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死亡的终点站已到

开门

都说文以载道,窃不敢讲我这小说里头真载了什么大道,但小义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的。每每写小说,我总是乐于在字里行间表达一些什么。这是我写小说的一个初衷之一,也是我写小说的趣味之一。不论小说严肃或活泼,正经或不正经。

也相信读者读到这里,对于九篇小说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体会出自己心中的小义。为了不让各位带有我的主观色彩而能够在阅读时自由地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选择在小说结尾的跋这里才昭示创作的一些心迹。

小说编订的名字叫死亡的鸣笛,写的就是九场盛大的死亡故事。希望它能如火车鸣笛一般,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来,就是为了等死。”这是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等死的过程有所不同。

在写下的这些死亡里,我融入了时代历史元素,这里头有真实的历史,有虚构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在小说中存在的地方,有现实的世界,有虚构的世界,有过去的世界,有未来的世界。

历史像一座饱满的血库,里头始终有涌动不息的血液,我通过截取每个历史时代的片段,来写就九篇小说。其中前六部是后来的创作,后三部则是并入的相同主题的经整理的旧稿。九篇小说的每个结局都有隐喻意义,力求在结尾处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能够做到让一位读者阅后心有回响,我想就是相比上一次创作更好的成功。

短篇小说,能够在极为短促的时间内就给人很深的感触。它固然篇幅有限,但同样能涵盖很多东西,有的时候反因这样的篇幅显得更加深刻。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古今、异界、现实交错,不同的叙述角度和呈现手法我都在尝试,致力于在有限的篇幅中探讨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比如以春夏秋冬四季来探讨亲子关系的守望,比如聚焦一个女人一天内的生活细节再倒叙到几十年前的回忆的老了,比如虽然说的是虚构朝代却也交织着现实的可以有千万种理解的佛家主题小说僧人。

一如简介说的一样,这些小说是在用一只沉厉的刀笔来磨刻和雕琢的。融时间的穿透力与深沉的历史感于其中,二者相辅相成。这深沉的历史感,借助时间流逝、时代变化而产生穿透力,道尽沧桑的死亡,抒写一个又一个传奇。

或多或少,这里头都能看到悲凄的人生,看到一颗颗或男或女寂寞而苍凉的心。那是超脱了纸面而涌动出来的灵魂。

写作,是一个寂寞的过程,而阅读,则是两个寂寞的灵魂在彼此拥抱。这本死亡的鸣笛,献给这个时代各自孤独的灵魂。

上车

接下去是我的一些回顾,篇次没有按照顺序。兴许细微之处已经记不大清,只大约介绍各篇的创作心迹。

篇一 抗战——老了

整篇小说的氛围是比较悲的,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交织在字里行间。

故事的时间聚焦在一天之内,只写一天发生的事情。天亮,天黑,再到第二个天亮。第二日的清晨时分,她做了个梦,便选择了在这夜自杀。看似简单的线,其中却包裹着几十年的沧桑。以往的几十年岁月,透过这个女人的回忆展现出来。

老了这篇小说着重细节,反复地点染细节,通过很多细节去描写这个老了的女人,隐隐道出了她一生历经的变故给她带来的凄怆与伤痕。故事里的她,从早到晚,一遍又一遍地化妆、看过去的衣服,浸在对以往的回忆里。她不停地、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为了以此逃避现实里老了的阴影,逃避去想只要停下这些动作就会意识到指针在一分一秒地向前跑的事实。她见不得那些老了的东西,作出种种出格的举动,或许让人无法接受。但我想,她却不是可恨的,她到底是可怜的。

她回忆以往,那么她的以往,是些什么呢?是和许多个男人纠缠在一起的。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有商界军政界的杠把子,有一个已婚的丈夫,有一个知名的作家。第一个是欺骗过她感情的她的初恋,第二个是她精神恋爱的对象,第三个只是她有所仰慕的,或者说有点惺惺相惜的男人。这些可以称之为爱情的经历,结局固然不一定美好,但还算有始有终。

