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驱逐胡虏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二十八日,逃到应昌的元惠帝病逝,元惠帝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即元昭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与李文忠北伐,汤和征漠北。行军途中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上,徐达率师攻打定西(今属甘肃),李文忠则领军再度到达开平。徐达那边仗打得很顺利,大败扩廓,并俘获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而李文忠这边,仗打得比较久一点。李文忠善于智取,总是把明军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他率领十万士兵驻扎在开平城外,没有立马攻进去,而是派人四处打听元朝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的行踪。

经多方面打听,打听出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为守孝驻跸在应昌,于是李文忠领军突袭,把毫无准备的元军打得措手不及,元朝贵族皆成了他的俘虏。在搜城过程中,李文忠意外发现一个密室,密室门被打开,里面竟藏着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印,李文忠大喜,部下士兵也很振奋,回军经过兴州与红罗山,又收降了元军五万人以上。

再说征漠北的汤和,俘获元亲王与诸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汤和乘胜追击,平定宁夏,继又追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

十一月,徐达、李文忠、汤和三将凯旋归朝,朱元璋大封功臣。首先是四皇子朱棣被封为燕王,接着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而刘基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被封为诚意伯,至于另外一个人汤和,朱元璋没有对他封公,只是封他为中山侯。文武百官对汤和没有被封公一事不解,朱元璋却说汤和打仗有功也有过,曾经一次战役中,因为汤和的过失,损失了两员大将,没想到朱元璋至今记着。

之前说李善长与刘基结怨,他的心腹李彬被刘基处死,李善长久久不能释怀,现如今刘基被封为诚意伯,李善长更视刘基为眼中钉肉中刺。其实,相对来说,胡惟庸比李善长更恨刘基,早在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召刘基进宫,问他除了李善长外,还有谁适合做丞相,刘基没有答复。朱元璋又问,“你觉得胡惟庸如何?”

当时刘基就讲,“胡惟庸品性作为不好,并且没有大智慧,不适合做丞相一职。”

这件事不久传到胡惟庸耳里,胡惟庸对刘基恨之入骨,正好李善长对刘基有偏见,胡惟庸就利用李善长想方设法报私仇。这年年末,胡惟庸有幸被朱元璋提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进入中书省后,他就积极拉拢势力,与朝中官员一起配合李善长排挤刘基。

几次三番在朱元璋面前说刘基坏话,开始朱元璋对刘基依然信任,可是次数多了,朱元璋就开始怀疑起刘基来。长此以往,刘基无法在朝廷立足,又深知李善长与胡惟庸不会放过他,于是主动请求辞官回乡。朱元璋对刘基的辞官有所顾虑,以刘基之才是很容易动摇人心的,只要刘基有反他之心,将来必定会引起动乱,假如留在身边还能控制他,如果放他回乡,就不好掌握局面了。朱元璋的犹豫,刘基心知肚明,为了表明自己对朱元璋忠心,刘基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京中做官,算是人质。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放心了,于次年恩准刘基告老还乡。

刘基辞官后,李善长也称病归家休养,准备养精蓄锐后再大干一场。

洪武四年,大将徐达镇守北平(今北京),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将军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汤和则与左副将军周德兴﹑右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汤和军从瞿塘趋重庆,刚行军至重庆,忽看到大街上有许多穿孝服的人。汤和随便抓来一个人询问这里发生了什么事,那人回答说夏太祖明玉珍病逝了。一听,汤和大喜,一拍大腿叫道,“真是天助我也!”

朱元璋自登基以来,致力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扫**各路割据势力,大夏国有此一劫在所难免。明玉珍死后,他的儿子明升继位成夏国君主,继位时明升年仅十岁,由其母彭氏垂帘听政。汤和把这些事情了解后,大军攻打夏国都城,明军来势凶猛,夏军不敌,夏国君主明升由其母彭氏带领被迫投降,于是大夏灭亡。

李善长称病在家并没有闲着,胡惟庸就是他的常客,每次去不是山珍海味伺候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奉上,胡惟庸知道李善长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所以他想借李善长这个梯子进一步升官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