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历史试题)

2. 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1

孙元一并没有第一时间拿到碑文的拓本。他最近一直在实验室里验证动车事故中的剩磁现象和事故的关系,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当他从实验室里出来,准备了一份报告,重新参加小组讨论会的时候才发现,讨论的内容早已不是动车事故,甚至不是断电的原因了。人们在会上激烈讨论着如何解读那些碑文。他这时才拿到那本碑文册,随便翻了几页,然后饶有兴致地听同事们的发言。

“还记得‘地球之声’吧?”一位清瘦的发言人正一边展示着幻灯片,一边解释着他的观点,“那是乘着‘旅行者1号’探测器进入太空的一张特殊唱片,也是人类试图向外星生物介绍自己的一张名片。事实上,在‘旅行者1号’之前,已经有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等卫星携带着类似的人类名片发射到了宇宙空间。这些唱片的材质多是镀金的铜板,并经过特殊的工艺制成,以确保它们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不变形也不变质。唱片中包含了各种图像和声音的信息。比如在图片信息里,有太阳系、银河系的结构和分布,有地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人类的**图像,有氢分子的结构和超精细跃迁示意图,有一些基本的数学公式,有DNA的双螺旋结构,还有与生物现象密切相关的五种化学元素——即氢、碳、氮、氧、磷的原子序数……”

“嗯……这些就不用详细介绍了,你直接说重点吧!”貌似讨论组组长的中年男子打断了发言者的话。

“好,那就请大家翻到图C7-115。”

孙元一连忙从索引中找到这幅图的页码,然后翻到了对应的页面上。他扫了一眼,发现这幅图简单得令人意外,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三条边都是用不连续的虚线构成的,虚线的条数分布是3、4、5。

“这幅图,我认为是对勾股定理一个代表性的表述,各位应该没意见吧?”

孙元一和其他人都点了点头,表示没有异议。毫无疑问,这幅图代表的是勾股定理,任何一个智慧种族都应该能立刻从图中认识到这一点。在三条边的旁边,还标注着三个陌生的符号,孙元一猜测那应该是表示3、4、5这三个量的数字符号。

“我们再看图B2-003。”

这幅图装订在很前面的位置,孙元一一眼认出了它,这是氢分子的结构图。两个圆圈代表氢原子,在圆圈外面有代表电子云形状的细小描点。在发言者表示这是一个氢分子的示意图后,大部分与会人员都表示了认同。

之后发言者又继续展示了几张类似的图片,其中还包括一个数字表,展示了从1到8的数字符号,每个符号下面都画出了相应数量的圆圈。

“看到了吗?这些图片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地球之声’。经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碑文正是它们展示给人类的名片,表示它们是一个智慧种族,从中我能隐约感觉到它们尝试和人类建立某种沟通的努力……”

“那你觉得这种沟通是善意的吗?”

“当然是善意的,不然的话何必沟通呢?”

“也可能是某种威慑啊!”有人质疑道,“从之前的断电和大火来看,我们很难相信它们对人类是没有敌意的。”

“那些也许是因为某种误解。”发言人争辩道,“它们没有意识到电力对于人类社会有多重要。”

“我想提醒诸位,尽管你们一再提及外星生物,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连它的影子都没见着!”一位身穿军装的男士插话道,“这样一个躲躲藏藏、只会在背后搞些古怪手段的生物,你竟然会觉得它们是朋友?”

方才热烈的讨论顿时陷入了冷场的尴尬中,大家认真思考着他的意见。

“人类最尖端的武器,不管是星际导弹还是激光炮,一旦没有电力供应,就变成了一堆废铁。如果这时外星人的舰队袭来,试问人类有何办法应对呢?”这位军方人士板着脸看了看会场里的众人,继续说道,“现在的形势可以说是非常明朗,我估计,在人类社会彻底断电的那一天,就是外星舰队出现的时候!”

“这……是不是太悲观了?”有人小声地反驳道,“按你的说法,这些石碑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有价值,它们造出这些石碑是为了迷惑人类,扰乱我们的正常判断!”

