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城市丛林中的野兽——吉·乔治
2001年3月19日,39岁的吉·乔治接受审判。20世纪90年代初期,法国巴黎的巴士底地区开始出现连环强奸杀人案,被害人的年龄在19岁至27岁之间,通常在停车场或自己的公寓内被袭击,连环杀手会将被害人捆绑起来,然后实施强奸,最后会用刀割破被害人的喉咙。这名连环杀手被人们称为“巴黎东部连环杀手”和“巴士底野兽”。
在最初的调查中,警方认为是熟人作案,这种误判导致了更多谋杀案的出现。随着案件频发,警方开始认为这些谋杀案是同一人所为。凶手有一个十分典型的作案标志,即会从胸前割断每名被害女性的乳罩。
1998年,巴黎东部连环杀手终于被抓住了,他就是吉·乔治。被捕后,乔治承认了大部分谋杀罪行。在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乔治却声称自己是无辜的。不过DNA检测结果却可以证明乔治至少杀死了3名女性,最终他被判处终身监禁。
2015年,电影《杀手一号》上映了,这部电影就是以乔治为原型拍摄的。在电影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这股邪恶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它是如何钻入人群的?它的种子、根源是什么?谁应为此负责?谁杀了我们?”许多人都有相同的疑问,对连环杀手充满了困惑,无法理解连环杀手的心理和行为。提起连环杀手,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他一定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乔治也是如此。
1962年,乔治出生于法国,他的生母是个酒吧的女招待,这是一个经常被士兵光顾的酒吧,乔治的生母就是在酒吧里遇到了乔治的生父,一个非裔美国人,在军事基地担任厨师的工作。在乔治出生后不久,他就被抛弃了。
6岁时,乔治被法国昂热的一个家庭收养。养父母会收养乔治,是为了获得政府的生活补助,在法国凡是领养其他族裔的弃儿,均可获得生活补助。对于收养乔治这件事情,养母让娜曾犹豫过,毕竟在那个年代的乡下,还从没有人会收养一个黑人小孩儿,乔治算是第一个。在收养了乔治后,让娜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补助,接连收养了9个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乔治的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14岁时,乔治曾试图用铁棍勒死残疾的姐姐。16岁时,乔治试图掐死一个比他大10岁的姐姐。养父母觉得乔治实在难以管束,于是在乔治惹出大麻烦之前将他送走了。
离开养父母后不久,乔治就住进了少管所。很快,乔治再次出现暴力行为,他在公开场合袭击了两名女孩,乔治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并在狱中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
从此之后,暴力成了乔治生活中的主旋律。1984年,21岁的乔治在法国南锡的一个停车场袭击了一名年轻女子,他在实施完性侵后,就用刀子捅向了女子,所幸这名女子并未丧命。乔治也因此被判处了10年监禁。
在监狱里,乔治的表现良好,还获得了保外就医的机会。这对乔治来说是难得的重获短暂自由的机会,他利用这个机会到处寻找合适的猎物下手。在乔治看来,自己就是一名猎人,而巴黎就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丛林,年轻女子则是美味的猎物。1991年,巴黎十四区的蒙巴纳斯火车站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一名女大学生。乔治在盯上这名女大学生后,就一直尾随在她的身后,并找准机会实施了虐杀。乔治曾对心理医生说,每次走出监狱回到城市里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猎人,他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年轻、美貌的弱女子下手,他的捕猎步骤十分简单:尾随、威胁、堵嘴、强奸、边眼朝别处看边乱刀割喉。
除了暴力、嗜血外,乔治还十分狡猾和警觉,这也是他长达7年未被逮捕的原因所在。乔治会仔细掩盖行凶痕迹、小心躲避风头,还会合理规划出动频率。最关键的是,乔治还会演戏,经常在熟人面前辱骂连环杀手,例如有一次,乔治在看到电视上播放着连环杀手的新闻时,大声斥责连环杀手的行为令人作呕。乔治显然知道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非常残忍且让人难以接受,但他就是忍不住要去施暴。
乔治在被捕之前,就是个社会边缘人物,他经常因触犯法律被逮捕,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同时,乔治还是个十分擅长与人相处的人,他能轻易地与一个陌生人相熟并获得对方的信任。
