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正当李密如火如荼地在河南开展他的反隋大业的这一年、也是杨广沉浸在江都的温柔乡中乐不思蜀的这一年,在河东、陇西、河西、江南等地迅速崛起了一个个割据政权。

他们是刘武周、梁师都、郭子和、薛举、李轨、萧铣……还有一个就是李渊。

这是意欲颠覆隋帝国的第二波力量。相对于大业七年到大业十二年的那一波反隋浪潮,大业十三年掀起的这一波显然动静更大、来势更猛。而且,这几个核心人物的能量和号召力,也远比此前的那些暴民更为巨大。

因为,他们不是泥腿子。他们都来自隋帝国的军队内部和社会上层……刘武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少年时“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其兄刘山伯屡屡詈骂:“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旧唐书·刘武周传》)刘武周忍受不了严厉的管束,遂离家出走,到了东都洛阳,投于太仆卿杨义臣帐下,其后随军东征高丽,以军功授建节校尉。

当上军官后,刘武周衣锦还乡,调任当地的鹰扬府校尉。马邑郡太守王仁恭视其为英雄,对他大为赏识,让他当了自己的亲兵队长。不久之后,刘武周因职务之便与王仁恭的侍妾私通,由于担心事情泄露,又见其时天下大乱,遂心生异志,在郡城中大造舆论:“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居然紧闭粮仓,不加抚恤,这岂是为民父母应有的做法!”刘武周别有用心的煽动很快产生了效果,往日交游的十几个同郡豪杰马上前来投奔。刘武周随即与他们一起设计刺杀了王仁恭,然后开仓赈粮,传檄全郡,迅速纠集了一万多名部众。刘武周自称太守,并遣使奉表投靠了东突厥。

大业十三年二月,隋雁门郡丞陈孝意与虎贲郎将王智辩一同出兵讨伐刘武周,将其包围在桑乾镇(今山西朔州市东南)。东突厥即刻出兵援助刘武周,共同击败了隋军。王智辩被斩于战阵之中,陈孝意仓惶逃回雁门。

三月中旬,刘武周率军攻占了楼烦郡(今山西静乐县),并袭取汾阳行宫,将其中的隋朝宫女悉数俘获,献给了东突厥。始毕可汗随即送给刘武周一批战马作为回报。刘武周自此兵势大振,很快又攻占了定襄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久,始毕可汗煞有介事地封其为定杨可汗,并颁发给他一面狼头大纛。

大业十三年三月下旬,刘武周登基称帝,改元天兴。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县)人,世代为郡中豪族,他本人曾在隋军中担任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春,梁师都率数十名徒众刺杀郡丞唐宗,据郡而反,并自称大丞相,北连突厥。隋将张世隆领兵讨伐,被梁师都打败。不久后,梁师都率部接连攻陷雕阴郡(今陕西绥德县)、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延安郡(今陕西延安市)。有了地盘,又有突厥相助,梁师遂有恃无恐,于大业十三年三月登基称帝,国号为梁,定都朔方,改元永隆。

东突厥的始毕可汗也送给了他一面狼头大纛,封其为大度毗迦可汗。随后,梁师都引突厥兵侵入河套,攻破了盐川郡(今陕西定边县)。

郭子和,同州蒲城(今陕西蒲城县)人,曾在隋禁军左翊卫任职,因被指控犯罪而贬谪到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郭子和被贬到这里时,正逢当地爆发大规模饥荒,人心思变,郭子和便暗中结交了十八个不怕死的弟兄,攻击郡城,生擒了郡丞王才,以不恤百姓之罪将其斩首,并开仓赈粮。

随后,郭子和自称永乐王,改元正平;南连梁师都,北附东突厥,并与梁师都易子为质。不久,始毕可汗封郭子和为平杨天子,郭子和坚辞不受,始毕可汗改封其为屋利将军。

薛举,河东汾阳人,随其父徙居金城(今甘肃兰州市)。史书称其“容貌魁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并结交众多豪杰,“雄于边朔”。

(《旧唐书·薛举传》)薛举早年任金城府校尉,到了大业末年,陇西(陇山以西)一带百姓饥馁,叛乱蜂起,金城县令郝瑗征召了数千名士兵,命薛举率领,负责讨伐地方叛乱。大业十三年四月三日,郝瑗举行了一个出征仪式,大摆酒宴为薛举壮行。宴席进行到一半,铠甲刚刚分发到士兵手上,薛举就与其子薛仁果和十三个党羽在仪式上突然劫持了郝瑗,随后发兵将郡县官吏悉数收捕,并开仓赈粮。兵变后,薛举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封长子薛仁果为齐公、次子薛仁越为晋公,同时招揽四方变民,剽掠官府战马,势力迅速壮大。

大业十三年夏,薛举亲率二千精锐袭击枹罕郡(今甘肃临夏市)。守将皇甫绾率所部一万人出城迎战。薛举一马当先冲入敌阵,部众紧随其后,大败隋军,并一举攻克枹罕。当时,羌人部落酋长钟利俗拥兵两万据守岷山(今甘肃舟曲县西),见薛举势大,遂率部归附薛举。