“首长,你这么说也未免太主观了吧。”组长终于说了句话,“你有什么证据吗?”

“看来不拿出点证据,你们还真不死心。”首长看上去颇有把握,“翻到图F9-101吧。”

那张图在很靠后的位置,看上去并不起眼。一眼看去,和刚才看到的图B2-003类似,都是某个原子和它的核外电子云的结构展示。只不过,这显然不是氢原子,因为在一个圆圈的外面,有很多电子云层层叠叠地挤在一起,由此可见,它是一个多电子的化学元素。在图像的右下角,还有一些用外星数字写成的标注。

“我想,这是一个原子的电子结构示意图,你们都没意见吧?”

大家都点了点头。

“结合图像和右下角的数字标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原子的外面,一共有十一个电子。请问诸位,这是什么原子?”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当然都知道有十一个核外电子的原子是钠原子,但因为发现了图像上的问题所在,所以都噤声了。

“诸位都是科学家,我只是个军人,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化学课本了。”首长继续说道,“但对于那些中学就学过的基础知识,我还是有些印象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钠原子的电子排布方式应该是2、8、1,也就是说,离原子核最近的一层排两个电子,第二层排八个电子,而最外面一层则只有一个电子。可是我们看看这个图像,它展示的电子排布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眼神都怪怪的,因为图像上显示的是一个无比诡异的电子排布方式:

2、6、3——第二层只有六个电子,而第三层却排布着三个电子。

首长似乎对众人的表现感到很满意,他停顿片刻后,意味深长地说:“试图以错误的科学原理误导我们,这不是敌意,又是什么呢?”

安静片刻后,哗哗的翻页声开始不断在会场中响起。人们满头大汗地翻找着这本册子里其他类似的电子结构示意图。孙元一也同样查找着,很快,他就找到了其他几个类似的图像,而这些示意图也同样是错误的。

一股异常压抑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中。

“什么玩意儿!”有人猛地把册子摔到地上,狠狠地骂了一句。

2

那次讨论会结束后,孙元一花了三天的时间,把图册里所有的图片都仔细研究了一遍。除了个别几幅图像外,他已经理解了几乎所有图像的含义。其实这并不难,运用归纳法,将图片分类后,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些图像中隐藏着的一致性,以及其惯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图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物质的存在形式,一类是表达某种科学定律。比如之前会上讨论的那些电子结构图就是第一类,而表达勾股定理的三角形则属于第二类。孙元一发现,不仅那些对物质结构的描述错误百出,很多科学定律的表达也非常荒谬。光是物理学方面,就有不下二十个明显错误的定律。比如能量均分定律、分子微观压强、声速与介质的关系,甚至连最基本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是错的——根据图像上的描述,引力竟然与距离的一次方成反比!

他越来越迷惑了,难道这一切真如那位首长所说,是外星人用来误导人类的吗?可他又隐隐觉得,在这些图像中,有着某些隐藏着的、呈现出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所有的电子结构图中,原子的第二层电子都是六个——这恐怕不是胡编乱造,其背后是否反映出了某种我们并不理解的电子结构规律呢?他不免这样设想。

因为,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确实会发生改变。比如在某些特殊的晶格结构中,或者在强烈的磁场中,电子的排布方式并不完全遵循通常的顺序:在第二层没有排满的情况下,它们的核外电子会先去排布在第三层轨道上。

孙元一开始认真地考虑起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这种外星智慧生物的生存环境极其特别——比如存在着强烈的磁场——从而使得在它们的世界中,核外电子的排列顺序与我们熟知的不同呢?或许,它们传递这样的核外电子排序方式,正是想向我们传达其所处环境的某些信息呢?