乔治经常更换住所,他能与不同室友愉快相处,并且男女通吃。凡是和乔治相处过的女孩,都会觉得乔治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有的女孩甚至主动为乔治提供食宿。
艾沙是被乔治杀害的年轻女性之一,她在自己的车中被乔治杀死。当艾沙将车停好之后,就遇到了乔治,艾沙感到十分害怕,就锁上了车门。在乔治的花言巧语下,艾沙消除了恐惧,并主动打开了车窗,这才让乔治有了得手的机会。在艾沙的母亲看来,乔治这种能轻易赢得他人信任的能力让人觉得非常恐惧,毕竟艾沙并不是一个单纯易骗的小女孩。在乔治被判处终身监禁后,一名法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对连环杀手十分有兴趣,于是开始频繁地与乔治通信。不久之后,女大学生就爱上了乔治,她表示乔治能使自己忘记不愉快的过去。
在出庭接受审判时,人们终于见识到了乔治的说服力,他甚至比自己的辩护律师还要有说服力。
对于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这一事实,乔治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他对心理医生说,像自己这样的人还是待在监狱比较好,一旦获得自由就会忍不住制造危险。乔治甚至承认自己给被害人家属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害,他声称如果被害人是自己的未婚妻,他一定会亲手杀死凶手来复仇。乔治认为想要让被害人家属原谅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甚至说,他还是不要和被害人家属说话,毕竟他杀死了他们的女儿。
虽然乔治被判处了终身监禁,但根据法国的法律规定,在2020年乔治可以提出假释申请。对于被害人的家属来说,这显然是个无法接受的噩耗。
【情感上的绝缘体】
不少连环杀手的成长经历都是扭曲的,他们在童年时期遭受歧视、排挤,处于弱势地位。例如苏联头号连环杀手齐卡提洛,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幼年时曾因尿床遭受母亲的打骂。美国连环杀手亨利·李·卢卡斯,母亲是个酗酒的妓女,他从小所遭受的残酷虐待令人难以想象。哥伦比亚的连环杀手洛佩斯成长于一个妓女单亲家庭,曾多次遭受性侵。
有的连环杀手患有性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例如加拿大“猪场杀手”彼克顿,他是个收入不错的农场主,患有性功能障碍,他在1983年到2002年期间,杀死了几十名妓女。美国著名连环杀手泰德·邦迪,在1973年到1978年期间,杀死了多名女性。在邦迪被捕之前,他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是个颇具魅力的大众情人。
在心理医生看来,乔治不是施虐狂、受虐狂、恋物癖患者,也不仇恨女性。从情感上来看,乔治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绝缘体,不具备任何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的需求和能力。与正常人不同,乔治对外界、他人的感知能力是没有的,他在情感上是冷漠的。
昆德拉认为,每个人生来会对他人感同身受,同情是我们重要的天性,因此我们具有分享情感的能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忧愁、幸福和痛苦。但乔治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的这种能力早就被不可逆地永远关闭了,因此他对被害人的痛苦可以做到漠视。
当一名被害人的母亲听到乔治表示很爱自己的养母时,忍不住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当你看到我们这些因女儿被杀害而痛苦不已的母亲时,你是怎么想的?”乔治回答说:“这对于母亲来说应该很可怕。”当乔治看到凶杀案现场的照片时,他表现得十分冷漠,没有任何表情。
很显然,乔治对人们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他知道母亲会因为女儿的被害而痛苦,但他却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正是这份冷漠让乔治不会被情感束缚,会一次次地作案,在面对他人的伤痛时无动于衷。
虽然每个连环杀手的出身、经历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会选择弱者下手,被害人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例如儿童、女性、流浪汉、妓女等。这些人更容易被制服,会让连环杀手产生一种“我是强大的”感觉,他们十分陶醉于这种感受,并对此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