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场 角 色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成为家人、挚友、老师、同学、同事,有的仅一面之缘,更多的是擦肩而过,这些深深浅浅的缘分组成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情感。

而我,又是幸运的,除了遇见现实中不同的人和事,还遇见不同的角色,走入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我而言,他们不仅是故事中的人,更像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我,我们在各自的世界中真实生存,他们也在我的心中珍贵地封存,构成如今更为丰富的我。

《父母爱情》之欧阳懿

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和自我救赎

我是欧阳懿,我不是老欧!

《父母爱情》这部国产家庭情感剧,直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每逢寒暑假,电视上依然反复播出。这部由孔笙导演、刘静编剧的影视剧,是2014 年国产剧豆瓣评分榜的第一名,有超过22 万人为它打出了平均9.5 的高分,收视率最高破3,创下收视佳话和奇迹。刘奕君扮演的欧阳懿,是一个思想前卫、时刻追赶潮流的知识分子,他把知识分子身上的清高劲儿演绎得淋漓尽致。

《父母爱情》本来讲述的就是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通过四十多集的剧情,观众可以完整窥见他们的生活,感受那个年代最质朴的情感。我演的欧阳懿,剧本里着墨并不多,但这个人物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年动**、改革开放。他的三次出现,跨越了三十多年,概括了欧阳懿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人生缩影。

单纯看剧本,很难拼凑出欧阳懿的人生,需要演员自行“脑补”。要说一点压力没有是不可能的,一旦抓不住人物内心,演不好,这个角色就是塌的,没有说服力。

进剧组后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在寻找这个角色的心理逻辑和依据—欧阳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他有哪些独特的性格和小习惯,有哪些坚持和原则?在遭遇挫折后,他会有怎样的心态,是反抗还是逆来顺受?在生活回归正轨后,他会欣然接受还是有一个逐渐反应的过程?

为了这个角色,我变得异常敏感,变得不愿意和亲人、朋友多说一句话,因为我在为这场戏做准备,在想尽办法保护这个角色在自己心中的那份敏感和脆弱。

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人物的感觉,甚至到了今天,电视剧的音乐响起,曾经的画面出现,我还是能进入欧阳懿的人物状态。

酒桌戏

有一场酒桌上的戏,要求喝一顿酒的工夫,就把欧阳懿经历了十年的委屈全部演出来。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欧阳懿平反了,带着妻子和双胞胎女儿来到江德福和安杰的家中。饭前,江德福特意交代家人,千万不要管欧阳懿叫“老欧”,而是要叫“欧阳”,每个人都遵守着这个约定。

酒过三巡,欧阳懿喝多了,从一开始的谨小慎微变得胆大起来,竟然和江德福拼起了酒。妻子安欣怕欧阳懿喝多失态,顺口叫了一句“老欧”,那一瞬间,欧阳懿内心蹿动的小火苗被点燃了,于是问旁边的江德福管自己叫什么,江德福老老实实地回答叫他“欧阳”,没想到欧阳懿借此发飙,非要让人叫自己“老欧”。而当安欣忍不住阻止他继续喝酒叫他“老欧”时,欧阳懿彻底崩溃了,甚至抽泣起来,这种抽泣是脸部的扭曲加之身体的抽搐,并用气声重复着一句话:“我是欧阳懿,我是欧阳懿,我不是老欧!”

为了能让观众对这个人物产生共情,我当时的抽泣是真的抽泣,最后几乎喘不过气,像要断气一样。拍完这场戏,我整个人都虚脱了,缓了好久才缓过来。

可能有人会说:“你又不是主演,用不着那么用力演吧?”

