦莫尔。斯坦莫尔从来平安无事。乔治会在斯坦莫尔等她们……

他们好说歹说,终于劝埃尔芬斯通太太走到海滩,我弟弟很快就招呼到一条泰晤士河来的明轮船。船上的人派了一条小船过去接人,讲好三个人交三十六镑的船资。明轮船要开往比利时奥斯坦德。

约莫两点,我弟弟带着两位同伴在舷梯交了船费,登上了明轮船,总算安全了。船上有吃的,但漫天要价,三个人坐在船头的位子,好歹吃上了一餐饭。

船上已经载了四十位左右乘客,其中有些人为了上船用光了身上的钱。船长把船泊在黑水河畔,为了多载乘客迟迟不肯出发,一直等到五点,最后甲板上人满为患。要不是南面传来炮声,他十有八九还不肯开船的。装甲船随即以小炮回应,并升起了一串旗子。船上的烟囱随即喷出一道烟。

船客中有人猜测开火的地点是舒伯里内斯,但炮声很快越来越响。与此同时,东南海面的三艘装甲船相继露出桅杆和干舷,船舰上方笼罩着一团团黑烟。我弟弟马上又被南边隐约的炮火声吸引了。他好像看到远处灰蒙蒙的雾气中腾起了一道烟柱。

小巧的明轮船奋力向东行驶,驶出了船舶组成的巨弧;低低的埃塞克斯海岸线渐渐变成一条朦胧的蓝线,这时一个火星人出现了。火星人离得很远,只是一个矮小模糊的影子,正从福内斯岛沿着淤泥堆积的海岸逼近。船桥上的船长见了,又惊又怒,扯着嗓子骂了一句,恨自己耽搁得太久了。明轮翼也仿佛被他的恐惧所感染。乘客有的爬到舷墙上,有的站在座位上,都注视着远处的火星人。他比陆上的树木和教堂钟楼都高,并且不疾不徐,仿佛在模仿人类的方步。

这是我弟弟第一次见到火星人,他注视着那个巨怪不慌不忙地朝船舶走来,在海里越走越深,海岸也越来越远。他此时的心情与其说恐惧,不如说惊诧。接着,克劳奇河对面远远地又出现了第二个火星人,在低矮的树丛间大步挺进。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个火星人,大半身子陷在一片闪闪发光的沼泽中,仿佛悬在海天之间。三个火星人都朝着海面,似乎要阻断福内斯岛和内兹岬之间挨挨挤挤的船只逃走。小船开足马力,引擎突突地颤抖,明轮翼划开一重重白沫,但还是慢得令人心急,而敌人正步步逼近。

我弟弟向西南方向眺望,看见那排船舶吓得阵脚大乱,都争先恐后地行驶,舷侧接着船尾;汽船拉响了汽笛,喷出一团团蒸汽;各船忙着升帆;汽艇横冲直撞。这番景象和左侧逼近的危险将他彻底吸引了,根本无暇关注海上的情况。小船突然一个急转弯(为了避免和另一条船相撞),我弟弟一下子从座位上摔了下去。不少乘客高声呼喊,跑来跑去;远远地传来一声欢呼,好像还有人应和。小船颠簸摇晃,他滚了一圈,双手撑在地上。

他爬了起来,从右舷张望,看见离摇晃的小船不足一百码的地方,一艘铁甲巨轮劈开水面急速驶来,仿佛一柄利刃。船两侧掀起的巨浪飞沫拍打着他们的小船,明轮翼无助地悬在半空,甲板猛地一沉,几乎和吃水线齐平。

水花飞溅,我弟弟好一会儿看不清楚。等他挤掉眼睛里的水,看见那条海中巨兽已经开了过去,正极速朝岸边前进。宽阔的铁干舷高高耸起,一对烟囱喷出一股浓烟,火花四溅。“雷霆之子”号鱼雷艇正全速奔向岸边,解救被困的船只。

我弟弟踩着起伏的甲板,抓紧了舷墙,目光掠过这个气势汹汹的巨兽,再次望向远处的火星人。三个火星人这时候聚在一起,都站在深海中,三脚架几乎都没在水里。相比之下,这几个遥远的身影远不如威武的铁甲巨物令人生畏。小船还在战舰掀起的巨浪中无助地颠簸。三个火星人似乎正吃惊地望着这个新敌人,也许他们把这个巨兽视为同类。“雷霆之子”号没有开火,只是全速朝他们驶去。也许正因为没有开火,战舰才得以靠近敌人。火星人不敢轻举妄动。但一旦开火,热光就会将战船送进海底。

“雷霆之子”号航速惊人,似乎一眨眼的工夫就驶到了明轮船和火星人中间。映着埃塞克斯渐渐退去的海平线,战舰越走越远,只剩一个巨大的黑影。

突然间,站在最前面的火星人用长筒对准了战舰,射出一枚黑烟罐。罐子撞在左舷上弹飞了,卷着墨黑的烟雾,翻滚着跌进海里;黑烟滚滚,好在战舰及时冲了过去。明轮船贴着海面,加上逆光,乘客们依稀以为战舰已经冲到了火星人之间。

