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飞往青海的“末班机”

和嘉淇玩耍回来后,我的复习状态如有神助。

为了备战期末考,我和嘉淇一同整理了很多复习资料,我负责数学、英语和地理,她负责语文、政治和历史。我针对理科主要靠原理、典型题和变式的逻辑,整理了很多重点习题和易错知识点,还手绘了这几门课的知识框架图,一齐放在她的桌子上;她把文科每一处需要背的地方都敲进word里,然后督促我在考试前一定要背完。

那段时间是我学习最认真的时候,我甚至爱上了拿着笔,对着文字,从早唰唰写到晚的时光。

休息时,我只要远远地看看嘉淇,随手填上一幅素描,再到操场上转转,就又重新恢复了满满的活力。

这种将自己生活的意义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我一生有也只会有这么一次。

期末成绩发榜时,我得知自己比期中又迈出了一大步,获得了全区第222名的光荣数据。尽管听起来很蠢,但这个排名大概可以达到南方樱花大学的水准了,这已大大超出了几个月前所有人对我的预期。被众人当作宠儿在手心上捧着的感觉,我终于又体会到了。

深爷对我还有更高的要求,她说:“坚持下去,到高三结束的时候,你肯定是年级前十名。”

但是这在当时看来简直可笑,因为文科真的是女生强、男生弱啊。年级前十名中,只有萧石是男孩子。不过,能拿到这样的进步,我可以安心回家过春节了。妈妈失去了责骂我的理由,虽然她还是会唠叨几句“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之类的话。而爸爸则在家难得地扬眉吐气了一番,可以胡吹一通“男生都是厚积薄发的,只要知道读书重要了,后面没人能拦得住他的”。

说起来,我对父母从小给予我的家庭教育还挺感激的。他们坚定地相信读书的力量,相信知识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尽管我也时常听到读书无用论,但我从未动摇过要读书的想法。

读书、学知识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活下去”。如果三天不读书,人就会像生了病一样,四肢百骸毫无力气;如果一周不阅读,就会失去表达自己的能力,说话总像嗓子着火了一样吞吞吐吐。一直到今天,每当我感到烦躁不安时,读书就是于我而言最有效的镇静剂。

拿到成绩条后的那段时间,我喜欢一个人在学校的走廊里闲逛。某天下午,意气风发的我不由自主地吟诵出了“阁中帝子今何在”的豪言壮语。这时,一双大手按在了我的肩膀上。我转身回去看,只见出国班的罗凯正满面红光地冲我打着招呼。他的姓氏和踢球风格极其相符,他总喜欢一个人带球带穿一条边路,就像小小罗一样。

罗凯是幸福的,高二刚念了半学期,他就从我们文科班转学到巷口中学国际部,决定本科就去美国念书。尽管准备托福和SAT也很累,但于他而言,学英语本就是种享受,加上不用经受高三一年的非人折磨,简直谢天谢地。

而在出国班的同学里,他也是最幸福的一批。我们聊天后才得知,他在两个月前已经收到了美国一所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他说,尽管不是最心仪的学校,但也很不错了,早早接受了邀请的话,接下来的一年都可以恣意玩耍。

他靠在纯白色的墙壁上和我聊天,“哈哈,当我把所有托福、SAT的复习资料全部扔进垃圾车里的时候,我发现生活其实还是很美好的!就是当时我冲动了,留着本可以卖很多钱的……”

罗凯和我关系很好,聊天时他已尽可能压抑内心的喜悦。毕竟我刚考完高三期中考,而他已经结束了人生里那场等价的高三。

“真好啊,那这一年你打算怎么过?”

“昨天刚从香格里拉回来,下周休息一下,又要去三江源啦。”

“这么酷!一个人?”

“是啊!”他还是难掩内心的得瑟,“其实暑假的时候我就在到处玩。当时我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然后很向往支教生活,暑假找了个机会,去四川的小村落里支教。”

“一般的支教不是不对高中生开放吗?”

“是……我是因为家里有个熟人资助过这所小学,所以才有这个机会。我也没有待很久,大半个月吧。我去的时候,有一些小朋友对我怀着敌意,因为听说曾经有些大学生上午来看看他们,下午就走了,还照了很多照片,用来交什么支教材料。”

“支教很多时候都成为一场走秀了……不过,你能教他们什么啊?”我很好奇。

“什么都能教!语文、英语、数学、政治,等等,你可不要小看我,哈哈!不过,我最喜欢的课还是课间操,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要跳《舞动的青春》啊,那时候我的思乡之情就飘散不见了。我最讨厌的就是要背书的课,当我成了老师,看着学生们在楼道里拿着相同的课本,用相同的面无表情的表情背着一模一样的篇章时,那感觉就像看着一群机器人在空地上交错行走,让我黯然失神。”

我羡慕地说:“你真是全天下最幸福的高三生了,接下来准备做些什么?”