想到这里,孙元一立刻动笔演算起来。他一一计算了在各种特殊的物理环境中,原子的电子结构的变化情况,然后逐一和碑文上的图像进行对比。有一次,他计算钠原子的电子排布方式还真和碑文上的结构一致,可在同样的情况下,其他原子的电子排布结构却又完全和碑文对不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只能不停地计算,不停地对比,不停地思考还有些什么特殊的环境会对电子排布产生影响。不知不觉中,当房间昏暗到孙元一看不清纸上的波函数公式时,他才恍然发觉,自己已经在办公室里计算一整天了。在自己的右手边,杂乱叠起的验算纸已经没过了自己的胳膊。在办公桌上,还放着一碗早已经变凉的豌豆面,应该是某个同事给自己送来的午餐,可是自己对此却完全没有印象。

更糟糕的是,在他能想到的所有情况下,大部分原子的电子排布方式都和石碑上的结果有着巨大差异。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一个表示波函数的希腊字母,在后面加上等号,可等号之后,他却久久无法写下新的字母或符号。

这时,房间的门突然被推开,孙元一抬头一看,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正怯生生地站在门口。这女孩是一个同事的孩子,经常带到办公室来写作业,稚气的模样非常可爱。

“找你爸爸吗?”孙元一见她一直不说话,便开口问道。

小女孩点了点头。

“你爸爸应该快下班了,先坐那儿等一会儿吧。”同事是一个电气工程师,最近因为各种突发事件,常常加班到深夜。这小女孩就在附近的一所小学上课,放学后家里无人照管,所以总来这里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爸爸下班后一起回家。

小女孩“嗯”了一声,便来到孙元一旁边的位置上坐好,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作业册,开始写了起来。孙元一打开办公室的灯,坐在一旁,看着天边缓缓西沉的落日发呆。

不知何时,小女孩来到了孙元一的身旁,拽了拽他的衣袖。孙元一这才回过神来,看见小女孩拿着作业册,指着一道题目说道:“叔叔,这道题我不会做……”

孙元一笑了笑,接过练习册说:“好,叔叔教你。”

他看了看题目,是一道数学题,里面有一些火柴棍,组成了一个等式。虽然是等式,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它写的是“1-701=2”。题目要求,只移动一根火柴,就要使等式成立。

他皱了皱眉,本来以为是一道普通的小学数学题,没想到竟带着一股浓浓的“奥数”味儿。不过他也没太把题目放在眼里,毕竟自己以前也接触过此类问题:说到底,在一个简单的火柴图形中,其移动的方式是有限的,就算是用穷举法,也不难把问题解出来。他拿起笔,在纸上尝试起来。

谁知,孙元一不断改变着等式中的各个数字,把一个又一个算式在纸上罗列出来,可等式就是不成立。之后,他尝试着移动一根火柴到减号上,让它变成一个加法等式,可是也没有找到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眉头皱得越来越紧,因为他隐隐地感觉,无论如何移动,都无法让等式成立。

他被挫败感击倒了。有一瞬间,他甚至把这些火柴棍看成了那些石碑上的古怪符号——因为这两者都使他无法理解。他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用最严密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避免自己漏掉某种可能性。

小女孩在一旁枯坐着,看孙元一始终没有做出这道题,便又重新拿回作业册写写画画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了,孙元一利用穷举法,尝试了所有可能的火柴移动方式,但组成的算式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他长吁一口气,无奈地看着小女孩,说道:“不用再费劲去想了,这道题出错了,没有正确答案。”

小女孩惊讶地回头看着他,回答道:“可是我已经做出来啦!”

孙元一猛地愣住了,然后看向了小女孩递过来的作业册。在那个移动火柴的题目上,确实有一根火柴被移动了。孙元一死死地盯着移动后的等式,久久说不出话来。

原来组成减号的那根火柴,被移动到了数字7的上面,组成了一个新的等式:

(1加1等于2)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等式”确实是成立的。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出这道题。很显然,他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这个由火柴组成的等式,一定是一个符合数学书写规范的等式。他根本没有想过,在一个数学式子里面,竟然还能出现中文汉字!从某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他长期从事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才使他无法灵活地转换思路。而这个刚刚接触数学和汉字的小女孩,正由于脑子里没这么多教条,所以才能天马行空地想出这么一个“等式”。

这时,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让这个小女孩去解读石碑上的碑文,她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虽然理智告诉他,这个想法很荒谬,可他却像着了魔一般,愣在了座位上。在他的脑海里,一个又一个念头被推翻,而那些被推翻的念头又以另一种姿态诞生出来。渐渐地,一套大胆到极点、也荒诞到极点的方案,在他的脑海中萌芽、成型……