但是在我看来,不管主角配角,在你演绎的那一刻,你就是主角;故事由你展开,情感由你渲染,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甚至镜头里每一帧细微的表情,都将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你要用你的节奏、语调、行为带动周遭的人。

这个片段看似简单,但在短短几分钟里,我要尽量展现出欧阳懿的人物内心。我还特意给这个人物安排了一些“机械式“的表演,体现在走路姿势和说话中。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他,有可能遭遇了什么,别人叫他“老欧”,他是怎样的心情和反应。

名字,亦是身份

很多年轻观众说,他们看不懂这场戏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有人问:“一个人的名字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至少对欧阳懿来说,无比重要。

欧阳懿这个名字,一看便知其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在起名时用了心,这一点从安杰的口中得到过验证:安欣和欧阳懿分居两地,通过鸿雁传书寄托情感,有一次江德福无意间瞥见欧阳懿的名字,还忍不住吐槽城里人就连起名都那么矫情,安杰告诉江德福,这个名字很有讲究,是美德、美好的意思。

犹记得欧阳懿第一次出场,从火车上下来,拎着皮箱,穿着西装“三件套”,头发也梳得油光锃亮,是那么意气风发,与周围的人相比显得精致而格格不入。身为北大高才生,正是最好的年华,最美的年纪,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期待,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后来,他被发配到小黑山岛,安欣也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追随他过上“渔民”生活;他每天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儿,空有一肚子学问,毫无用武之地,被村民们称呼为“老欧”已成常态。

日夜操劳中,欧阳懿逐渐被磨平了棱角,就连偶遇前来视察的妹夫江德福都不敢上前相认。安杰乘船到小黑山岛探望姐姐一家,为了守住最后的尊严,欧阳懿死活不见安杰,安杰在回程的船上看到独自出海的姐夫—一艘小渔船在海上随波逐流,倔强的欧阳懿用力地摇着橹,如同以一己之力撑起那个破败的家。

在我看来,欧阳懿其实没变。若非如此,他便不能在平反“摘帽”后借着酒劲儿在酒桌上“撒疯”,强调“我是欧阳懿”;他便不能迅速恢复元气,投入到热气腾腾的新生活当中,继续与江德福斗智斗勇; 他便不能在耄耋之年再次回到小黑山岛上,得到全体村民的敬重。他心中的傲气和属于知识分子的尊严一直存于心中。

老顽童

欧阳懿这个人物,故事线并不多,所以我格外珍惜他的几次出场。演老年欧阳懿时,我化上了“老年妆”,试衣服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衣服都是暗色调的老年衫,款式上也没什么特殊之处。我问服装老师江德福和老丁的衣服都什么样的。他们拿来给我看,跟我的没什么区别。

我忽然想起剧本中有个情节:老年欧阳懿戴了一顶礼帽,被江德福和老丁看见了,他俩也要学他,于是一人买了一顶。

从某个角度说,欧阳懿即便老了,也是引领潮流的。何况,欧阳懿年轻时就清高、讲究,中途被改造,其实是压抑的,最后平反了,直到年老,人是有一个轮回的,他骨子里的那点“傲劲儿”并没有被磨灭。

我跟孔笙导演商量,想换一下老年欧阳懿的衣服,一定要亮色系,最好还是专卖店品牌,穿的时候更要把领子立起来,显得“洋气”和与众不同。我把老年欧阳懿设置成“老顽童”,和他年轻时一样,而且嘴上也更不饶人了。

作为演员,我认为很幸运的一点,就是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体验另一个人的人生;每个人都不容易,都会经历起起伏伏,都是独特、不可复制的。可你一定要相信,再大的苦难,只要熬过去,总有一天会触底反弹。

我认为,那个被时代揉碎、重组、不肯认输的欧阳懿,他一定存在过;他与我们一样爱着,活着,走过漫漫人生路。

《琅琊榜》之谢玉 爱权谋更爱美人

—愿得宁国侯,白首不相离

本侯是个不信天道的人,再大的风浪我也见过。

我这刚烧起来的炉火,可不能就这么让它凉下去。

莅阳,这里有我,你不要插手。

我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你。

你对我说的话,我都记住了。这么多年了,我谢玉,是真的喜欢你。

你我今生,还会再见吗?为夫,就此别过了。

在我看来,谢玉这个角色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处于权力的高层,而且他出身贵族,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这个人物的前史。