他们看见那几个瘦削的影子拉开距离,各自向岸边撤退,其中一个举起了相机模样的热光生成器,斜斜地朝下指着,水面立刻腾起一帘热气。铁甲船舷无异于白纸遇到烧红的铁棍。

一道火光划破了海面的蒸汽,火星人随即摇摇晃晃。它猝然摔倒,激起阵阵水花和蒸汽。烟雾之中,“雷霆之子”号的炮响此起彼伏,其中一枚炮弹从高空坠落,砸在明轮船附近的水面上,接着向北面飞驰的船只弹了出去,把一条渔船砸成了木屑。

但众人无暇顾及那条渔船。火星人中弹之后,船桥上的船长语无伦次地高喊,挤在船尾的乘客齐声欢呼。紧接着又是一片惊呼,只见一个长长的黑影冲破了滚滚白雾,中间部分火焰熊熊,通风口和烟囱也吐着火舌。

战舰死里逃生,看样子舵机完好无损,引擎也运作正常。“雷霆之子”号径直冲向第二个火星人,驶进一百码内,这时敌人又射出了热光。只听一声轰鸣,伴着一道炫目的光亮,甲板、烟囱冲天而起。巨大的爆炸力把火星人震得摇摇晃晃;燃烧的船身仍然不受控制地向前猛冲,转眼间,火星人就被挤成了废铁,像纸板似的不堪一击。我弟弟不由得大声欢呼。接着,滚滚蒸汽遮住了一切。

“两个!”船长高呼。

欢呼声响彻明轮船,周围的一艘船跟着叫好,紧接着驶向大海的船只都化作阵阵欢呼声。

水汽久久不散,第三个火星人和海岸都看不见了。这期间,明轮船一直稳稳地向海上行驶,远离两军对战。等水雾散去,黑烟又取而代之,“雷霆之子”号隐没其中,第三个火星人也不知道身在何处。泊在海中的装甲舰清晰可见,船头都对准了岸边。

小船继续向海中奋力前进,装甲舰渐渐被抛在船后。海岸依然隔在浓厚的烟雾之外,水汽和黑烟混在一起,不断翻滚,形成了大理石花纹般的纹路,离奇至极。逃亡的船队都向东北方向驶离,几条渔船行驶在装甲舰和明轮船之间。战舰即将驶近云堤,突然掉头向北,冲进了南面越积越沉的暮霭中。海岸渐渐模糊,最后看不清了,只能看见落日周围低矮的云堤。

金色的雾霭中突然传来阵阵炮声,一排黑影开始移动。乘客纷纷挤到栏杆旁边,想看穿西天炫目的赤红,可惜都一无所获。一团烟雾斜斜地飘散,遮住了落日。明轮船在无尽的悬念中突突地前进。

日头沉在灰云之中,西天先是一片红晕,接着迅速暗了下去。昏星颤抖着亮了。暮色沉沉中,船长突然大喊一声,伸手一指。我弟弟瞪大了眼睛。只见灰暗之间,什么东西直冲云霄——先是斜斜地飞起,很快刺破云层,飞上明朗的西天。那东西又扁又宽,体积很大,划出一条巨大的曲线,越来越小,又慢慢降落,最后消失在夜的幽暗神秘中。那东西飞过之处,大地乌黑一片[22]。

[1]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诗篇》49:12)——译者注(若无特别说明,本书中注释均为译者注)

[2]康德(1724—1804)及拉普拉斯(1749—1827)提出太阳系由灼热的气体星云冷却收缩而形成。

[3]卡米耶·弗拉马里翁(1842—1925)及帕西瓦尔·罗威尔(1855—1916)曾提出火星上存在智慧生命。

[4]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在塔斯马尼亚建立殖民区,至1876年,杀戮、奴役及疾病导致塔斯马尼亚人灭绝。

[5]斯基亚帕雷利(1835—1910),意大利天文学家,绘制出火星地图,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交叉,将其命名为“水道”(运河)。

[6]亨利·约瑟夫·阿纳斯塔斯·佩罗坦(1845—1904),尼斯天文台首任台长。

[7]威尔斯短篇小说《恒星》(The Star,1897)中的人物。

[8]威廉·丹宁(1848—1931),英国业余天文学家,在彗星和陨石方面有重要发现。

[9]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威尔士为公国)。

[10]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的荣誉头衔。

[11]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马太福音》4:18-19)

[12]斯塔福德郡以斯托克为中心的六个镇子,以瓷器著称。

[13]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出埃及记》13:21)

[14]发生于1775年11月1日,造成5万人丧命。

[15]教堂的最低级牧师,协助行使牧师职责。

[16]《创世记》中记载的两座城市,因其罪恶深重,上帝耶和华将硫黄与火从天上降与索多玛和蛾摩拉,将其毁灭。——编者注

[17]烧**妇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19:3)

[18]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约珥书》2:31)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玛拉基书》4:5)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愤怒。(《启示录》6:16)

[19]方便到伦敦看剧的观众返回郊区。

[20]位于布鲁姆斯伯里,建于1739年。

[21]1812年俄法战争中,俄军放火烧城,迫使法军撤退。

[22]摩西向天伸杖,埃及遍地就乌黑了三天。(《出埃及记》10:22)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马太福音》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