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承宗进谏
明朝内外积贫积弱,风雨飘摇,朝政被阉党控制,一些有识之士感到明朝危如累卵,有的人看不下去了并拿出了实际行动予以劝阻。这个人就是武将孙承宗。
魏忠贤正在府邸里闭目养神,这个时候他的干儿子——魏广微急匆匆的跑进来向他禀报。说正在辽东督师的孙承宗正统领边防军队赶往京城,誓言要清君侧——清理魏忠贤等人。
孙将军如果真的到了京城,那我们可就凶多吉少了。魏忠贤一听,赶紧起身参与商议。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为明末的文坛领袖,曾担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官职。其在年少时期就足智多谋,喜欢和人讨论军事,自由饱读诗书,富有一腔爱国热情。
1604年中了进士,担任翰林院的编修,在1621年,因为自己才华横溢,做事认真,还担任了天启皇帝的老师,其为人正直。
1618年,后金与明朝在抚顺发生首次交锋,战火逐渐扩大,明熹宗即位(1621年)不久,沈阳和辽阳因为战败相继失守,辽东形式危急,孙承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担任兵部尚书。上任以后,积极整备军队,1622年孙承宗在山海关视察工作,积极支援明朝将领袁崇焕的边防工作,构筑从宁远到锦州一道坚固的防线,这道防线有效的抵御了后金(即入关的清朝)的入侵,保障了明朝天启年间的和平安全。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出任辽东经略,修筑城池,统领明朝边防军队,作为一位富有谋略的军事全才,孙承宗为明朝的边防事业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当时候闻名天下的袁崇焕还只是孙手下的一名爱将,因为有了孙将军的扎实工作,所以明朝边防秩序井然,逃亡的百姓逐渐趋于安定。魏忠贤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他的大名,知道他有本事,也颇为敬佩这样的人,就想把他纳入自己的麾下,但孙承宗将军本身就对魏忠贤残害忠良的做法就很不满,因为文武俱佳,朝中大臣对他都是刮目相看,东林党人和魏忠贤的阉党都想拉他进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因为长期在外面整顿边防,也就避开了朝廷内部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
孙承宗对政治斗争认识比较深刻,他认为东林党人所采取的上疏策略无疑于是自取灭亡,在朝中为官,对一些工作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上疏为什么不靠谱,主要在于上疏的流程,朝中正直的大臣只要一上疏,必须经过司礼监呈送,作为秉笔太监首先就能获得信息,然后采取手段打击,因此一旦落到阉党的手里,看见你说他们的坏话,自然不能幸免。
单说这上疏能不能完全传达到皇上那里还不可知,就算可以传达,也有极大的操作空间,故意曲解之类,分分钟就把给你给收拾了。
如果非要上疏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可以找个时间见皇上,当面给他说也是可以的,这样效果再差都要比规规矩矩走程序好得多,孙承宗就想自己找个时间给皇帝说说,他觉得明朝在这样被奸佞小人祸害下去肯定命不久矣,自己作为大明官员,实在是看不下去一帮祸国殃民的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想来想去,他决定劝谏一次,时间定在皇上过生日的那天,那样的话,皇帝心情好,说些稍微中肯的话皇帝也不会生气,可操作性强。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他在十一月初的时候就来到蓟镇住了下来。蓟镇,又名蓟州镇,今名蓟州区,为明九边重镇之一。当初设立这个镇的目的在于能够抵御蒙古入侵的预备防线,与首都京师很近,军事上可以遥相呼应,保护首都的安全。
孙承宗首先就拟定了一份模棱两可的奏疏,他在奏疏中说得话很艺术,主要的内容就是说: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皇上,如今十分想念,现在巡防到此地,就想在皇上万寿无疆之时给皇帝朝贺。
他还在上疏中列了具体的时间和日程,从十二日起到十四日,行走的路线等等均做了细致的安排。
为了防范魏忠贤的阉党起疑心,他又在奏疏中强调,如今事情繁忙,本不应该冒昧回京,但边防还有重要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需要请示。这个话说得非常得体又紧密。但即便这样看似的滴水不漏的奏疏还是引起了阉人的怀疑。
毕竟魏忠贤经过几年斗智斗勇官场的洗礼,已经修炼得像人精一样,他收到眼线报告的消息后,说了一句,大概孙将军是有所企图吧。
手下有人立刻说,孙将军冒然进京,定是有其他原因。
来了,我们就好生伺候着。
魏忠贤马上起身,命人备好车马,直奔皇宫,他要去禀报皇上,天启皇帝朱由校此时已经在**就寝了,魏忠贤带领几个太监急匆匆的跑来,把他吓了一跳。
什么事情啊?皇帝睡眼朦胧。
为了让自己陈述的消息更具有爆炸力和震撼力他不惜夸大其词。
奴才得知,孙将军带领精锐部队五千余人,从山海关疾驰而来,找到李邦华做内应,想要内外联手,清君侧。
此话一说,天启马上从**爬起来,睡意消失了大半。有些狐疑的问魏忠贤:孙将军能做出这样的事?