3

金融市场对每一场灾难的反应都异常迅速,更何况是这样的全球性灾难——或者说全球性战争更为恰当,虽然敌人并非人类。

如今,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早已崩溃,残存的只是这个庞然大物的空壳。所以,索罗便陷入了无所事事中。

他一度十分消沉,蜗居在加州的别墅里哪里也不去。他无法接受自己被看不见踪影的敌人打败。他相信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可是在这熊熊大火面前,理性也如塑料胶壳一般被无情地焚毁了。

后来,山火袭来,他不得不离开加州,退到了纽约。在那里,他住在一间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公寓里。并不是他买不起更贵的房子,而是现在的纽约市里聚集了太多难民,房屋早已成为政府的配给品,有钱也很难买到。对普通的民众而言,如今能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他们通常是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公寓里。

物资也开始紧缺起来。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在飞涨,特别是食物。刚开始,他通过以前的关系网,还能弄到充足的生活用品和食物,但最近这阵子,很多关系已经开始失联。他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人们以前敬畏他,是因为他能在金融市场上叱咤风云、一手遮天,那些政府官员或有求于他,或被他抓着把柄。可现在一切都变了。在混乱中,这个世界建立起脆弱的新秩序,形成了新的权利阶层。在这个新世界里,他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索罗了。

他越来越渴望能在这个新世界里做些什么。可是这个新世界比之前的那个世界更加强权,更加冰冷,仅仅依靠逻辑和计算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他盘算起自己手中的筹码:基金会虽然还在,但干将已经流失了;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情报员,有的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资金倒是非常充足,只是在现在的状况下,购买力能有多强呢?

他需要一个契机。他相信,只要有一丝机会,自己就能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甚至爬得更高。

就在淅淅沥沥的冬雨把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薄雾中时,他所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纽约城郊,在大火燃烧的废墟中,一块块石碑悄悄地从地下冒了出来。它们像雨后的竹笋一样,齐刷刷地从泥土中探出头来,舒展身体。更离奇的是,在这些石碑上,都刻画着各种简单的图像。这些带着神秘图纹的石碑,刹那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人们或畏惧或好奇地围着这些石碑窃窃私语,猜测着它们出现的原因,以及那些图像的含义。

根据他得到的消息,这些石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石碑上的图像种类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各国政府第一时间便将这些图像交给了有关专家,秘密研究了很久,但一直捉摸不透其中的含义。印度政府甚至调动了大量的祭司在瓦拉纳西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仪式,希望得到某种启示。

索罗也仔细研究过这些图像。他发现,这些图像有的很简单,而且意义明确,也有几幅极端复杂,看上去像是某种精细的立体结构图,又或是高维拓扑结构示意图。

当然,他并不喜欢猜谜,也不认为自己会比其他人先解出图中隐藏的信息。

对自己而言,真正的机会来自于远东的中国。

这个迅速崛起的超级大国显然也被这一系列诡异的断电危机弄得焦头烂额。凭着强大的国家实力,中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隔离措施,维持了基本的社会秩序,光凭这点已经领先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但沦陷区的范围仍在扩大。

在石碑出现之后,中国政府组建了多个研究和解读团队,然后开展了一项极为机密的计划。该计划被命名为“263”,据说,它将通过一种与其他团队截然不同的思路,力图破解这些图像中隐藏的含义。很多政府高层都认为,这些图像中一定隐藏着远超人类科技水平的知识,尤其是那几幅极其复杂的图像,几乎能够断定是某种奇妙机械的构造图或原理图。

索罗知悉这些内容全凭那残存的情报网络。虽然其中大多都是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对于整个计划的详情,他几乎一无所知,但有一个关键的情报,却是确凿无疑的。

在整个“263计划”中,位于计划核心的,正是“近腾”教育集团——那个自己本来就在暗中调查的机构!如果不出意外,自己派出的一号情报员,至今还潜伏在“近腾”集团本部的高中学生中。

这真是天赐良机。他决定取消之前的所有计划,让情报员停止所有的破坏活动,一切以调查“263计划”为重。甚至,如果能借助计划的实施,从内部获悉石碑的真相,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现在,他需要立刻和一号取得联络!

