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章:三宝太监
日头刚照进皇城之内,却见新晋掌事太监穆公公急匆匆向奉天殿走来。燕王近日来,为了军国大事,夜夜宿于奉天殿中,四大护卫如四尊泥塑天王立在奉天殿外,见穆公公到来,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连忙拦住说道:“燕王三更才睡,公公何事如此慌张?”
穆公公说道:“不好了,今日一早,谷王朱橞带领文物数十人跪在皇城门外,言国不可一日无君,誓要长跪到燕王登基为止。”
四大护卫说道:“这都是第三回了,燕王就寝不久,先不用管,且让他们跪着等一等再说。”话刚说完,却听殿内一声咳嗽,众人连忙噤声,燕王在殿内问道:“外面何事,可是燕京方面的消息?”
四大护卫眼看燕王已醒,眼神示意穆公公,穆公公朗声说道:“启禀殿下,皇城门外,谷王带领众文武一意跪请殿下登基,说殿下不顺应民意,他们便长跪不起。”
只听殿内笔筒和笔摔在地上的声音传来,燕王大骂道:“陛下生死未知,这**佞小人却要为登基为帝,置当今陛下为何地,更是要置我于万劫不复之地啊?不用管他们,让他们跪着吧,跪到死也是应该。”
穆公公和四大护卫再也不敢多言,只能静静地候着。过不多时,燕王自殿内走了出来,对着四大护卫问道:“马三保现在何处?”
李北海回道:“奉殿下之命收押在天牢之中已经半月。”原来马三保自大禹山失手回京,便以戴罪之身,被收押天牢之中。
燕王气呼呼地说道:“带路。”
李北海和王玄一便走在前面,张、赵二人紧随其后,向着天牢方向走去。原来自打马三保回京之后,便被下了天牢,燕王连一次都没有问过,不知今日却是为何故,却要去见他,而且心情如此之差。不多时众人来到了天牢之中,自从城破之日,天牢便被虎贲军接管,眼见四大护卫和燕王同来,众人赶紧列队,虎贲军于春满于将军正欲说话,却被燕王一个冷眼打住了,李北海对着于春满喝道:“燕王要见马将军,还不带路。”
于春满听闻,赶紧回道:“是”,步子匆匆便向牢中走去,燕王紧随其后,心中却是叫苦不迭。马三保一直是燕王的心腹爱将,南下之战,功绩显赫,却不期半月前下了天牢,至于为什么众人都不知道。上意难测,却不知将这个以前的红人怎么处置,是应该好吃好喝伺候着还是按照老传统加点刑啥的。真可谓是伺候着怕伺候错了,用刑也怕用错了,万一将来又起复了,这个仇谁也结不起,只能是不管不顾,每日按时三餐供着。
今日燕王突然来查视,心中更是忐忑不安了。行得数十步走至收押马三保的牢房前,燕王示意打开牢门,随后一挥让与春满退下,于春满退至牢门之外,早有四大护卫守护,里面只剩下燕王和马三保两人。
马三保眼见燕王突至,惶恐之情难以言表,自知有负燕王所托,四肢跪伏于地却不说话。
燕王环顾了四周,却不看马三保,似自言自语地说道:“三保,你可知当日父皇为何命我子孙世代固守燕京,永世不得回京?”
马三保冷静地回道:“殿下自幼长于战乱,文韬武略,唯有燕王靖边,才能使太祖安心,也唯有燕王之才,也使太祖不安心。”
燕王接着说道:“你自幼在王府长大,我待你视如己出,也只有你聪慧无比,能看透也能理解,所以我才能将先皇赐我的秋水剑与你,命你为我办这趟差事,我虽有二子却不及你,奈何。”
马三保回道:“殿下谬赞,三保无法带太子复命,有负殿下所托,戴罪之身,恕不敢当此嘉誉。”
燕王道:“此事却怪不得你,太子两月前早就随黄子澄出京了,可是你知道你却丢了一件比太子更重要的物件知道么?”
马三保磕头道:“耽误陛下大业,三保死罪,求殿下告知。”
燕王道:“你可曾听过传位血诏?”
马三保回道:“三保未曾听闻。”
燕王复道:“当日皇兄先父皇而去,父皇数年不立太子,后立皇兄长子也就是今日的建文帝为皇长孙,才有传位之意,当日病逝之时,亲自手书传位诏书,后咯血于诏书之上,晓谕百官,务必等新皇登基才将遗诏公告天下,并命诸皇子皇孙不得进京吊唁,否则按谋反治罪。那个传位的诏书便是传位血诏。”马三保听闻此言,却不答话,燕王接着说道:“你可知道那血诏当日就在那孩子的襁褓之中,因你一念之仁致使诏书流落天下,你可知罪?”