这一角色最需要体现的就是稳。当时我对自己说,我的内心一定要足够饱满,足够强大,要想得非常严密,不喜形于色,不怒自威,让人琢磨不透我的心思。

这有点像打桩子,这个支点打住了,那个支点也打住了,然后再寻找几个支点,接下来不管你在桩子上拉线还是铺东西,一切都会稳稳当当的。

都说搞权谋的人是无情的,但谢玉不同,他对妻子长公主真的是一往情深。其实谢玉在朝堂上下受了很大的委屈,这些委屈在剧本里是没有体现的,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在每场戏与每场戏之间的缝隙中去寻找,还要把谢玉和长公主的情感塞进去。

2015 年,古装传奇剧《琅琊榜》爆红荧屏,风靡全国,刘奕君因这部作品给自己增添了不少人气,在剧中他饰演宁国侯谢玉,作为头号反派人物与胡歌饰演的梅长苏进行了一番明争暗斗。在刘奕君眼中,谢玉既是机关算尽、阴狠毒辣的枭雄,也是对莅阳公主用情至深的丈夫。刘奕君塑造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形象,让人又爱又恨。

体验“众叛亲离”

剧中,谢玉的养子叫萧景睿,他过生日宴的那场戏,我们大概拍了十五个夜晚。那时,每到黄昏时分,大家都会化好妆出发,我管这叫“人约黄昏后”,我们一个通宵一个通宵地拍,天亮的时候才收工。

其实剧本里并没有明确写那场戏里的谢玉应该是什么状态,有一些提示性的情绪词语,我会拿黑笔彻底涂掉,我实在怕被这些东西干扰。

这场戏是梅长苏布局扳倒谢玉的重头戏。放在今天来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家丑外扬。最难之处也是最点睛之处在于调度。由于涉及的人物太多,每一个角色都要有自己的站位。

我特别佩服导演孔笙和李雪,他们真的是非常厉害的导演,我也十分庆幸能在《琅琊榜》的团队里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是演技在线,没有一个掉队的。

当时导演把所有前来贺喜的人都调度到长公主身边,也就是所谓的客厅里,而把我一个人放在院子里。对比之下,他们是宾朋满座,而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院子中央,任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议论的还是我埋藏了将近二十年的一个秘密:萧景睿不是我的亲儿子,而是长公主和楚国质子的儿子。

这是什么感觉呢?你可以想象一下,这种事情放到今天,对当事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羞辱。我想,如果谢玉是一个现代人,他在一个机构里供职了二十多年,来做客的都是自己认识了二十多年的老同事、老熟人,结果他们表面上前来贺喜,实际上却把他的隐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他的过往、养子的身世扒得体无完肤,末了,还要告诉他:你儿子不是你的,而是你最爱的人和别人生的。这就像让一个人赤条条地站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揭开了他一直不敢触碰的伤疤,那种羞耻、那种痛,难以言表。

我还记得那场戏里我有一个回头,完全是下意识的,那一瞬间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委屈,有不甘,有羞耻,杀人的心都有了。

我也不知道出演莅阳长公主的张棪琰接下来会怎么演。很多时候现场拍摄都会有一些即兴的、突发的表演,要根据对手的反应处理接下来的戏,这些都不是能提前设计好的。比如你想好了,她可能会出于愧疚不敢抬头看你,但演的时候你发现她不仅看你了,而且还泪眼婆娑,噼里啪啦地往下掉眼泪,这时,你要立刻明白她的情绪被推到了哪里,她为什么哭,因何而哭,你要如何接受她的哭泣,做出何种反应。

演员的信念感

与好的演员演对手戏就像太极里的云推手,你来我往,水乳交融,表演的过程对演员来说是一种享受。

我和胡歌第一次合作就是在《琅琊榜》这部戏里。第一次见面赶上一场群戏,现场人很多,乌泱乌泱的,胡歌就静静地站在一边,双手放在身前抄着袖子,看得出他在进入梅长苏这个人物的状态和情绪。