可是,那学校到底在哪里呢?虽然之前的消息显示,一号已经成功潜入了学校,但后来在派人跟踪其入学的过程中,却诡异地丢失了目标的定位。

他打开全息投影仪,从数据库里调出了在信息屏蔽前一号秘密发回的那些照片——笔直挺立的白杨,青灰色的围墙,雾气沉沉的天空,还有远处隐约可见的山丘。这些景象毫无地域特征,它们可能出现在中国的任何一所乡村学校里,甚至很有可能不在中国境内。

他慢慢地翻阅着这些图片,试图从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那里的雾。每一张图片里,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就连太阳也只剩下一团模糊的光晕。如果这些是雾霾,显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为什么要把学校修建在这样的地方呢?

第二个引起他注意的是一幅校园地图。这幅地图就在校门旁边,喷绘在方块瓷砖上。在这幅地图里,那些笔直的校道全都往南北方向延伸,整个校园里没有一条东西向的正路。在东西方向上,只有一些蜿蜒曲折的小径辗转沟通。这是一个非常不自然的设计,修建者似乎竭力阻止学生们沿东西方向走动。

索罗看着这张曾被他忽视的地图,脑子里不断闪过这些日子以来,关于那所学校的所有信息。突然,他抬起右手在空中挥动,投影仪上的照片迅速闪过,最终停在一张仰拍照片上。这张照片拍的是灰色的天空和远处低矮的山丘。他扫过整个画面,然后找准了一个微小的区域,不断放大,再放大。终于,在那些灰色雾霾的背后,他看到了一些模糊的方块状物体。

现在,他需要去找一些图像处理专家了。他需要过滤掉大雾的遮蔽,看清那些隐藏在天空深处的东西。

当然,现在关于近腾中学的校址,他已有了九成的把握。一旦将所有的线索都联系起来,他才猛然发现,近腾中学竟然建在这样的地方,真是一个绝佳的场所啊,他想,在这种地方实施“263计划”,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这个如此神秘的计划,他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4

“你这简直是胡闹!”

孙元一默默地承受着对方的怒吼和眼神,那眼神,像是在看一头会说话的动物。然后,主任把计划书摔在孙元一面前,毫不留情地说:“不要指望我在你这份荒唐的计划上签字。你回去吧,就当我没看过这些东西。”

孙元一涨红了脸,还想再辩解几句,可被主任板着脸狠狠一瞪,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捡起计划书,叹了口气,转身走出主任的办公室。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无计可施了。

一周前,他曾将自己的计划书送给一位在教育部工作的同学,想通过他提交这份提案。可同学告诉他,这事牵涉到石碑,需要有特调组的签字。所谓“特调组”,即“特殊事物调查小组”的简称,也就是之前的动车事故调查小组,再加上后来的异常电力事故调查小组,之后又吸纳了一些其他小组,共同组成的一个庞大机构。说起来他也是特调组的一员,只不过随着规模和等级的提升,他在小组里的地位已被逐渐边缘化。

为了得到特调组的签字,他在一次针对石碑文本的讨论会上提出了这个计划。虽然孙元一已经对该计划可能会引发出的争议有所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出乎他的预料。与会人员并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认真讨论这个方案。在几句简短的敷衍之后,这个计划被主持者弃之一旁。从旁人的眼神中,孙元一发现了一种肆无忌惮的轻视与傲慢——他们大概都认为孙元一已经疯了吧。

无奈之下,孙元一拿着计划书找到了特调组的主任,结果不到两分钟,自己就从办公室里低着头走了出来。

周围的同事对着他指指点点,偶尔发出嗤笑声。自从提出这个计划以来,他仿佛成了大家眼里的异类,甚至被当作小丑来取笑。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待不下去了。