薛举兵威大振,遂进封薛仁果为齐王、授东道行军元帅,封薛仁越为晋王、授河州(枹罕改河州)刺史,随后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连克西平(今青海乐都县)、浇河(今青海贵德县)二郡,数日间尽有陇西之地,部众增至十三万人。

大业十三年七月,薛举登基称帝,同时建立宗庙社稷。

李轨,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为人机敏,博览群书,家境富裕,常赈济贫困,颇为乡人称道。大业末年,李轨任鹰扬府司马。其时薛举起兵金城,纵横陇西,李轨与同郡好友曹珍、梁硕等人商议说:“薛举残暴,必来侵扰,郡官庸怯,无以御之。而今我等应当同心戮力,保据河右,静观天下之变,岂能甘于束手就擒、妻离子散?!”于是,李轨与众人共谋举兵。可大家推来让去,谁也不想当首领。曹珍对众人说:“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而今天李轨在此,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李轨遂被推为共主,随后聚众起事,劫持郡丞韦士政和虎贲郎将谢统师,据守郡城。

大业十三年,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改元安乐,设置百官,并于次年登基称帝。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祖父萧岩是后梁明帝萧岿之弟,开皇初年叛隋降陈,陈朝灭亡后被隋文帝杨坚所杀。此后家道中落,到萧铣这一代,家境已十分贫寒。萧铣从少年时代起,就靠替人抄书勉强糊口,同时孝养母亲。直至杨广登基,太子妃萧氏册立为皇后,萧铣才依靠外戚的关系被任命为罗川(今湖南湘阴县东)县令。

大业十三年,巴陵郡(今湖南岳阳市)的一批少壮军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密谋起兵反隋,可他们自忖人微言轻,缺乏号召力,于是遣人致意萧铣,要推他为共主。

早有复国之思的萧铣大喜过望,当即回信:“我之本国,昔在有隋,以小事大,朝贡无阙。乃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痛心疾首,无忘雪耻。今天启公等,协我心事,若合符节,岂非上玄之意也!吾当纠率士庶,敬从来请。”(《旧唐书·萧铣传》)当天,萧铣就募集了数千名士兵,自称梁公,同时改易隋朝服色,建立梁朝旗帜,随后率众前往巴陵与董景珍等人会合。远近变民纷纷来附,起兵五日,部众已达数万人。

萧铣到达巴陵后,筑坛告天,自称梁王,改元凤鸣;次年四月,萧铣称帝,国号为梁,同时设置文武百官,一切典章制度皆依梁朝旧制。

公元617年,大隋帝国山河裂变、乾坤倒转,一个又一个乱世英雄争先恐后地浮出了历史水面。

很显然,这些身处帝国上层的军官、富豪、贵族、前朝后裔起兵的目的,与前期造反的那些底层民众截然不同——他们不是为了向朝廷争取生存权,而是为了向杨广争夺统治权!所以一旦起兵,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分疆裂土、称帝称王,向隋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发起强烈的挑战。

此外,这些原本便已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并且拥有相当军事实力的新一波叛乱者,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远非前期的那些农民军可以比拟。亲自参与过隋末大起义的魏徵,就曾在他编撰的《隋书》中,对农民军的战斗力作过这样的评价:“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识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师用兵之势?!但人自为战,众怒难犯,故攻无完城,野无横阵,星罗棋布,以千百数。豪杰因其机以动之,乘其势而用之,虽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将,连踵复没,莫之能御。”所以,从大业七年到大业十二年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充其量只是拉开隋帝国灭亡的序幕而已。最终能够颠覆隋朝社稷、重建帝国政治、决定历史走向的,只能是贵族!

如果说,四年前首义失败的贵族杨玄感就像是第一根出头的椽子,那么这些继起的贵族和精英们,则像是从四面八方射出的利箭,在同一时刻飞向了同一个政治标靶,让隋王朝几乎在一瞬间丧失了政治号召力,并且在军事上面临接踵而来的强大威胁和顾此失彼的巨大危险。从大业十三年开始,驻扎在各地的帝国军队只能在多条战线上各自为战,根本无法集结起像当初聚歼杨玄感那样的优势力量。面对这些来势凶猛的割据政权,隋朝的政府军只能从初期的主动进攻纷纷转入战略防御,惟求确保所辖郡县的一时之安,再也无力实施大规模的围剿和有效的反攻。

隋王朝的天下已经岌岌可危。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四方群雄跃跃欲试,最终究竟鹿死谁手?