真正一对一的一场戏是我演的谢玉进了天牢,梅长苏前去探望。此时的谢玉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在生日宴上被打垮,沦为阶下囚。在谢玉眼中,梅长苏是针对自己的坏人,他无法像观众一样拥有上帝视角,去理解甚至认同梅长苏的做法。所以,谢玉与梅长苏一定是对立的,谢玉不可能相信他,更不可能原谅他。

这场戏,我俩演得特别较劲,这种较劲就像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有个词叫“杀人诛心”,梅长苏就是这样,层层剥茧般扒开谢玉的心。他说,他知道我做了哪些事,没做哪些事,哪些事皇帝能够原谅我,哪些事我必死无疑,就算被流放,中途也会遭遇江湖追杀,只有他能带给我一线生机。起初,我完全不信任他,因为就是在他的精心布局下,才让我一步步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在他讲述案情的过程中,他把我的尊严一点点摧毁、磨灭,在心理上让我彻底崩溃,让我把当初李重心被杀的缘由和盘托出。

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博弈是有层次和结构的,双方互为牵制,互相控制,不是一个人带着另一个人的节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胡歌真的很棒,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懂得用细腻的交流把控节奏和角色分寸,他的沉稳和对角色的理解,已经超出了他当时的年纪。

在演古装剧尤其是时代背景架空的古装剧时,演员是要有信念感的,这种信念感要建立在人物内心的逻辑自洽之上,否则观众无法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整体感觉就会非常假。我从胡歌的眼中看到了身为演员的信念感,我想,他也一定看到了我的。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有人说谢玉明明是个坏人,却让我演出了好人的感觉,尤其是他对莅阳公主的爱,放到今天来说就是“宠妻狂魔”。

其实很多年前,我接到任何角色的时候,都不会对他做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简单判断。我首先认为他是人,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再坏的人也有“软肋”,再好的人也有他的不完美。我永远不可能把一个角色用纯粹标签化的方式去演。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是这样去审视、揣摩每一个角色;所谓的好,就是让心中美好的东西调动得多一些,你就变成一个好人了,可就算是好人,也不是说他没有缺点,他是被正向的道德水准、修养、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东西克制了。

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一旦被人抓住弱点,深埋的恶念也许就会像决堤的河水般泛滥。

所以,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好演员同样不容易,要时刻学会反思,学会自律,学会克制。

《伪装者》之王天风

复杂的孤家寡人,可敬的中国军人我一贯自以为是,不听命令,我这个样子,也风光了几年。你别指望能力强的人态度好。

记住啊,以后别再落在我手里。

老师,以后还有机会见面吗?

也许吧,可能再见面,就是你死我活。

那就别再见了。

老师,就此别过。

干我们这行,不需要告别。

我的老师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他更不会是卖国贼!

我的老师是王天风,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

炸弹是假的,不要相信任何人。

初识王天风,是在我演绎《琅琊榜》谢玉之后。

和先播《伪装者》,后播《琅琊榜》的顺序不同,拍摄的时候,是先拍的《琅琊榜》,后拍的《伪装者》。在经历了《琅琊榜》之后,我和正午阳光的团队已经很默契了,所以他们在筹拍《伪装者》时,李雪导演说,你来演王天风吧。

我说好。

我和角色的缘分一般走“相亲”路线,靠“介绍人”也就是导演牵线,导演觉得我适合哪个角色,喊我去演,我看了剧本觉得合适就应下,然后仔细研读,琢磨角色和我之间的共性:角色性格中的东西,哪些是我招之即来的,哪些需要我再次挖掘,我该如何在现成的剧本之上去丰富人物的内心。我当时对王天风一无所知,为了快速了解他,跟导演要求看看剧本。拿到剧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关键阶段,汪伪政府投敌叛国,上海明氏企业董事长明镜的弟弟明台本无心政治,却在飞赴香港途中被军统高官王天风绑架招揽。万般无奈之下,明台只能隐姓埋名接受培训,并最终成为军统驻上海站的一名特工。刘奕君饰演的王天风,被网友们戏称为“人间绝色”、最帅反派,哪怕是B 站上的“鬼畜版”演得那么疯,大家表示,还是被他的“眼神杀”秒杀了。

