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开刀杨涟

魏忠贤首先打击的东林党人是在移宫案中使绊的杨涟。

那时候,魏忠贤地位还不够稳固,因此对杨涟同样只有下暗招。

作为明末历史上深明大义,不畏强权的忠臣杨涟,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标杆。和阉党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杨涟,湖北广水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曾经在常熟担任过知县,任职期间,不辞辛劳,为全面摸清当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在官员的考核中“举廉吏第一”,因为为政清廉,素有美名,得以升为户科给事中(负责监察财政系统的官员),不久又改为兵科右给事中。干的工作还是做监察,估计是吏部看他为人光明磊落,正直忠诚。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病重,郑贵妃与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结,离间神宗与太子朱常洛(明光宗)的骨肉之情,她想借此机会升为皇后,群臣中杨涟识破了郑贵妃的奸计,挺身而出,让朱常洛一直守候在父亲身旁,保证了帝王权力移交的顺利,使得郑贵妃奸计没有得逞,明光宗继位不久,郑贵妃又心生一计,让明光宗升她为太后,杨涟上疏坚决反对。

一个月后,明光宗病重驾崩,在临终之前,因为杨涟做事可靠,所以特地破例让杨涟当上了顾命大臣。评论他是:此真忠君。

光宗死后,他的宠妃李选侍想要效仿当年的郑贵妃,要求封后。准备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藏起来,“挟皇长子自重”。占据乾清宫不肯搬离,还是杨涟挺身而出,推开在门口戒严手持木棍的太监们,带领群臣,进宫哭临。然后又和王安等诸位大臣一道,从李选侍手中抢出皇太子,带到文华殿。口呼万岁,拥护皇太子登基。朱有效即帝位之后,他又对李选侍坚决抵制,多次要求她搬离乾清宫,在他的坚持努力下,李选侍才从宫中搬出,情不情愿的搬入仁寿殿。

杨涟是一个把明朝放在心上的人,他的存在保证了明朝政局的稳定。在重要的节骨点上,杨涟不顾个人的安危,出力甚多,影响了时局的变化,其正直的人格和一片忠心得到了朝廷大臣的钦佩,连明熹宗都很感激他,赤诚之心,可昭日月。

彼时,魏忠贤因为帮李选侍做事,被杨涟讽刺,在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有大臣上疏声讨魏忠贤的过错,杨涟站出来揭发他的罪过。魏忠贤那时候和外廷交集不多,杨涟就成为他恨得牙牙痒的头号敌人。在和客氏结成对食后,他就寻找机会收拾杨涟,只是因为时机不对才一拖再拖。

很快这个机会就找到了,泰昌元年(公元 1620年)十二月二十四号,李选侍才移宫不久的住处发生火灾,魏忠贤和一帮宦官便放出谣言,说是因为朝廷对李选侍太差,她已经选择上吊自尽,选侍的女儿皇八妹也跳井自杀了。

一些大臣听到谣言信以为真,宫中人心惶惶。御史贾继春写了一封上疏,陈述李选侍所受的委屈,要求予以正名。

杨涟连忙上疏劈谣,他对谣言中出现的疑点予以了阐述,当时天启皇帝也站出来就情况做了说明,并指出李选侍的所作所为狠毒,欺负自己生母的账还没有算上,已经是对她们法外开恩了。

天启表扬了杨涟的上疏,称赞他是对国家有功劳的忠臣。

贾继春上疏被打脸,不服气,马上又诬告杨涟勾结王安,说他一直都想占有内阁首辅的位置。并处心积虑的利用手段想把方从哲从首辅位置赶下来。

双方的争论此时不分胜负,关键时刻,杨涟文人精神的固执又跑出来了,他说既然你说我自己相当首辅,那我直接辞职,以此来表明心迹。这是历代文人都爱玩的一套自残明志,但东林党人是做的最果断的一个,这样灭自己实力,长他人威风的不明智手段,在以后的斗争中让东林党人吃了很多亏。

杨涟给皇帝上疏请求辞职,证明自己的清白。

递交了上疏以后,杨涟就坐在一边等通知。

按照常理说,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只要善于思考一下,很容易得出结论,一个臣子用辞职来表明态度,言外之意就是想说,你看,我是被冤枉的,皇帝说点好话稍微挽留一下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天启皇帝收到上疏以后,认为杨涟确实不能走,走了的话对朝政也有影响,毕竟这个臣子做事认真,深得人心,杨涟此时正在家里等通知,天启皇帝摸不准到底怎么处理?