在她生命里,只有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是个年轻的男孩。

他也同所有的男人一样,选择离开她。但他的离别,是不告而别的。

这让她记恨了二十二年。

她曾经以为他定然是嫌弃自己是一朵残花败柳才选择离开,直到二十二年后的这一天,她再次看到那些衣服,往事浮现开来,在那一瞬间她才恍然明白——当年沉浸在爱情里的她,没有想过他的离开是另有因由的。

男孩离开的那年,是抗日战争打响的那年。他走上的这条路,可能就是一条死路,所以他选择了不告而别。

他其实没有辜负她,但他依然辜负了她的一生。

虽然小说没有明确地点到男孩自己说要去参战,但在结尾昭示了几个时间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那一年1937。点出了1937,就点出了那场无奈的分别的情由,这层朦胧的意味是隐含在那里的。没有通过男孩的口说出,因此而更体现出那种难以言明的苦衷。

她数十载的青春,都耗在了这样的等待里,在最后选择了沉寂地死去。或许,放下了所有,这也是另一种解脱呢?

愿把它献给因为战火流离失去的爱情。

篇二 春秋——三纲

头尾写这一对君臣的时候基本是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进行的,中间则贯穿重耳一生的经历。

写介之推从他的结局起笔,演绎介之推于绵山被烧死的故事。这个过程当中,介之推和重耳的内心独白都很丰富,尤其是介之推。在死前,介之推内心的想法一度有过一番挣扎,最终转变。在母亲的一席话之下,他想通一切,从开始的不忿到选择坦然的接受。其实我们不能人为地主观评判这个克制自己情感的举动,究竟是好是坏,只是可以足见往日西周礼教的濡染还是大有作用的,到底他的个人意识还是藏匿于时代意识之下。也就是,虽然东周以来已经礼崩乐坏,但他依然坚守着那份坚持。在风云动**的春秋,就坚持忠孝这点来说,介之推实现了他这方面的价值,值得钦佩。

再讲重耳,历史上关于重耳的记载有很多,大都是描述重耳如何流亡十九年,期间经历哪些。但我想,因为史书的关系,在写这方面故事的时候总是客观记录言行、神态,而缺少主人公内心世界、心路历程的刻画。可以说,是史上只有其事,而无其思考意识。我由这点入手,翻新其形象,去展现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整个主线是突显他身上的个人才能足够,只不过不愿显露,甘做一个混混一样的地痞无赖。在种种外界变因的作用下,才最终选择了承担君王使命,走上时代的巅峰。

这部分的写作在参照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意识,所以自然有所改动,比如我把介之推死的那年也等同于重耳死的那年,这样或许能更符合重耳的愧疚之心;重耳外公的死亡时间也不在小说中的时间点,只是我为了做变因推动重耳坚定意志坚持下去这才将其巧合地放到了那个时间。其余诸如此类也还有一些,但总的来说,人物经历都是依照史实的。

虽然小说是以介之推和重耳这一对君臣开头,又以介之推和重耳这一对君臣为终结,但整篇小说其实并不仅仅只是想要去写重耳和介之推两个人,更多的是要从侧面展现出那个时代洪流里形形色色身份的人。其中有酿造乱事的骊姬、有遵从父为子纲自杀的太子申生、有为自己丈夫着想的重耳的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有重耳的舅舅狐偃等等等等。所以在开头写介之推毋宁说只是一个引线,由他与重耳进行串联,串联起整个重耳的一生,一生中遇见的人,最终又回归到介之推之死,他死前的千古一叹。

个中主要透露和体现着君臣、父子、夫妻这样关系的儒家三纲,也就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也便是题目的由来了。

篇三 2018——老王

老王写的是因朋友圈点赞而引发的说起来算有点离奇的故事,毕竟小如是在给一个已经死了十年却还在发朋友圈的人点赞。可以说是有点难以置信了。

不过老王的故事里头,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小说追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今日,从中看到一代人的发展与成长,一个像老王这样的民谣音乐人的坚持。然而个人对民谣的坚持敌不过一个民谣黯淡的时代,许许多多不可抗的因素在环绕着每个人,直到有天老王的梦想真的破灭,选择了自杀……