本之后,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这是我和王天风的初次相识。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虽然很多观众认为他是大反派,但我从始至终都不认为他是坏人,他是一名忠实的抗日者,是铁骨铮铮的中国军人,是一个政治家,只是性格偏激,头脑清醒,心机深沉,心狠手辣,对自己也不手软。

他代号“毒蜂”,人如其名,疯狂而偏执,为了抗日大业一手策划了“死间计划”,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最爱的学生和自己的性命。可以说,他是一个让人敬佩又不敢亲近的人。

在军统,他是上校军衔,在军界享有一定声望,连在外游学多年的明楼都对他有所忌惮,称其为“疯子”,从侧面来看,他绝对是个有本事的人。

在王天风眼中,“死间计划”不仅是一份战略规划,更是他的理想,他为了这个理想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第一个献出生命。

这份偏执令人肃然起敬。

王天“疯”

这样的王天风让我着迷,我喜欢他的“疯狂”和“丰富”,我想体验他的人生,更想让观众感知多侧面的他,于是我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可以说既是临时起意,又是蓄谋已久。

王天风是个很难演的角色,因为他孑然一身,没有家庭,除了老师和学生之外,他没有任何男女情感。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男女情感,没有家室,等于卸了你一条腿,那么在这个人物身上,就要通过别的手段来弥补这种缺失。

我就想,为什么王天风没有家庭呢?他是曾经有家人,后来没有了,还是一直孤家寡人?

王天风身边出现的唯一女性就是于曼丽,他该如何利用这种异性情愫来丰富角色,剧本上提供的信息是,王天风在死囚犯里把于曼丽挑了出来,训练成特工,搭档男主角明台。王天风为什么挑她呢,是不是她和王的初恋长得很像,或者说,王天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好感。王天风怎么训练于曼丽,剧本里也没写,我就要去想象,有没有用男性化、带有攻击性的东西去打破于曼丽的耻辱感。

好,我就从这里打开突破口。我试着想象,王天风对于曼丽应该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性情愫……但又 不能明确地表现,否则,伤害的不仅是王天风这个角色,还会影响到明台和 于曼丽之间的关系。既要增加可能性,又不能太过,为了琢磨他,真是费尽了心思。

王天风在训练于曼丽时说过一句台词:“人这 里是心脏,枪这里装的是子弹。你要成为一件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器,这里(心)就不能太温暖。”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是铁血教官对特工的训练要求,还能有一种可能,是王天风希望于曼丽从不堪的成长梦魇中解脱出来,不再受折磨。于是我跟李雪导演建议,讲这段话时王天风与丁曼丽或许可以有一些肢体接触,不仅视觉效果刺激,也会让观众在王天风的冷酷、毒辣之外,再多一层想象。

李雪导演觉得要维护于曼丽和明台之间纯粹的感情,如果王天风插一手,这个东西可能会被破坏。但他思考良久后说,王天风可以用手指头轻点两下于曼丽的胸口。就是这两下,被一些观众敏锐地捕捉到了,对王天风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又增加了一层想象力。这个指点的动作,就是建立在蓄谋已久上。

除了蓄谋已久,我在片场还有很多临时起意,比如设计“王天风吃棒棒糖”的桥段。

“死间计划”启动,王天风重回上海滩,到了学生们潜伏的面粉场,看见叼着棒棒糖雀跃进来的于曼丽。我很佩服李雪导演,棒棒糖是他临时加的,为了表现于曼丽欢快的心情,毕竟她在军校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和委屈,到了上海滩,终于尝到了甜,通过一个棒棒糖表达,是内心具象和外化的表达。