马三保浑身战栗,回道:“求殿下赐三保一死,以谢陛下知遇之恩。”
燕王却不说话,转身走向牢房外面,忽而停身说道:“当日之事也全怪你不得,沈家和欢儿两头你都不能兼顾。你自幼和欢儿一起长大,我亦知你的心思,你也知道我历来疼爱欢儿,也许不是为了欢儿也不至于遗失诏书,但是不日我就会将欢儿赐婚于沈家。至于你,死罪免了,活罪难逃,我赐你个三宝太监,再赐名郑和,我们就当是当日的马三保已经死了。只要你在世一日,需得替我将传位血诏寻回,你可还有什么可说的?”言语之中杀伐决断之毅力,果如万军之中成长之人。
马三保失声痛哭道:“谢殿下不杀之恩,三保领命。”听闻无欢下嫁沈家,回想当日无欢舍身救人的情景,悲从中来,顿时觉得万念俱灰,似是晕厥在地,再也听不见燕王的脚步声在这地狱的回廊里传来。
四大护卫眼见燕王从天牢走了出来,一脸阴沉的不悦,四人跟随燕王多年,一眼就看出来此时燕王的心情不好,不多说话,紧随燕王之后,向大内行去。
此时忽见穆公公走来向燕王奏道:“启禀殿下,谷王率文武百官跪拜不起,誓要请燕王登基,已经两个时辰了。”
燕王怒道:“国之逆贼,圣上下落不明却出此篡逆之言,拖下去每人重责五十军棍。”
穆公公面有难色说道:“百官已请道衍大师携陈情表于殿内,此时恐怕。”说了半句却不再多言。
燕王破口大骂道:“他娘的,谁都跑来添乱,让他们跪着吧。”急匆匆向殿内走去,却见道衍迎了出来,双掌合什对燕王说道:“贫僧见过殿下。”
燕王点头回礼道:“大师多礼了。”
道衍回道:“时至今日已有一月有余,陛下不知所踪,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百官之请亦是天下苍生之请,望殿下三思啊。”
燕王无奈叹道:“诸位误我啊,朱某岂不遗臭万年。”
道衍道:“北元环伺,虽暂时为我军击退,但是如芒刺在背。恰此时内乱刚平,难道陛下要因一己名利之私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么?那岂不是辜负天下苍生和太祖大帝当日百战定天下为万民之功啊。”
燕王挥手,长叹道:“天下万民无辜,致使朱某为天下人唾骂又如何。”听闻此言,穆公公立即跪下,三叩九拜喊道:“实乃百姓之福啊,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道衍回道:“谷王等旧臣已请愿两次,大军北撤日久,朝中局势久久不定,迟则恐生变故,贫僧明日再会众臣,率众臣以死相谏,殿下可就势登基。”
燕王复又问道:“沈家之事可安排妥当?”
道衍回道:“前夜微臣已前往,见过沈家家主,并出资一百万两以充国库,粮草五十万石运往燕京,以作军饷。”
燕王沉凝半响,说道:“方孝孺之事如何了?”
道衍吞吐道:“这个却是不甚好办?”
燕王问道:“何故?”
道衍回道:“日前陛下以诛九族相迫命其写即位诏书,读书人血气太甚,直言诛十族又何妨?”
燕王听闻此句,勃然大怒,顺手将案几上一应物件,尽皆扔落在地,骂道:“迂腐狂徒,尚且如此,传令解缙书即位诏书,诛方孝孺门人弟子在内十族。”到了此刻,近期压抑的情绪全化为暴戾之气,令人不寒而栗。
道衍犹豫道:“殿下三思,此举恐绝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啊。”
燕王目露凶光,再无商量之余地,大怒道:“无知匹夫亦敢如此待我,非如此不能净这些匹夫之口舌,谁敢违命进言,杀无赦。”
道衍心知到了今日,燕王佛魔全在一念之间,多说无益,回道:“贫僧领命,这就告退。”刚欲转身退去,忽听燕王问道:“大师俗家可是姓姚?”
道衍闻听此言,瞬间如芒刺在背,饶是修行多年,定力非同小可,还是无法自持,回道:“正是。”当此刻知道,自己隐瞒身世多年,蛰伏少林三十年,后幽居燕王府策动燕王之乱,只为一报当年朱重八误送鱼姬之命之仇,不曾想燕王对自己的身世却是了如指掌,心中着实惊慌,语气之中只能故作镇定。
燕王却是笃定地说道:“当年大师率领众门徒于房山狙击白山黑水之敌,我深感大师恩德,待明日此间事了,我给大师安排了一个去处,方山有个古刹名唤定林寺,大师可于此处修行,选择此处也是感念大师当年北平房山之恩,不知大师意下如何?”
