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
还有一大波“80后”
郑子语 资深媒体人
当房地产的大幅广告明确把客户锁定为“80后”时,我觉得这个时代的主角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最大的“80后”年过而立之年,最小的“80后”也已经走出大学校园,或者已经融入了这个时代。走在街上,最鲜活的人群无疑是“80后”。翻开报纸,“80后”的富二代,“80后”的创业青年,“80后”的作家,“80后”的CEO,“80后”的干部,“80后”的明星,“80后”的《非诚勿扰》嘉宾,“80后”已经遍地开花。简单以年代划分人群是一个粗暴的做法,就像把我归于“70后”一样,但是不得不承认,“80后”是一个迥然于他们之前和之后的所有群体的群体。
网上早“80后”总结出“80后”的N个特点,“80后”的确有他们鲜明的个性。比如他们中的一部分男孩子,非常注重个人外在形象,爱干净,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在面子工程上,他们都是化妆达人。女孩子则爱自拍,发在博客或微博上,把网络当镜子,眼睛大得十分无辜。而她们的个人趣味千奇百怪,时下流行的“腐女”,“80后”女孩儿当是主力。
这些也许都是表面。要了解一个群体,需要进入他们的内心。我觉得“80后”有一种前无古人的决绝孤独。这种孤独,已然成为这个群体的独特气质。我潜进很多博客,都是“80后”写的。那些博客或七零八落,或絮絮叨叨,对生存绝望恐惧,对未来没有方向。我收听过无数条“80后”的微博,他们不停释放抱怨、纠结、怨念,他们发布某盘菜,某件吊坠,某束光影,某件衣服,某件电子产品。我看过“80后”的影评、乐评,他们的批评更尖锐、更彻底,也更解构。我看过电影《80后》,“80后”评论说这并不代表“80后”整体。“80后”,他们零零碎碎,他们自我更新,他们否定之否定,他们**不羁,他们也开始担当,慢慢接手属于他们也属于一个时代的话语权。“70后”仍是中坚,但是渐渐前移或退出,“60后”开始老去或告别,“80后”站在了前台,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检阅。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只有彪悍照常升起。
看完《在晃**的青春里逆光向上》,我还是怀疑,我们是否全面认识了真正的“80后”。何平、方琦、鱼头,是“80后”群体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因为来自农村的缘故,我相信更多的“80后”隐藏在庞大的人群之中。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每个时代都有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能闪亮登场,但是他们的奋斗同样值得尊重。他们在这个时代获得的机会远比同龄人要少。当同龄人已经占据各大山头,小地方、小城市的“80后”,如何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晃**的青春里逆光向上》的写实是凌厉的,它毫不避讳房价、下岗、网瘾、电击治疗、公务员考试、潜规则等社会热点问题,而是巧妙穿插其中,让几个“80后”的神经末梢去感受种种阵痛。也因此,这部小说显得诚意满满,又关照现实,个人的疼痛与幸福才更加真实。当目光跟随文字游移,我不怀疑这是虚构,我回到了小时候看的一种三维图画,从花花绿绿的平面世界中,发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立体世界。成功都很相似,奋斗各有不同,从一个前途不被看好的网络游戏爱好者,到沿海城市房地产公司的CEO,何平的励志故事,也许比韩寒、郭敬明、范冰冰的成功更可参照和借鉴。
“70后”的罗永浩说,彪悍的人生无须解释。“80后”的季海东用彪悍的姿态讲述了“80后”一件件彪悍的故事,静水流深,善莫大焉。
2011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