我模拟的是八零后主人公小如的口吻,记录她的思想意识的流动。整个故事就是由她来进行、揭示的,所在的当下时间是这个2018年,穿插着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回忆。

故事是美好的,至情至性的。哪怕老王死了,但老王的民谣还在。这是故事一个核心的点所在。写到最后,我自己也有点潸然。可能也因为自己是在写这个当下的时间线,所以这成为了我写下来最有感触的一篇。

在故事里头,我还融入很多其它的细节东西,比如十年了,小如和老王都没发过一句微信。和当下的我们中一些人何其相似。不论是在主动、还是被动的情况下,我们的微信加了越来越多的人,却大都是点赞之交,能聊天的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停留在虚浮的社交软件上。

我想,固然周围还存在着知心而真挚的友情,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应该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朋友圈以外的关系,分清现实交友和软件社交层面的不同。

再比如,最后的结尾写的是小如知道老王死了以后,老王的歌突然火了。是有这样一个现象的,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总在创作者生时没有得到重视,死后多年才得以焕发光彩。虽然价值得到了证明,但总还是让人觉得可惜的。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抛去他自杀的因素,我们每每看到的可能都是触目惊心写着的“绝笔之作”,这是多让人惊痛的一件事情呢?

除了老王,小如也是一个很可以慢慢体会的人物。她从前要的就是现实,后来却活成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她踏上她曾经觉得的应该是一条很好的归途,嫁给了公务员作人妇,也嫁给了现实。可她却没有真正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结局她选择了离婚,得到了重生,也明白自己更想要的应该是最单纯的一份爱情。

也是到结局小如才知道,过往的老王的朋友圈都是他妈妈帮他发的。我写后回顾这篇的时候,想起来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说,一位母亲的儿子死了,她就用儿子的社交账号继续留言发动态下去,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可能当时看到的这个新闻,就是启发我现在这个小说的灵感所在。过程里还有诸多细节,就不再一一详述,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体会。我只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希望能够以老王的死唤回我们生命中那些最纯粹的东西吧。

篇四 虚构时代——僧人

活着呀,总是不要有太多的烦恼才好。看僧人疏同,你可能觉得他没有烦恼吧?但他也是有自己的烦恼的。

他失了忆。啥也想不起来了。

一二十年来,其实他都很寂寞。但他在自我麻痹中得到了一种奇诡的安详感和幸福感,最终归入大隐,这又未尝不好呢?

故事里头不知道是个什么朝代,《僧人》中有万千哲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这个故事,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就连我自己写的时候,都是兴之所至的,写到哪里就表达一个东西在里头,汇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在此就不作深层的剖析了,免得坏了架构出的意境。

下面是题外话了,也算是题内话。

大家看一禅小和尚吗?小和尚很可爱。故事常常表达一种恬淡的小哲理。

大家看过东邪西毒吗?张国荣演绎的欧阳锋,好像也一直都是那么寂寞。

篇五 2030——守望

守望从季节着眼,在暮春、夏雨、晚秋、凛冬这样一个四季轮回中开展出一个故事,但这个四季它并不等同于一年四季。季节变迁,人生无常,我们可以通过季节的流动去感受主人公心理乃至经历的变化,这种风格架构有点受到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的影响。

前两个季节是上一代肥胳膊与他的母亲,后两个季节是下一代肥胳膊和他的女儿。轮回两代,不变的一个主人公是肥胳膊。

肥胳膊没有名姓,他是一类群体的代表。

我切入肥胳膊是从他的中年开始,再到老年,最后回到他的小时候。到头来你会发现,过程中有那么多人死去,但其实最令人觉得哀怜的人物,可能反而应该是那个最让人嫌恶的肥胳膊。肥胳膊从小缺少父母陪伴,到考了最差的初中被人欺负,到进黑社会过着重复的打打杀杀的日子,再到一定程度上毁了面容,又要一边自力更生,一边上夜校,最后才挤进一家企业,开始平步青云。

