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三大文臣

大殿内,朱元璋问刘基,“爱卿,你觉得朕的几个皇子如何?”

刘基想了想躬身回答,“皇上的几个皇子各有所长,如果好好教导,假以时日,肯定会非常出色,”讲到这里,刘基偷偷瞄了朱元璋一眼,见朱元璋正满意的看着他,刘基于是笑着说,“特别是太子殿下,忠厚老实,勤奋好学,他日必定是人中之龙。”

朱元璋点点头,应道,“嗯,不错。”

朱标很得宠,深受朱元璋喜爱,所以称帝后便迫不及待的封朱标为太子,只是这朱标太过仁慈,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有点软弱。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贫没有读过书,深知不读书的危害,也只有在马背上才可以打天下。统一天下后,朱标将来的责任就是坐稳江山,朱元璋的意思是他的儿子个个都要文武双全。学文用来增长智慧,习武用来强身健体。

刘基听后大赞,朱元璋得意。

于是天下间的文人儒士纷纷被朱元璋请进了宫,轮流教皇子们学习。

太子朱标比各位皇子特殊,他除了有很多“教书先生”外,身边还有名臣辅佐,这个人是宋濂。朱元璋起兵取婺州的时候,召宋濂入元帅府命他为五经师,宋濂博学多才,文坛上与刘基、高启二人齐名。个人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其传记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宋濂在朱元璋身边一直本本分分,突然被召见,连他自己都有点惊讶。刘基与李善长分别立在两旁,朱元璋坐在中间。

宋濂叩首,之后起身问,“不知皇上找臣来有什么事?”

朱元璋说,“爱卿饱读诗书,是教习太子的最佳人选,朕今日封你为太子少傅,你可愿意?”

宋濂忙躬身,“臣愿意。”

“呵呵,”朱元璋笑了两声,转身问李善长,“供皇子们用来学习的大本堂修建的怎么样了?”

李善长回道,“大本堂正在建设中,臣下去会催促工匠加快速度。”

“嗯,”朱元璋应着又看向刘基问,“高启的事情解决的怎么样了?”

“这个……”刘基欲言又止。

朱元璋稍微蹙眉,“他还是不愿意?”

刘基双手抱拳,“皇上放心,臣会说服高先生教皇子们学习的。”

“要抓紧了,等大本堂修建好,高启如果再不答应,朕就治他的罪。”

“是。”刘基明白。

从大殿内退出来,李善长白了刘基一眼,之后扬长而去。宋濂也要赶回府邸,被刘基拦住去路,刘基说,“宋大人,今日有缘,去我府上一聚,如何?”

宋濂对刘基的才学早有耳闻,早想与之切磋切磋,见刘基有意邀请,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到太史令府上,看到高启后,宋濂更加欣喜,想他三人被合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如今可以三人聚首,可谓三生有幸。

“伯温兄,宋大人。”高启首先向二人打招呼。

刘基,字伯温,文人之间称谓喜欢称字号,听起来更加亲切。平时在刘基府上,高启与刘基都是字号称呼,不称大人、先生。

宋濂听到高启打招呼,礼貌回道,“高先生。”

旁边的刘基笑了,看着非常高兴的二人说,“此时只有我们三人,不在朝堂,我们就当三个文人见面好了,不要有朝堂上的称谓。”

宋濂与高启一起抱拳,“如此甚好。”

宋濂,字景濂;高启,字季迪。

三个人此次见面非常痛快,切磋诗文,饮美味佳肴。几个回合下来,宋濂诗文略高一筹,高启竖起大拇指称道,“景濂兄被皇上称为开国第一文臣,真是名符其实。”

宋濂摆手,“愧不敢当。”

刘基为客套的二人斟酒,并说,“景濂兄你就不要谦虚了,”然后举杯对着高启道,“季迪兄,你也不赖。”

高启笑,好像微微有些醉意,他盯着对面的二人,突然间收敛笑容说,“二位兄台文坛、政坛得意,只有我一人落魄到寄人篱下。”

此话一出,宋濂与刘基彼此对望一眼,觉得有点大煞风景。

高启自嘲的笑了笑,然后摇摇头,顿时酒意全无。

宋濂放下手中的酒杯,默不作声。

刘基则看着高启说,“季迪兄,你也可以为皇上效命的,只是你不愿意而已。”

“难道你忘了吗?我曾是张大帅的谋臣。”

“那又如何,皇上请你做皇子们的老师就是不计前嫌。”

高启还是摇摇头,“不行,一人不能事二主,不然我有愧于张大帅。”

“张大帅?张大帅如今已魂归西天,季迪兄还要怎么效命于他?”刘基反问。

高启摇摇头,“我不知道。”

此时宋濂插话,“季迪兄,你太固执了,乱世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愿赌服输,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的。”

高启不听,抓起酒壶,连饮三杯,他心意已决,不论他人如何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