其实,在世界发生如此大规模灾难的特殊情况下,有什么方案是不能一试的呢?印度已经组织了祭司向神灵祈求天启,与之相比,自己的计划至少还未超越现有科学体系吧。

说起来,他的计划其实很简单——设立一所特殊的中学,在这所中学里,所有学生接受的科学教育都以这些石碑上的描述为基础,以此来培养他们在这种另类“科学”视角下的思维方式,以期对解读碑文有所帮助。

这个计划正是他从那道移动火柴的题目中得到的启示。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所接受的系统的科学教育,正是解读这些碑文的最大障碍。也许,只有那些像一张白纸的学生,在接受这套科学体系后,才可以找出碑文背后的真意。

可是没人认同他的看法。大家要么认为这是外星人故弄玄虚,误导地球人;要么认为这些知识可以纳入现有的科学框架中,只是现在还没寻找到那个“入口”。

其实孙元一早该想到,在任何时代,科学共同体都具有极强的排异性。除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那些长期沿用的定律是不会被轻易颠覆的。很多时候,这些理论本身已被或多或少地神话了。它们在大多数研究者眼中已经成了一块基石,一个不容更改的信条。这次的计划,只是要小规模地进行一些偏离常规的教学实验,但仍被视为大逆不道。

就连曾经跟他非常亲密的同事,也开始指责他:“把一些错误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你想摧毁自然科学的根基吗?而且,利用学生做实验,学生就没有人权了么?”

孙元一听着这话,无言以对。

可是,就在孙元一彻底丧失希望的时候,事情却迎来了转机。一天,他突然得到一个通知,让他去参加一个国务院的特别研讨会。会上,他意外地见到了那几个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面孔。他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的计划做了说明,其中一个老人微笑着对他点了点头,但并未对计划本身做出任何评价。

几天后,“263计划”正式启动。

5

很久以后,孙元一才得知了计划突然通过的真正原因。

正当中国人对石碑的热情开始逐渐褪去的时候,在全球的六个大城市——纽约、芝加哥、东京、伦敦、巴黎和上海——突然又冒出了新的石碑,而且这些石碑都悬浮在空中,充满了别样的仪式感。

这次的石碑比之前更大,而且,六座城市的石碑上都有着相同的图案:一个圆形物体,辐射出如光线般的线条,在圆形物体周围,有若干略小的圆形图案,整个图案仿佛是太阳系一般的星系图,那个最大的圆形物体就是发光的恒星。可奇怪的是,在恒星的光芒下,那些外围行星的表面却似乎要熔化了,呈现出熔融状。在某个行星上方,一些代表着星舰群的小黑点,向后喷射出离子流,看样子正要逃离那颗恒星。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幅图代表着某种智慧生命所在的星系即将面临的危机,这些智慧生命体很可能就是这些石碑的主人。从图示来看,倒是很像恒星氦闪时的景象,这使得这些智慧生命不得不逃离母星。

可另一幅图的存在则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另一幅图是用散点描成的,似乎也构成了一幅星系图,但它被之前那幅图所覆盖,这两个星系的图像在石碑上互相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而在这个奇怪的“双星系图”的下方,又出现了几个更为古怪的图形。这些图形虽然简单,可却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一幅图中,一个小球在两块平板之间,小球后面有粗细不均的直线条,似乎代表着小球运动的轨迹。两块平板上标注着一些数字(从之前的碑文里大家已经学会了它们的数字记号)和一个意义不明的符号。第二幅图里,同样的小球变成了行星,环绕着一个恒星做圆周运动。第三幅图则简单重绘了石碑最上方的星系图,然而却让它们的飞船出现在了距离恒星很远的地方。在母星和飞船之间,出现了一条看似飞船运行线路的图示,在图示上又出现了那种未知的符号。在第三个图像之后,则出现了一块褐红色的方形区域。这是所有碑文中第一次出现颜色,之前的图像都只有简单的黑白线条。在这块红色区域右边,再次出现了那些含义不明的符号。

人们很快便意识到,这个方块状的区域实际上是外星智慧生命给人类出的一道题。因为它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和一道题目极其类似。