天启皇帝对孙承宗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知道孙承宗的名声很好,不太可能兵变,他就安慰道魏忠贤,他没准回来就是想见见朕,毕竟朕的生日快要到了。
但又怕出事,想来想去,决定传旨给孙承宗,让他不要回京。
孙承宗作为边防的大员,朝廷一直不曾亏待,怎么可能造反呢?
不过凡事也有万一,下诏喊他不来就行了。
马上下达了圣旨:辽土沦亡,乃是皇祖以来三世之耻,朕朝夕痛恨于心。督师辅臣孙承宗既担负重任,驻守山海关,一身所系,宗社安危。奈何未奉明旨,竟亲历蓟边,且以朕寿节为名,欲入京申贺。又以粮饷不接,欲与有关官员面商。往返之间,需时多日,岂不引发夷虏窥伺之狡谋,招致沿途百姓之惊骇?无旨擅离防区,大违祖宗法度。况且三朝仇耻,乃不共戴天之大事;寿节躬贺,乃平常臣子之仪文,缓急重轻,明白易晓。倘中途有意外之变,边关有突然之局,其一应相机调度事宜,将属谁乎?尔兵部急速派人传谕枢辅,马首速转向东,急还山海,待犁庭扫穴、失土尽复之日,再凯旋回京。尔部即宣布朕意,慎勿再有托词。
魏忠贤赶紧命兵部尚书赵彦进宫,喊他速派三道飞骑,去拦截孙承宗。
兵部尚书接到皇帝的圣旨不敢怠慢,赶紧照办,赵彦答应之后,魏忠贤还不放心,又以皇帝的名义传达给京师守城门的官员,遇到孙承宗进城,立刻绑了。
孙承宗正在通州赶路,才刚刚到达不久,派送圣旨的飞骑就到了。
宣完旨意之后,孙承宗叹息良久。这下朝廷是真的完了。
他原来打算面圣,现在功败垂成,如果执意要去京城,怕是会被安上抗旨不遵的罪名。
自己目前只有打道回府了,于是转身上马就回山海关去了。
孙承宗快马加鞭,他在一路上就听到了一些小道消息,魏忠贤的人马正密谋除掉他。
他感到有些恐慌,祈求早点回到自己的地盘上。魏忠贤也确实派了人员来监视孙承宗的一举一动,负责监视孙承宗的这个特务就是在其身边做随从的人,此人为人光明磊落,和孙承宗交往之后,被其人品折服,于是就故意写秘信传入宫中,说他看见孙承宗是一个人来的,隐瞒了孙承宗的真实意图。
魏忠贤得知以后,松了一口气。这孙将军真要带几万精锐士兵来,怕是抵都抵不住哦。他本想拉拢收买,但对方却不买账,想到这个人既然不能为我所用,留着会是一个祸患,于是就上疏诬告他,哪知道,天启皇帝对此不信。
侥幸跑掉的孙承宗成了阉党心中的一根刺,1625年,魏忠贤终于找到机会,让自己的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不得已选择罢官。
《明史 孙承宗传》记载: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会忠贤逐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承宗方西巡蓟、昌。念抗疏帝未必亲览,往在讲筵,每奏对辄有入,乃请以贺圣寿入朝面奏机宜,欲因是论其罪。魏广微闻之,奔告忠贤:“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主,公立齑粉矣!”忠贤悸甚,绕御床哭。帝亦为心动,令内阁拟旨。次辅顾秉谦奋笔曰:“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夜启禁门召兵部尚书入,令三道飞骑止之。又矫旨谕九门守阉,承宗若至齐化门,反接以入。承宗抵通州,闻命而返。忠贤遣人侦之,一襆被置舆中,后车鹿善继而已,意少解。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孙承宗被免职之后,魏忠贤立刻安排自己人高第担任辽东经略。高第这个人属于文臣,在军事和打仗方面没有任何经验,派此人去管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关口,无异于让边关陷入危险的境地,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听说,边关的克星战神孙承宗被免职,很高兴,马上率领八旗军队数万人,气势汹汹的来进攻。高第看见这个阵势,吓得魂不守舍,马上准备弃城逃跑,他下令撤掉明朝外围的宁锦防线,把外面所有的部队全部撤回山海关内,因为命令下得匆忙,加上主将没有斗志,大军陷入混乱,在撤退的半途中就演变为恐慌和大溃败,沿途的军械丢了一地。
孙承宗苦心经营数年打造的坚固防线被高第毁了。
明朝边关的军队一路溃败,除了在宁远驻守的袁崇焕和总兵满桂等为数不多的明朝边关将军抗命不撤,坚决反抗外,其他的将军都跟随上级主将命令撤退,努尔哈赤的军队攻打到宁远时,袁崇焕命令士兵放炮,抵御攻击,努尔哈赤便是在这一次被炮击中,受了重伤,不久之后就重伤身亡。