尽管他后来成功了,但也因为过去致使了一定的心理扭曲,尤其在亲子关系的不平衡上。

这样的亲子关系悲哀也延续到了下一代李雨身上。

李雨是李晴的女儿,也是当初肥胳膊出轨的对象赵愉的女儿。她随了妈妈的姓。而这之前的赵愉,虽然没有说到她小时候的经历,但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她也是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那一类人,所以她才选择做了第三者。赵愉的女儿对待肥胳膊,一如当年肥胳膊对待他的母亲一样。为了打造更戏剧化的小说的特定效果,就连场景,我都选择了相同的吃饭、煮饭。

如同提到的吃饭、煮饭,整篇小说里大都是很生活化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画面镜头——发呆。这一幕也重复出现了两次。肥胳膊的母亲死的时候,肥胳膊死的时候,都这样发呆过。他们因为同一件事情发呆,也都在那发呆的夜晚死去。在死前,他们看的都是自己孩子出生时的照片,做了同一个回顾,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地方。

对于孩子,他们死前究竟怀抱着怎样的心情呢?我想,这里大有想象空间。

通篇其实是想表达在没有父母足够时间陪伴和教育的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的成长悲剧。这甚至会一代代地轮回下去。乍看可能会觉得因为是小说,所以里头有夸大的成分,有种种巧合的堆叠;但是你再仔细琢磨,比对现实,会发现这些夸大和巧合既是不合理,也是合理。很多新闻都爆出过这样类似的悲剧事故的,这是一种亲子关系失衡的悲哀。但我想,其实这样的悲剧不停地发生,也是有内因联系的,所以在小说里做了一个揭示。

亲子关系问题是过去、现在、到未来一直有可能会发生的,所以我在最后给出的时间是在十一年后的2030,一个未来的时间点,对当下的亲子关系做个预示,启迪大众对现代亲子关系作新的思考。

篇六 五四——书魔

书魔写的是五四时期一个旧时代文人的悲剧。

主人公阿咖热爱读书,且只读以往的古书,更秉持着读书这条路有用的信念四处同人讲“读书人一定会有明天的”,讲着讲着,讲到了朋友无几、背亲离家、伶仃生活。

起初我们会以为阿咖这样的坚持,固然有些偏执,因为他不愿意迎接新时代,但总还是他向往中华文化的体现,是有好的一面的。

到了白话文运动真正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时候,阿咖的梦一夕幻灭了。他再也不能用读书人会有明天这句话来瞒骗自己了。我们才知道,阿咖以往那种热切的坚持,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自我逃避。他逃避现代化的里程,逃避新世界的东西。复古,只是因为惧新。因为他见证了清朝的没落,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见证了被洋人追着跑的懦弱的中国,可是他无能为力。

中国没有蓬勃的技术,他又不愿看到这样的现实,只能一味地埋头读书,回到过去的书里头去。

他给自己编造这样一个谎言,然后要去复兴旧的一切,沿袭旧的习惯,读从前的书,尤其是历史书,这样便能一直活在仍然强大的中国盛世里。所以,阿咖爱读书固然是爱读书,但阿咖所做的一切是对现实的逃避。读古书,他也没读出个什么所以然来,甚至连九辩其实是宋玉作的,他混乱之中也没有分辨得出,还误以为是屈原的呢。

说阿咖是书魔没错,但阿咖热衷于读古书,哪怕穷困潦倒也要读,只是他和现实不能相融所做出的选择。

篇七 异界——命劫

这篇是一个在异域时空发生的故事,可能也是唯一一篇迥异于其它小说的故事。因为它的主人公已经不止是人,而且涉及到神。

但是故事里写神,其实也在写人。写人的时候,她有自己的情欲,为爱成全,为爱牺牲,最后也被迫成了半神;写神的时候,他如同至情至性的人,同样地为爱成全,为爱牺牲,从起初的不见动容,到后来情根深种,身上也有了人性。

