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木笼
云中燕说好,就同何小六离开铁帽子王府,找到一家客栈先行住下,好等铁帽子王下龙文的信息。
铁帽子王府内,云中燕和烧饼神拳送来的书信非同小可,差官一路小跑送到府内的前上房。
年轻的铁帽子王,在府前上房的西里间打开书信,见信中写道:
跪请铁帽子王恩慈圣明:吾乃朱家庄朱大海,母亲和妻子因受挚友拖累,被巨野县衙扣留,想吾家人本无罪责,事发在铁帽子王恩慈领地以内。故恳请圣明铁帽子王下龙文与巨野县衙,救出我家母亲和妻子,必厚报铁帽子王之恩。草民朱大海叩首。
铁帽子王认真看过书信,因下龙文之事,关系非同小可。铁帽子王新主政不敢做主,只好报请王府主管商议。
王府主管看过送来的书信,言道:“龙文可下,也不可下。下之理由,救人惠民,言传铁帽子王恩德,亦善王府。不下之理由,草民之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铁帽子王问道:“事情该当何办,求救者亦等在王府门外?”
主管说道:“一个字‘拖’。咱们龙文不说下,也不说不下,他们等不及,自然也就走了。”
铁帽子王心想:事情也就如此办吧。
云中燕和烧饼神拳客栈里左等右等,一连四五天不见王府有任何消息。云中燕心想:也许铁帽子王已经下过龙文,送到了巨野县衙,我们在此等候只是不知道而已。于是命何小六在客栈等候,当天就赶回了巨野县。
这云中燕回到朱家庄,问过朱大海,这才知道朱家母亲和妻子未归,那铁帽子王龙文根本就没有下。
云中燕一阵恼怒,心说铁帽子王啊铁帽子王,您不下龙文也罢,只是说个理由,我们也就不在王府门外空等。事已至今,您这龙文是下也得下,不下也得下。若不然,您就别怪我云中燕不仁不义了。
这云中燕见铁帽子王府未发龙文,连夜赶到曲阜,叫上烧饼神拳在外接应,一个人蹿房越脊,进入王府。就在夜色中,把王府一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给背了出来。
出王府,云中燕一问小孩身份,竟然是铁帽子王府家主管的儿子,要是按照辈份上说,亦还是铁帽子王的孙子。
云中燕大喜,把小孩交由烧饼神拳好好照看,千万不可发生差错。于是又客栈里找出笔墨,趁夜色在王府大门的白色影壁墙上,挥笔写下了几句打油诗:
不要金,不要银,只要王府下龙文。下的龙文巨野县,救出大海朱家人,送还你的好子孙。若不为民主正义,休怪好汉刀不仁。
第二天天亮,王府大惊,一边赶紧命人去客栈找云中燕和烧饼神拳;一边赶紧粉刷影壁墙。可是等影壁墙粉刷干净后,去客栈的人,却来汇报道:抱走王府小孩的云中燕和烧饼神拳二人,并没有找到。
此时铁帽子王不敢怠慢,为保主管儿子性命要紧,于是赶紧手书一道龙文,要求巨野县衙速速释放朱家母亲和妻子。然后盖上铁帽子王的宝玺,就让快马发往了巨野县衙。
这时的巨野县衙李知县和魏捕头,看跑了好几天铁镣铐的朱家家属,竟然还引不得孙美明和烧饼神拳的投案。李知县和魏铺头商量后,就对朱家妻子和母亲,使用了当地县衙一种最为严厉的酷刑,即站木笼。
站木笼的刑具,是在木头制作的笼子内,布满长长的铁钉子。然后把人吊在木笼内,脚下踩几块似踏非踏的青砖。这样人在木笼内稍有动弹,肉体就会被铁钉刺破,鲜血直流。假如人站在青砖上不动,使刑人员就会抽出脚下的一块青砖。这样站人即到,人身靠在铁钉上,随即就会被刺得鲜血直流。如此,站笼之人即使不会被吊死,也会因流血过多而死。
朱家母亲和妻子在巨野县衙门口,就被魏捕头吊在了木笼之内。有官差手敲铜锣,冲围观的百姓高喊道:“贼寇之女,酷刑站笼,有知贼寇下落者,及知情不举者,后果一同站笼。”
朱家母亲和妻子二人这几天来,在县衙大狱内的折磨,已是遍体鳞伤。此时站在木笼内,早已是眼泪流干,连哭声都已无力发出。
朱大海和众位弟兄,苦等王府龙文不下,眼看着母亲和妻子性命不保。这一日,每位好汉都身藏钢刀,聚拢在县衙门口以外,单等朱大海一声令下,就要动手劫木笼。
而此时,县衙四周围,李知县和魏捕头,早就布好了埋伏。
一位位藏在暗处的乡勇兵丁,暗藏火炮、快枪。一旦朱大海等人动手来救,自会当场拿下。
朱大海的妻子站在木笼内身体一阵打晃,脚下似踩非踩的青砖不稳,整个身体就扎在铁钉上,哭喊着鲜血直流。
朱大海使了一个眼色,就在众弟兄们手握衣服内钢刀,慢慢挤开围观的百姓,走进木笼前时。忽听一阵快马的马蹄声,呼啸而来。转眼间一匹大红马县衙前停住,跳下一位铁帽子王府的差官,对着县衙高声喊道:“王府铁帽子王龙文到,巨野县衙接文。”
衙门内慌慌忙忙跑出李知县和魏捕头等一干官差,面王府来者,跪迎龙文。只听王府差官展开龙文念道:“龙文下,奉天子以命,铁帽子王曰:朱大海家属无罪,巨野县衙速速放人。”
李知县接过龙文,知县命魏捕头速去打开木笼,放朱大海家属出来,王府差官骑上大马扬长而去。朱大海等人接走奄奄一息的母亲和妻子,还没有赶到家,来的及服药医治,妻子和母亲已是一命归西。
烧饼神拳等人高喊道:“大哥,我们杀进县衙,刀除狗官,以报嫂夫人和母亲之仇。”
铜头铁和尚道:“县衙欺人,我们要刀杀李知县。”
朱大海擦一把眼泪,仰天叹息道:“众位贤弟,事关重大,我不能够因家仇私事,把众家兄弟性命当做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