“我打算这一年当一下背包客,多走走之前没去过的一些小众的景点,多多了解一下这个社会吧。我们这些人,总是在被社会安排好的轨迹上长大,却根本谈不上了解这个世界。只是,我们都缺乏逃离的机会和勇气吧。其实,这也算是我的间隔年了。”

“羡慕嫉妒恨……你这哪里是高三啊,简直是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

“哈哈,不过出去玩也没那么轻松。我在香格里拉还感受到了社会险恶,人心复杂……”

“怎么回事?”

罗凯做起了头部运动,常年看电脑的人都容易颈椎不好。

“我去住民宿的时候,老板看我年纪小,多收了钱,我直到看到网上的标价才意识到自己被坑了,但是我孤家寡人也懒于和他讲理。每次我走过前台的时候,看到他和我打招呼,都觉得像黄鼠狼给鸡拜年,我都下意识地护了护我的钱包……”

“哈哈哈,没有你说的这么夸张吧?”

“可是我还是没保住我的钱包。第二天,我搭了个当地的旅游巴士去景区,车上还有一群中年人,车子没开多久,他们就嚷嚷着下车,然后一群人一哄而下。一开始我觉得没什么,可是直到下车时我才发现放在旁边座位的背包不见了,肯定是被他们偷了。”

“赶紧报警啊,告诉导游!”

“才没用呢,而且也是我傻,上车就睡着了,放在手边的包都……谁能想到这都有人敢偷啊!”

“可能社会就是比我们想象得险恶吧……不过我也不懂。”

“之前我都是和父母出来玩,爸妈都安排好要去哪里了。这次第一次自己出来,一切都很新鲜,但是什么都要自己安排,花费也全要自己计算,这才意识到旅游本来是件劳心劳力的事。对了,我的数码相机也在那个包里,我刚想起来,我说怎么昨天要用的时候找不到了呢!”

我轻捶他肌肉发达的大臂,取笑说:“你也算是给当地的GDP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别提了!上那趟车之前,我正在看余华的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当时窗外清风正好,碧草蓝天,我心想:不至于吧,这个社会真有他写的那样可怕吗?真可笑啊,还真有。”

“好了,不提这个悲伤的回忆了。对了,你去美国学什么专业啊?”

“学计算机。我认为,这个时代人人都会打字,下个时代人人都会编程。编程一定是未来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就像每个中国人都会说汉语一样。”

“那我们文科生怎么办啊?”

“文科生也可以学啊。你打字不也挺快的吗?这些事情想学都是可以学的,不要让专业限制你的头脑!”

罗凯对未来的规划也清晰,和人聊天的时候也不咄咄逼人。所以他有先进的思想,却并不像很多爱炫耀的人一样招人讨厌。聊天的时候,我已经鲜明地感觉到我们之间相隔的一堵墙,在围墙之外的他思维活跃、眼光灵敏、性格开放,围墙内的我执行力高、解题极快、韧性更强。

谁好谁坏,一目了然。执行力高的人,最终也不过是个执行者,却不是个能设计某种结构的思考者。

围墙里的我是在“完成”什么,而围墙外的他是在“发现”什么。按理说,过去我也和他一样,但现如今这样的改变,或许是因为我身处高三,因而不得不变成这个我本可以不如此的样子。

想想我每天在经历的世界,作家的每一处景物描写,都要分析出五六个作用,每一句普通的话,都要引出全文、铺垫暗示。历史的每一则材料,都是为了证明某个教材上已经写出的观点。我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感悟,不需要逻辑。而在罗凯眼里,这世界就是它本来的样貌,这风景就是那原始的感动。

不是每个人都看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但几乎每个人都会背那脍炙人口的一段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我想,先生的这段话放在高三学生身上就不成立了。高三之外的人,应该没有人想要冲进围墙里来吧?

和罗凯聊到最后,我们各自以一句话赠别。他对我说,思考是人的尊严和武器,无论何时何地,不要放弃思考。我对他说,抓紧时间,好好玩耍。说完了,我们两个相视一笑,他的笑是欢喜中带着一层悲悯,我的笑是无奈中带着一丝钦羡。

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选择不同的路径,这或许会让我们的人生非常不同。不过,出国与否也不意味着人生的领先与落后,因为人生多的是意想不到的奇妙转折。只是此刻,我正拿着宝贵的成绩条,而他拿着下一班飞机的机票,我们正向着不同的未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