大业十三年五月,一个拥兵一方、实力雄厚的封疆大吏,在耐心地蛰伏数年、冷静地纵观天下大势之后,终于迟缓而坚定地出手了。

他,就是李渊。

李渊是典型的门阀世族出身。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尚书左仆射。父亲李昞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李昞卒,年仅七岁的李渊袭爵唐国公。由于李渊的母亲与独孤皇后是亲姐妹,所以隋朝建立后,姨父杨坚和姨母独孤后对李渊很照顾,于开皇元年任命他为天子的近身侍卫——千牛备身,后来又让他在畿辅地区和西北的战略要地历练,辗转担任谯、陇、歧三州刺史。

大业九年初,李渊从地方太守任上被调回朝中担任卫尉少卿,其时正逢杨广二征高丽,李渊赶赴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军需。途经涿郡时,李渊与好友、炀帝近臣宇文士及进行了一次密谈,“言天下事”。尽管李渊与宇文士及的具体谈话内容史书无载,但从事后来看,此时的李渊隐然已有问鼎天下之志。

不久,杨玄感叛乱爆发,李渊被紧急调回弘化(今甘肃庆阳市)担任留守,并主持潼关以西十三郡的军事。李渊遂按下起兵之意,静观事态变化。大业十一年四月,李渊转任山西、河东讨捕使,负责镇压当地叛乱。因平叛得力,于次年出任太原道安抚大使,同年年底又升任太原留守。

对李渊而言,太原无疑是他开创帝王大业的理想根据地,因为此地不但粮饷充足,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而且还是五帝时期圣君唐尧的发祥地,恰与李渊“唐国公”的爵衔相契,所以自从以安抚大使的身份进驻太原后,李渊便已“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大唐创业起居注》)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用计除掉杨广安插在他身边的王威和高君雅,并于六月正式起兵,自封大将军,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以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留守,然后挥师南下,兵锋直指长安。

李渊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霍邑(今山西霍州市)、临汾(今山西临汾市)、绛郡(今山西新绛县),于九月初进抵河东(今山西永济市)。河东城扼守黄河渡口,可谓关中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城长期由屈突通经营镇守,防御极为严密,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李渊率部围攻多日不果,遂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攻,然后与李建成、李世民亲率主力,渡河入关。

李渊一进入关中,各地隋朝官吏立刻望风而降,纷纷献出所辖郡县。其中,华阴县令李孝常献出了下辖的永丰仓,极大地满足了义军的粮草和物资需求。

九月末,李渊集团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开始缩小对长安的包围圈:李渊率主力从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西进;刘弘基、殷开山率军六万,南渡渭水,进驻长安故城(汉长安);李世民率十三万人进驻阿城(秦阿房宫故址);李建成率部从新丰(今陕西临潼县)直驱长安。

十月四日,各路大军共计二十余万集结于长安城下。李渊不断遣使,向隋长安留守卫文升等人表明自己“匡扶社稷”的立场,可卫文升不予理睬。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大军开始攻城。十一月九日,义军将领雷永吉率先攻上城墙,李渊大军同日攻克长安。进入长安后,李渊命李建成和李世民封存宫廷府库,收取隋朝的档案图籍,严禁士兵烧杀掳掠。

十三岁的代王杨侑躲进了东宫,身边的所有侍从全部作鸟兽散,只有侍读姚思廉一人留在杨侑身边。义军士兵攻进东宫,准备冲上大殿时,姚思廉挺身护住杨侑,厉声喝斥说:“唐公举义是为了匡扶帝室,尔等不得无礼!”到了这一步,姚思廉为了保住代王的小命,也只好代表朝廷承认现实,老老实实陪李渊玩一场“匡扶帝室”的政治秀了。

随后,李渊毕恭毕敬地把代王杨侑从东宫接到了大兴宫,然后自己住到了旧长安的长乐宫,以示君臣之别,同时废除了隋朝原来的所有法令,另行颁布了过渡时期的十二条约法。

十一月十一日,李渊逮捕西京副留守阴世师、骨仪等十多人(卫文升已于数日前忧惧而亡),宣布了他们“贪婪苛酷、抗拒义师”等多条罪状,随后将其斩首。除了这十几个“首恶元凶”之外,李渊对朝中百官都极力加以安抚,对长安百姓也是秋毫无犯。

十五日,李渊奉代王杨侑登大兴殿,即皇帝位,是为隋恭帝,同时改元义宁,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十七日,新天子杨侑授予李渊“黄钺”、“符节”,任命他为大都督、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

十八日,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县)、灵武(今宁夏宁武市)、平凉(今宁夏固原县)、安定(今甘肃泾川县)等郡皆派遣使节入京,尊奉新天子和新朝廷,实际上就是归附了李渊。

十九日,杨侑下诏:帝国所有政治、军事事务,全部文武官吏的任免,朝廷的一切法令刑赏,全部交由丞相府管辖;只有祭祀天地和宗庙社稷的事务,才向天子奏报。

稍后,李渊任命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封李建成为世子,李世民为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一场“匡扶帝室”的政治秀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演了。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十三岁的小皇帝杨侑只不过是这场政治表演中的一个道具,唐王李渊才是这个新朝廷真正的主宰,但是这场演出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篡位夺权的人都必须遵循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