第一幅图绘制的很可能是一个在直线加速器中进行加速的电子,那些数字表示的是加速电压的大小,而后面的未知符号很可能是电压或能量的单位。第三幅图上,画出了飞船从母星逃离后,需要到达的指定位置,轨迹图中却只有能量的单位,没有数字。所以,它们很可能是想要人类在红色区域中填出这个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石碑上,第一幅图给出的电压数值有微小的差异。这应该是出题者故意为之,使得各个石碑上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研究者们穿戴着防护装置,小心翼翼地触碰这个红色区域,发现其质地柔软,碰到的地方像沙地一样凹陷下去。经过讨论后,研究者试着在这个方块里写下了数字“1”——当然是用它们的数学符号写成的。过了几秒钟,这个红色区域突然缓缓蠕动起来,上面的数学符号逐渐消失,很快又恢复了平坦。

之后,人们并没等到别的异状出现。

很明显,答案错了。看来只有填下正确的答案,才会有新的变化发生。

可是对于到底该填什么,研究者们却毫无头绪。接下来的日子里,研究者们不断填入不同的数字,可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反馈。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第二幅图才是得出最后答案的关键所在!

第一幅图只是一个加速电场的示意图,它必须要结合第二幅图,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第二幅图中,一个行星围绕恒星运动,可是这行星的样子长得和刚才的电子一模一样,其表达的意义很可能是:第一幅图中的电子在电场中的最终速度,等于这个行星的环绕速度。这样,两幅图结合起来,就能得出一个能量的值,或者说,对图中那个未知的能量单位做出一个定义。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外星人的能量单位和人类的能量单位焦耳之间的换算关系,我们便可以用它们的能量单位,计算并表达出第三幅图中的飞船所需要的总能量了。

可是这里仍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第二幅图中,并没有给出恒星的质量和行星的环绕半径。恒星的质量没有给定,倒也不会对解答产生阻碍。因为我们计算飞船所需的能量时,也要用到恒星的质量,在将其换算成外星能量单位的过程中,恒星的质量,作为一个未知参数,恰好可以从计算式中消去。因此,现在唯一的困难就是行星的环绕半径了。众所周知,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其环绕速度越小。因此,必须知道环绕半径,才可以计算出它的速度,进而对外星能量单位做出一个定义。可是在图上,没有任何标记或者符号表明这个行星的环绕半径是多少,好像绘图者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研究陷入了困境,研究者们又埋首于苦思和文山会海中。在一次高层会议中,由于迟迟没有进展,会场的气氛尴尬压抑到了极致。石碑研究的负责人看首长的脸色很不好看,不经意间把孙元一的这个计划当作笑话讲了出来,想以此活跃一下会上的气氛。可就在他说完的时候,不料这个计划竟让当时在场的某位首长眼前一亮,他提出,外星人现在生成的石碑,不就是给我们出了一张考卷吗?说起考试,难道这世界上还有比中国高中生更厉害的群体吗?

终于,孙元一的计划开始被人们认真对待。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石碑上的碑文编写了新的教科书,并且以行政命令,征调了一所民营中学进行教学实验。为了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有“263计划”的背景和细节都被列为最高机密,对全校学生以及老师都不公开。

这所被选中的中学正是近腾集团本部的高中。

之所以选中这所学校,除了考虑到它过往取得的好成绩、学生素质不错以外,最关键的还在于,它具有一个全世界所有其他学校都不具备的优势——是一个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新校区——完全不受地球上日益严重的电力危机的困扰。

那是一个直径两公里的圆柱形太空站,最初是由政府和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合作建造的,想要用来作为建造火星基地的桥头堡。但后来因为技术原因,火星基地的建造和旅游开发都变得异常缓慢,维持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太空站,让政府负担甚巨。因此,在经历一次资产重组后,它的全部产权都为这家民营航空公司所有。之后,它被改造成了度假乐园,供游客体验太空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两年以后,这家航空公司因为一次发射事故而宣告破产。从那以后,这座太空站的所有权几番易手,最后竟被近腾集团秘密买下,并在那里野心勃勃地建起一座“全封闭式教学”的新校区。

这是他们的高考,也是全人类的高考。

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