于是就去征询了魏忠贤的意见,在听说杨涟递交了辞职的上疏后,魏忠贤很高兴,以他现在的本事,对杨涟根本无可奈何,特别是杨涟带领众位大臣直接弹劾他“盗宝”的事情。差点弄得他下不了台,十一月份,自己又差一点被王安处理,而现在只要顺势轻轻一推就可以把它赶走,何乐而不为?

为了保证事情成功,他去找了自己的相好客氏,把情况给她说了一遍,客氏说,这个事情好办,只需要请天启吃一顿饭,和皇帝说说话就可以解决了。

于是客氏命人精心的准备了一桌酒菜,邀请了天启皇帝前来参加,有好吃好玩的,天启得到消息后就马上赶来了。美味佳肴,好酒好肉招待,几人吃得很开心,客氏一遍陪天启吃饭,一遍问他最近朝廷的情况,闲聊话题就扯到杨涟这个事情上来了,客氏说,杨涟大人名声在外,我早就听说,为朝廷的事情费尽了许多心思,分外辛苦。现在他年事已高,想辞职,陛下就应该体恤他的不容易,让他回去好好休养。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君子楷模。

天启皇帝听客氏这么一讲觉得有道理,没有用脑子多想就同意了:那就让杨涟回去。

十二月份,杨涟等来了让他诧异的结果,皇帝下诏让他回去休养,事已至此,他没有办法选择,只好直接回去了。

杨涟这么一走,犹如在朝廷里面扔了一颗炸弹,作为明朝的有功之臣,在维护明朝的国体上面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并且还是先帝钦定的顾命大臣,这一次居然被皇帝同意辞职,让东林党大臣感觉很困惑。

针对此事,有东林大臣立即上疏挽留,正月十一,担任御史的马逢皋首先上疏皇帝,他在上疏中质问朝廷:杨涟何罪,无罪即功。功在安社稷,罪在攻大。杨涟辞职只是在证明自己的气节。为什么不将他召回?

马逢皋分析得有理有据,这个时候天启皇帝有点清醒了,意识到这样确实不对,正在想怎么办,魏忠贤拿到奏疏的消息后,决定分散皇帝的注意力,带他去耍,他告诉天启皇帝:这几天天气冷,皇宫西苑的冰块牢固,去玩滑冰的游戏最好不过。

滑冰和现在的溜冰不一样,是天启皇帝自己动手发明类似于雪橇的东西,用木床做成,前面人拉,后面就坐在木车上,借助惯性,可以在冰上滑得很快。

滑冰确实刺激,可是手上的奏疏怎么办,天启显然有些不好意思直接放开玩。他问魏忠贤:御史大人马逢皋建议我把杨涟大人召回来,你看我怎么回复他最好?魏忠贤说,陛下,马大人这么做纯粹就是是想要保护杨大人,你让杨大人回去休养身体也是一片好意,又没有怎么为难他。这根本不算过错,所以你用不着如此纠结此事。

天启一听,对啊,我喊他回去休养也是为他好啊。明实录原话是“朕知杨涟忠直,暂准病告。”意思表明:不是我要罢免杨涟,而是准杨涟休病假,怎么能怪罪到他身上!

哪知道,时间到二月份,御史高弘图又上言,就杨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天启的做法予以了指正。天启皇帝很生气,一件小事反复来,烦不烦,直接下诏对高弘图的上疏予以训斥,说他是“摇惑视听、背公植私,要革去高弘图的官职。”

处罚决定一下来,东林大臣纷纷补救,内阁臣子们也觉得有些过重。赶紧上疏给皇帝建议,天启退了一步,将其改为罚俸二年了事。

杨涟被赶走后,魏忠贤喜不自胜,没想到最难对付的敌人,没费多少力气,就这么走了,像是做梦一样。杨大人走的当天,他和客氏喝酒庆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东林党人的领袖都这么轻易撵走,看来,做事情只要用对方法,效果还是很明显,魏忠贤经过这个事情的洗礼后,脑洞打开,一下子顿悟了。