那天一大早我到现场时,就听见大家说“棒棒糖呢”,“棒棒糖准备好了没有”,我说什么棒棒糖,拍哪场戏啊?导演说就拍这场戏。我说这场戏哪有棒棒糖啊?导演说,给于曼丽新加的。瞧瞧,给于曼丽加的,不关我什么事。

不行,我得自己想办法。吃棒棒糖对曼丽来说是全新的变化,当对手角色有了变化,我应该如何应对呢?于曼丽到了上海滩,烫了头发,皮肤变白了,人也时髦了,吃着棒棒糖蹦蹦跳跳就出场了,可一看见王天风便吓得跟见了鬼一样。王天风是不是也会隐隐地想些什么?我表面上不动声色,脑子里却强力思索。

我演的王天风慢慢走到于曼丽身边,哎哟,扑面而来一种上海滩的脂粉气,很好闻,但这对一个从偏远军校赶来的强势教官来说,心里肯定会有落差和扭曲。

我走到她身边,她也不敢动,我刻意地闻了闻她身上的味道,看见她手里的棒棒糖,直接拿过来,舔了一下,说:“过得不错啊。”这是剧本上的正经台词。

当副官问我是不是“回来主持大局”,我边说“回来送死”,边在嘴里咔嚓咔嚓嚼碎了棒棒糖。这个效果比暴跳如雷要瘆人得多。

其实就是这么几句台词,但是整个过程和最后那句台词,都是一种临时起意,是在蓄谋已久的基础上才会衍生出来的东西。只有早早地花时间把人物关系吃透,才能有这种临时起意,才能随机应变。

我受益于对王天风这个人物的深入挖掘,为他多设定一些剧本上完全不可能有的人物关系和假定的东西。

我也不知道这个设置能否用上,王天风便多了一些情感上的表达。虽然观众很难看出来,但也会觉得王天风心里有另外一种东西。

王天风是个没有家室的孤家寡人,男女之情于他是奢侈,是注定被压抑、牺牲甚至扭曲的,但他是一个人,是人就有感情,他和明台之间亦师亦父的师生情就格外珍贵,和明台的月夜告别,更是全片中王天风为数不多的温馨时刻。

那场戏之前,我和胡歌没有过多交流该如何去演,因为演员在酝酿感情比较充沛的戏之前,是需要在心里默默呵护那种细腻和复杂的,直到拍完了才会松一口气,才敢诉之于口,分寸的拿捏比谈恋爱难多了。

导演选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拍摄这场戏。现场特别安静,背景响起煽情的圆号音乐,把两个男人之间的饱满情感烘托出来。

即将与最心爱的学生诀别,“死间计划”的结局注定师生二人会相继牺牲,因此这次告别称得上是生死诀别。身无长物的铁血教官,拿出陪伴自己多年、唯一拿得出手的手表,送给心爱的学生。

我想,王天风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极其复杂的,有对明台成长为一名优秀特工的欣慰,也有将他拉下水的歉意,还有对他即将赴死的不舍……冷血如王天风,也不禁想要送一个东西给明台留个念想,于是掏出手表,用手帕反复擦拭,拿到耳边听一下。我特意用右手拿起手表却放在左耳边听,这个反手听手表的动作,应该是王天风唯一的一次小慌乱,这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送出的不仅是手表,更是一份珍重。

“老师!”明台在背后向我敬礼。

“干我们这行,不需要告别。”我不再回头,径直走出温情地带,走向布满荆棘的前方。

这场戏播出时,胡歌发了微博:“除了亲情和爱情,王天风和明台的师生情同样刻骨铭心,第一次看剧本,第一次流泪,就是这场戏,截取其中一段,怀念一下这位亦敌亦友、亦师亦父的汉子。”

我也回复了微博:“我知道在静静的夜晚,明台对老师的爱是深沉的,嘴里是纨绔子弟,内心已经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李雪导演用深沉的圆号温暖地自虐了一次。”

王天“丰”