道衍听闻此句却是心头一宽,双手合什,说道:“谢殿下,贫僧夙愿已了,贫僧也算是杀戮过甚的罪孽之辈,这也正是贫僧的一个好归处,贫僧自当诚心礼佛以赎罪孽。”
燕王复又说道:“自此之后尘世间之事我亦不愿再劳烦大师,但是大师门下四位高徒却是难免,大师尘世的恩恩怨怨此刻就算是了了,不知大师可懂我的心思?”
道衍回道:“贫僧自然明了,待此间事了,尘世中种种因缘,贫僧自当忘却,亦不再过问。”说完此句,也似乎是放下了多年的心魔,心中顿时明朗,一片清明。
燕王接着问道:“不知大师可知从三保手中抢走二皇子之人是什么来历?”
道衍似有疑惑地回道:“其人就武功路数来说,所学颇杂,和少林也有渊源,还修习了内家拳,还有一些似乎是杂乱章法,学自山林百兽,年纪又轻,就武功修为来说,俨然自成一派,小小年纪也堪称大家。武林各派中绝对没有这一号人物。唯一的线索就是凭一句话惊走张宇真,破了他致命的天发神谶剑,之前传说中只有一个人做到过,就是武当祖师张三丰真人。传言张宇真少年时上武当找三丰真人比武,大败之下使出了那霸道的一剑,却为剑所反伤,后是张三丰耗损功力救了他。但是今年张三丰已仙游数十年,早已不在江湖走动,此次事件,武当也没有人出面参与,着实难说。”
燕王点头示意,似忽然想起某事,说道:“还有天机山庄一事,还得麻烦大师再走一遭,吴六指其人其技自不会为我所用,但可有助于天下万民,断不可暴殄天人。”
道衍回道:“谨遵殿下之命,我自当尽力,贫僧告退。”
这两个颠覆天下的二人也许也是最了解彼此的人,燕王却也很放心道衍知晓这么多秘密。十数年间,自始至终却对道衍是青衣姚广孝这个甚是,一直未说破,可见其人心机城府之深,不然也不会有今日。
夏日,金陵城自北军破城两个月后,门市皆开,力图恢复昔日之荣光。城中花草尽皆郁郁葱葱,一派繁荣之象。自前日朝中颁下‘与万民诏’,大势已定,民众也自从战乱中平复了过来。
诏曰:
“大明文成武德太祖皇帝,为拯救万民乱世兴兵,披肝沥胆数十载,始安天下,令民有所食亦有所居,功德千秋,不令天命有归,驾鹤归天,曾颁令朱氏子孙当协心尽力,辅助吾皇,安万民保社稷,以慰太祖在天之灵。恍然四载,乱臣贼子方孝孺等愚众兴不赦之言,蛊惑天子,扰乱朝纲,朱氏子孙,手足相残殆尽,实非先帝所愿。内令伦常失顾,民心离背;外则宵小雀跃,北元群狼,蠢蠢欲动,几令社稷崩危,万民乱离之境。故燕王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兵勤王,以清军侧,尝尽艰难使罪臣得诛,然乱臣起不臣之心,令天子蒙难。燕王见此涕泣如雨,常言无颜面对天下苍生及列祖列宗于泉下。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故众臣请愿再三,以死相谏,为万民计,为社稷计,恳燕王登基,燕王始以怀罪之心,诚惶诚恐登大宝,号永乐。自今日起,大赦天下,减赋税,重民生,特诏告天下万民。”
万民始知建文皇帝身死,这燕王四日后祭祖,五日后祭天登基,而近年来屡次清除分封诸王却是方孝孺一干臣子谗言所致,皇帝也是兵败身死。诛十族之说更是令城内人心惶惶,据说下诏之前有人传出消息,方大学士的门人弟子已经开始跑难,但是九族却无处可逃尽皆被捕,数百人收押天牢之中,于三日后问斩。
路上行人不多不少,都是行色匆匆,购置一些家中必备之物便回家,外地做生意之人却再也没有,城门四处尽是重兵把守,过往行人一律严加查看,再也没有往昔繁荣之感,似乎金陵人的精气神也被这场战火耗尽了,再也没有往日的傲娇之色。一众行人之中一布衣少年牵着一匹瘦马也是无精打采地走着,城门守卫却是对出城的查看更紧,一看是个来奔亲的瘦弱少年,却也不甚在意,盘问了几句便放进了城,少年沿着街道,径直向夫子庙秦淮河方向走去,经过守卫的盘问之后眼神之中却不似先前那么没有精神,流露着一股坚毅的神色。
次日,谷王率众臣以死相谏,跪请燕王登大宝以匡扶社稷,燕王难拒万民之心,颁布即位诏书,遂即位称帝,号永乐,大赦天下。方孝孺因扰乱朝纲,蛊惑万民,加门人弟子诛十族,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