杨涟回去之后,闲住在老家,对他本人而言,这次离开其实算不上多大的损失,他在明朝内外口碑一直很好,地位也高,就连天启皇帝对他的看法也很不错,一年多后,移宫案已经基本处理完毕。天启皇帝这个时候想起了杨涟,下诏,召他回京任职礼科都给事中,后来又升为太常寺少卿,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担任左佥都御史。随后又官升一级,担任主管监察的左副都御史。

杨涟赋闲一年多的时间里,魏忠贤在朝中变本加厉,不断笼络人马,扩大自己的势力。杨涟离开朝廷的时间,魏忠贤使用手段扳倒了内廷的王安。

如果杨涟在朝中,以他的个性,肯定不会对陷害王安的事情坐视不管,而是会出手相救。那样魏忠贤也不会在明朝肆意妄为。

但这是假设,实际上在杨涟赋闲的时间,东林党人一直在忙着和其他小党派的大臣玩斗争游戏,也都没有意识到魏忠贤势力的在悄然崛起。

等到王安死掉的消息传来,他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到朝廷之后,杨涟发现,宫廷中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东林党虽然照旧影响朝政,但客氏和魏忠贤的力量却在增长,天启皇帝一如既往还是贪玩。

东林党大臣因为在万历末年遭到压制,这个时候朝中就有人提议,要求整治邪党(明朝内部齐党、楚党派,这些小党是明朝末年官僚机构中一批官吏士绅以地方故乡和师生关系为基础组装的政治势力联盟,党派都以乡里命名。)出一口气。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明朝的老三案翻出来找茬。

礼部尚书孙慎行直接上疏天启皇帝,陈述方从哲的罪过,认为是方从哲是杀害光宗的帮凶,要追究责任。这个上疏太吓人了。孙慎行是一名很有想法的官员,但这观点未免有失公允。他除了将光宗死亡的原因扣在方从哲头上外,还说方从哲在接替叶向高的职位之后,因为自己玩忽职守,才导致明朝不断溃败,辽东陷于危机。因此方从哲有不可饶恕的罪过。

其实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毕竟战争的成败是与最高统帅有关系的。方从哲如果有罪,最多也只能算做他没有有效作为,后面的说法更是凌空蹈虚,方从哲真没有主见的话,也不会在这个职位干了足足六年,毕竟万历皇帝多年不理朝政。

孙慎行的上疏送到天启皇帝那里,天启按照老规矩,让朝臣商量讨论解决的办法,结果,办法没有谈成,双方已经剑拔弩张,争得不可开交。东林大臣对孙慎行的做法予以支持,而方从哲的人马也不甘示弱,对东林大臣提出的说辞予以逐条反驳,两边吵得厉害,就给了魏忠贤势力扩张以可乘之机。

方从哲在泰昌元年的时候迫于朝廷的舆论压力就主动提出过乞休。这说明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遵守礼义廉耻的官员。

朱由校是明光宗的亲生儿子,对父亲的病状和死因,肯定也比孙慎行更加清楚。天启皇帝看了这个奏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旧辅素忠慎,可灼进药本先帝意。卿言虽忠爱,事属传闻”。清楚的指出孙慎行说的并不属实。

孙慎行的死咬方从哲,有人认为这是后来朝廷局势失控的原因之一。

除了孙慎行做事情钻死脑筋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也这样,那就是东林骨干大臣之一赵南星,赵南星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担任吏部考功郎中,这个职位主要是对官员进行功过善恶之的考核,并详加簿录。

赵南星做事情一向严谨认真,认真得让人有些发怵,在负责京官考察的时候,有蜘蛛在他身边攀爬结网都没有察觉。此人做事果断负责,敢于六亲不认,对于不合格的官员,则是毫不留情的直接予以上报。没有任何遮掩,连当时内阁大臣赵志皋的弟弟,和赵南星有姻亲关系的王三余,因为考核不过关,同样被免掉职务,赵南星做事情公正投入在朝廷出了名。这一次,他翻出陈年旧事,指出浙楚齐党因为结党乱政的危害,上疏天启,要求处理。

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他的固执和拘泥。

天启年间,明朝的人事变化很大,东林党人虽然在朝廷上人数众多,并且善于吸纳朝臣,表面上看,不断的有人加入东林党。团队规模一再扩大,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林党一些具有举足轻重分量的领袖却被魏忠贤使用手段,分割处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