网上有人开玩笑,说在《琅琊榜》里,谢侯爷被梅长苏算计得家破人亡,到了《伪装者》,王天风又把明台折磨得死去活来。

此言不假,似乎为了佐证这个事实,我在窗边看到一只非常应景的大黄蜂,像极了“毒蜂”王天风,于是拍下来,发微博纪念这次“报仇雪恨”:“毒蜂透过窗户,静静地看着被折磨的明台和于曼丽。”

其实,我不仅在《伪装者》中折磨他,我还踹他呢。当然了,我也被气得不轻。那是全剧中难得的幽默名场面—维也纳。

富家公子明台为了让生死搭档于曼丽快乐起来,自作聪明地拟定了一份训练计划,找王天风打申请,端着老师架子的我,对他的计划看都懒得看,喝着茶让他口述,岂料这位少爷的完美计划竟是要带于曼丽去维也纳度假!

一口茶直接喷出。对将抗日大计视为全部的军人,每日做梦都在苦心算计、应敌状态拉满的狠辣疯子,环顾四周满眼都是受苦受难的同胞,“维也纳”“度假”这种自带靡靡之音的词第一次出现在王天风的字典里,犹如重磅炸弹扔在头顶,还是和于曼丽一起!王天风的震惊已大于愤怒。

每天把命拴在裤腰带上的贫穷教官已经愤怒到不知所措,原地转了两圈,说出一句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巴黎呢?”

“我们家在维也纳的郊外有一栋别墅……”

“够了!”即使没有剧本,我此刻也会唰唰地把他所谓的完美计划撕碎,再扔到他脸上,“滚!”

臭小子不应该噤若寒蝉、屁滚尿流地滚出去吗,竟然还弯腰去捡被我撕烂的破计划,我想都没想,一脚踹上他的屁股!

“我还没去过维也纳呢!”

这才是我踹他的真正原因。

“维也纳”的段子让王天风的角色更丰富、更像个真实的老师了,毕竟再蛮横铁血的老师,也有被学生气歪鼻子的时候。

可能是踹了明台的屁股,心里舒坦了;也可能是被“维也纳”

唤醒了内心的浪漫,属于我自己的感知适时开启,开门就撞见了惊喜。

头天晚上大风,初春盛放的花朵被纷纷吹散,掉落一地花瓣,我踩着满地残花走进化妆间。等化好妆出门,瞬间惊艳—保洁大姐把满地花瓣堆成了两颗心,摆在大树的两侧,一边一颗花瓣心。

有人在扫垃圾,有人在拼爱心,我被这位大姐的浪漫少女心感染,心情瞬间美好。

惊天大逆转

拍完《伪装者》后,王天风在我心里住了很久,我设想了他无数种结局。拍《伪装者》最后一个镜头时,剧中王天风早就牺牲了,历经磨砺的明台来到北平,拎着箱子来到某胡同里的一扇月亮门前,“当当当”敲门。一开门,迎接他的是高鑫饰演的地下党张月印。这个情节非常巧妙,剧本中原本没有这一情节,李雪导演在拍戏时灵光一闪,恰巧高鑫当时也在附近拍戏,就加了这场戏,也是对《北平无战事》致敬。

一次我跟李雪导演聊天,我说《伪装者》的结局可以更好看。想象一下,明台“当当当”敲门,一开门,不拍对面的人,只拍明台的脸,他的脸映在阳光里,表情却无比震惊和难以置信,此时画外音响起:“早就和你说过了,不要相信任何人。”

而这个声音是王天风的。

这一幕是不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王天风将特工做到极致,算无遗策,惊天逆转,让人细思极恐。

王天风最后的马甲竟然是北平地下党,原来他是打入军统内部的地下党人员,不是总有人说王天风是反派吗?干脆让所有观众都意料不到,彻底来个惊天大反转。

李雪导演表示很认可。后来他在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说:“刘奕君眼睛里的(恶)永远给人一种很复杂的表达。”

