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陈友定失人心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这是很关键的一年,吕珍死,李伯升被俘,张士诚失去左膀右臂,再不敢轻易出兵,而是很老实的躲在平江老窝。

针对下一步作战计划,朱元璋找来太史令刘基商讨,刘基老早就分析好了当今局势,他给朱元璋解释说:“各股势力都有被削弱,陈友谅死;张士诚失去左膀右臂;而其他起义军内部搞分裂;至于陈友定,他虽坐拥八闽,只可惜手下士兵跟他不一心,所以将来也会是败兵之将。”

听了这个结果,朱元璋非常高兴,他满意的点点头笑说,“张士诚龟缩在平江,我已视他为囊中之物,依我看,一统江山的大计很快就可以尘埃落定了。”

刘基上前一步,躬身道,“就今形势,大王可以先消灭其他起义首领,然后再对付陈友定和张士诚。”

朱元璋听取刘基的建议,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其他起义军,在这股势力里,方国珍的势力比较突出,无异就成了朱元璋要讨伐的对象。

收到消息后,方国珍大怒,当着众将士的面大骂朱元璋不讲义气,方国珍的副将跟着附和,“早知道朱元璋不会这么好心。”

只有方国珍的谋臣在一旁叹息,“此乃天意。”

想当初,朱元璋找方国珍联盟,说要攻打陈友谅,要方国珍按兵不动。谋臣偷偷告诉方国珍说,“这是朱元璋的计谋,一旦陈友谅被杀,他就会反过来对付你。”

方国珍不信,笑着回道,“朱元璋乃是正义之人,大家同为起义军领袖,本应该互相支持。”

谋臣追问,“难道陈友谅就不是起义军首领吗?朱元璋还不是一样要攻打他?”

一听陈友谅三个字,方国珍沉下脸说:“陈友谅是小人,他弑杀旧主,自己称帝,是不忠不义之人,人人讨而株之,是罪有应得。”

见方国珍如此固执,谋臣无奈,只好摇摇头退下。

如今正如谋臣所说,朱元璋不念旧情向方国珍发兵,方国珍后悔当初没有听谋臣的话,慌乱之际,询问谋臣,是否可有解决危机的办法。

谋臣摇头说,“事到如今,天下是朱元璋的,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哼,我就不信这个邪!”方国珍的副将大声嚷嚷。

谋臣没好气的看了副将一眼,随后朝方国珍躬身,之后退下。

副将看着谋臣下去,气鼓鼓的问方国珍,“大帅,难道我们就这么算了吗?”

方国珍咬牙切齿地说,“不能就这么算了,我要与他朱元璋决一死战!”

可是一上战场,方国珍军被朱元璋军打的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徐达乘胜追击,一举攻下方国珍的老窝。

陈友定那边,为了防止朱元璋入闽,他大招工匠,修筑防道。可是告示一出,三日内竟无一人报名,陈友定怒拍桌子,吼道,“都是胆小鬼,我修防道,还不是为了保护福建。”

软的不行,陈友定就来硬的,再次出兵上街抓人,上次是征兵,这次是征工匠。十天过去,陈友定去视察,见到征来的工匠后,差点被气死,他指着指挥官骂,“我让你征工匠,你却给我征来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你不想活了是不是?”

可不是嘛,难怪陈友定会那么生气,十天仅征来近百人,并且百人中还有十几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者。

面对这种情况,指挥官只能低着头,小声说:“可是城里的工匠上次都被抓来当兵了,我只能去偏远的地方找一些上了年纪的来充数。”

陈友定不管这些,依然对着指挥官大骂,“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总之限你三日之内再给我征来一百个人来,完不成的话,我就要你人头落地,不对,是要你全家人人头落地!哼!”说完拂袖而去。

留下指挥官一脸愁容。

第一天,指挥官挨家挨户的找人,最后只抓来三名工匠;第二天,再次挨家挨户的找人,工匠总共下来不到十人。看到这种结果,指挥官悲哀的摇摇头。

晚上回家,妻子与两个孩子在餐桌旁等他吃饭,看到家人,指挥官竟然轻声凝噎起来,妻子打发两个孩子去别的地方玩,然后上前询问丈夫发生了什么事。刚开始,指挥官只叹气不说话,善解人意的妻子拿来一壶酒,给丈夫倒上,然后举杯邀他一起喝。

指挥官连饮三杯,之后握住妻子的手说:“我有三日之期,必须在三日内找来一百名工匠,可是两日过去了,我一共找来不到十人,明日就是第三天,如若再完不成任务,陈友定就让我们全家人人头落地。”

妻子一听吓的手中酒杯掉在桌子上。

指挥官看着妻子说:“前阵子陈友定四处征兵,壮丁都被他抓来了,工匠也包括其中,现在能去哪儿找工匠?年龄大的又不行,这次我们真的死定了。”

妻子冷静下来,握住丈夫的手,“别着急,总会有办法的。”

指挥官站起身子背对妻子,看着墙壁大吼,“不可能的,明天期限就到了,我去哪儿把剩下的九十多人找回来?”

妻子想了想说:“不如这样,反正是死,我们干脆投奔朱元璋。”

“投奔朱元璋?”指挥官回身盯着妻子看。

妻子上前一步,认真的说:“是啊,投奔朱元璋是逃生的出路,再说这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我想那陈友定将来肯定要被朱元璋制服,到那时我们依然要投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投奔,还能挽救我们的性命。”

指挥官沉默,这的确是一条生路。逼不得已,指挥官只能这么做。

指挥官投靠朱元璋后,陈友定管理部下更为苛刻,工匠征不到,他就从军营里拉出几百士兵,让士兵去修防道。而他自己也时不时的亲自监督防道的修筑进程,只要士兵稍有怠慢,他就军法处置,让对他不满的人越来越多。

除了修筑防道,陈友定还在九龙滩上花心思。这要从一位老和尚身上说起,那老和尚自称是得道高僧,他找到陈友定说,“你四处修筑防道,防止朱元璋入闽,可是你有没有想到将来这些防道有可能也会拖累于你?”

陈友定对这老和尚很尊重,于是谨慎的问,“大师什么意思?我不是很懂。”

老和尚回答,“你修防道是为了保卫家园,但是朱元璋势力广大,如果他们硬是从防道上攻下来呢?到时候你们连逃的地方都没有了。”

“这个……”陈友定只想着防守,没想过要逃。

老和尚给他分析说,“陆地都被你修了防道,只有九龙滩被搁置下来,我建议你凿开九龙滩的清流,这样可以通船,以防万一,将来也可以有一个逃生的机会。”

老和尚言之有理,陈友定采取了老和尚的意见,再次从军队里调兵去凿开九龙滩的清流,而老和尚也被陈友定留下来,每天大鱼大肉的伺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