孙承宗回到家乡以后,平时看看书,走访周围的朋友,日子过得惬意而悠闲,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忧国忧民的人,回家之后还亲自撰写了一批书稿明志,后世有《督师全书》《高阳集》等传世。
一直到到崇祯二年(1629年)秋,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率军攻大明朝,他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带领军队绕过关宁防线,直接进入明朝的国境,不日之后后金(清朝)军队就要抵达京师,明朝震惊,崇祯皇帝下诏调孙承宗马上到京师任职,负责守卫明朝首都的防范工作,接到诏令的第二天,孙承宗不顾城外清军,率领自己的亲兵数十人冲出东便门,赶到通州外围,组织力量抵抗清军的入侵。
孙承宗的到来使得明朝京师转危为安,可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因为孙承宗打仗很厉害,很有威望,崇祯皇帝猜忌之心又很重,对于这样能征善战的能臣又爱又怕,加上孙承宗为人正直,因此在孙承宗69岁的时候又被排挤出朝廷。
后金整顿军队之后,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十一月由大安口进入,领头的将军为多尔衮,此人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他率领军队绕过京城,向京城周围的河北山东一代推进,兵锋所向,锐不可当。直接攻打到高阳县,高阳就是孙承宗的老家,县令雷觉民听到清军打过来,马上收拾东西,安排人马,逃到北京城去了,留下一堆可怜的黎民百姓。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高阳,孙承宗也得到了朋友们的消息,劝他赶紧躲避战争,跑到南方避难,等到战争结束以后再回来,孙直接予以拒绝。
朋友见他如此坚定也不再劝,清军兵临高阳城下,准备攻城,此时已经76岁高龄的孙承宗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依然带领全家四十余口人抗敌,并积极动员留在城中的百姓,登上城池防守清朝军队的进攻,城内的居民纷纷为孙承宗将军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动,纷纷加入到这样一场力量悬殊的抵抗斗争中来,百姓纷纷动员,将自己的石磨拆掉,房屋能用的大木棒取掉,放在城池上做好斗争的准备,并用家里的罐罐制作了一批火药瓶。准备与城外数万清军血战。
攻防战打响之后,清军从各个角落往城内突破,霎时间,杀声冲天。攻防战开始打响,战争一直延续了三天三夜,因为力量悬殊,城内弹尽粮绝,高阳城被攻破,清军进入大肆屠杀,孙承宗全家四十多口人全部牺牲,他本人则被清军逮捕。因为孙承宗将军声名远扬,清军有意招他,多尔衮亲自来劝降,并许之以高官厚禄,但孙承宗丝毫不接受,还大臣斥骂清军。
说服不了,多尔衮只有作罢。令他选择一种死法,孙承宗选择将自己勒死。
两个清兵便在多尔衮的授意下,用白绫交替缠绕,然后用力,孙承宗便气绝身亡。
孙承宗的人格,让多尔衮很是钦佩,下令厚葬其人。
1624年(天启四年),东林党人在魏忠贤阉党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自从杨涟等东林党的权臣被赶走之后,有手下的人就建议魏公公做事情要斩草除根,杨涟等人虽然被赶出去了,但是还活着,要弄死,才没有后顾之忧。
魏忠贤听手下人这么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和自己人商量了一阵,决定采取两项措施,第一个措施就是对朝中所有的官员来一次识别,凡是东林党官员或者是有东林党背景的朝臣全部清理出去,空缺的位置就由自家人安排,把东林党全部给踢出朝廷。使得他们没有任何机会参与政治。第二个措施就是要对赋闲的东林党人实施打击,尤其是影响很大的东林党人要坚决清除,斩草除根。
自从“三大案”发生以后,朝中大臣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就有很多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怎样鉴别朝中大臣是不是东林党背景的,有时候还真的不好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