因为这样,神具有人的美丽,种种经典故事才得以流传。精卫填海、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包括后来吴承恩写的小说《西游记》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很大的原因,都在于此。因他的笔下,神性与人性都是统一的,譬如孙悟空嫉恶如仇,崇尚自由,蔑视种种规则,身上的人性甚至已经超越了他的神性。

所以其实溯桀死的时候,固然形神都要灰飞烟灭,可他的死,和芸芸众生也并无区别。

篇八 工业文明时代——雾都

这篇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小说了,语言不算特别华丽,故事结构大体比较清晰,描写蒲氏一家几代人的命运,延续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故事。

雾都的发生背景是工业文明即将走进白热化的时代,叙事过程里专门提到这点的地方不多,但其实已经潜在地奠定了故事发展的基础。

雾在小说里我记得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意义的地方大约有三回。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眼中的雾;最后一个是过程中提到的类似他们的命运像雾的表述。的确,这雾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现实就像迷雾,另一方面也是真实存在的迷雾。而雾在的这一座城,就是雾都。

家族环境中,一个一个鲜活的命运就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下,你能看到他们何去何从。一座曾经充满人声的城,在迷雾一般的氛围笼罩下,则一步步变成了死城。

两代人,从繁华走向虚无。叙写一个永恒的轮回,终究归于寂灭。其实写轮回的故事很多,大多以悲剧为主。这篇也不例外。中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巴金《家》等等这些都写过几代人的故事,包括轮回到下一代的。他们抒写种种个体命运的悲哀,也都各有各的味道。

在这里,我也尝试写微小型的两代人的命运,把一些特定的因素结合起来,在简短的篇幅之中写出一个家族环境孕育出的个体悲剧。个体之外,蒲县的存在起是美好的仙境烟雾,末是废弃的无人雾都。应了起是个盛大的开场,末是个悲凉的结尾,也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不可逆转性。

从有到虚无。这是一幅荒诞的社会现实。同样祈盼人们有所深思。

篇九 2003——葬礼

葬礼是一个总的人生死亡的概括。再轰轰烈烈的生,再委屈求全的生,最后都是一样的结局,一定回归到死亡。

但死亡对谁都是一样,也都是不一样。

一样在死亡的这个结局,不一样在死亡的形式上,譬如小说写到的葬礼。

宏观上,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葬礼。行文用极具讽刺性的语言描绘祖国大地上的三幅葬礼,展现三种典型人物风貌,从最富有的人家,即明星,到家境普通的,即村落小伙,到穷途末路的家庭,即一出生就被遗弃的小孩。提笔叙写三个死亡片刻,过程中道尽世态炎凉。

第一类人,业界名流。名利双收、大好名声掩饰的风光之下,其实暗藏着诸多苟且,直到他死后,那些负面消息仍然被压在了公众背后不为人所知。他的葬礼,媒体报道,场面宏大,依旧无限风光。

第二类人,朴实平民。生活在偏远乡村,贫穷困苦,亲友稀少,他的死只得两三人的吊唁。普通人家的死,根本无人注意。这里用带点魔幻的手法来刻画生离死别,更能唤起大家的共鸣。

第三类人,无名孤儿。一个降生在边疆大地的孤儿,静寂地死去,无人知晓,没有葬礼,甚至连一座坟冢也没有。就这样地被抛弃在了地里。以这样的结尾作结,更能刺痛人心。

开头特意选取了十多年前的时间点,描述的三类人分别并列全文三个部分,具有极大的典型性。所以这最后一篇,最短,但也最有广泛意义。

终点站到了

以上是仅就自己的小说作一点注解。

最后我想说,生在哪个时代,我们无从选择,但当下的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

浩瀚的个体死亡孕育在浩瀚的生命宇宙之中。九个故事,九个跨时代震撼人心的死亡,最后构成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否,能从死亡的地底揪出你沉默已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