如此之高的评价想来也有我这个大胆想象的功劳。

时光的琥珀

很多人因为王天风认识了我,很多类似的角色来找我,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再难超越王天风这个角色。我与王天风的相识是一种缘分,而缘分是难以复制的,与我同呼吸共命运的王天风,仅此一位。

从王天风回归刘奕君之后,工作越来越忙了,越来越如履薄冰,心里很害怕,害怕没有新鲜的东西给观众,害怕没有对新的角色挖掘更深,王天风让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我记得老艺术家智一桐在电视上看见王天风,特意翻出电话号码打给我,“看了你的戏,我太吃惊了,导演是谁啊,用什么手段把你逼成了一个疯子?”此前,我们已经失联了二十年。

其实,拍摄《伪装者》时,李雪导演从来没有逼我,只有我自己知道,王天风那种疯狂的状态源于我内心的释放,曾经那段不如意的岁月在心里留下的种子,现实生活中无处发泄,也无力反抗,却借着王天风一下子掏出来了。

在成为王天风的这段时间,我还要小心保护他这种“恶”,让自己疯一点,放肆一点。拍完之后,回归刘奕君,所有恶念都被挤到一个角落,咔—锁住,不许出来啊!

如今,告别王天风已经六年,我也抽离了这个角色六年。

这不仅是对我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下一个角色的尊重,毕竟“干我们这行,不需要告别”。借着此次整理书稿的契机,我才能重回《伪装者》的平行世界,回顾和王天风合体的因缘际会。

我演绎的每一个角色,如同一粒粒琥珀,妥善封存于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体验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也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成了今天的我。在那个角落里,属于王天风的那颗琥珀,格外明亮剔透。

兄弟,感谢你的疯狂执着,欣赏你的亦正亦邪。

铁骨铮铮的汉子你继续做,维也纳我会替你去的。

《外科风云》之扬帆

亦正亦邪的普通人,

热血未凉的医生

我为什么想当这个院长?因为我一直觉得,我才是仁合医院最好的胸外科大夫。

权力是个好东西啊,没人不想要。有了权力,我可以做最难最复杂的手术,我可以去攻克最尖端的科研项目,不过,等我获得权力的那天,我才发现,我已经不是仁合医院最好的手术大夫了。

《外科风云》讲述了在现代化综合性的仁合医院,由一起二十九年前发生的“事故”所引发的故事。该剧入选“一带一路”推荐剧目。刘奕君再次扮演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角色扬帆,心中抱着各种算计权谋,却仍能做到八面玲珑、独善其身,游走在黑白之间;他在仁心和现实中不断挣扎,把青春和才华都献给了医院和专业,成为“仁医”是他的底线和追求。

每次在网上或新闻中看到医护人员的英勇事迹,我都会心怀尊重和感恩。《外科风云》中的扬帆,是一名医护人员,我想,如果他经历了我们眼下的这场疫情,他会如何处理,又会带领仁合医院走向何方?

别恨他

我跟扬帆的缘分,也是缘于李雪导演的月老牵线。我对于组织的安排向来没有异议,导演觉得我适合演谁,我就演谁,我要做的只是想方设法把接到的角色演活。

《外科风云》播出后,有人说扬帆是智商、情商双在线的反派,有人说他亦正亦邪、行走在灰色地带。但我拿到剧本的第一感觉是,扬帆是一个真实而世俗的人,是一个食一日三餐、愁孩子票子的中年男人;活到这个岁数,爬到这个位子,他本应复杂,本应跳入染缸,但我们不该恨他。

他的身上有人性之恶的一面,直白点讲,其中一个侧面是个让人鄙视的医生。他利用职务之便,不仅收红包,还和医药公司做交易,为医院购买化疗药物和医疗器材,从中牟取暴利;因为害怕重症患者会成为医疗事故的隐患,他想方设法把自己负责的重症患者骗走;他巧妙设局,让傅博文名誉扫地,不得不提前退休让位于他……

总之,他干了不少错事,甚至可以称得上坏事,但我不想把他定义成坏人,先别恨他,再等等,还有救。

他是一个技术型的管理者,管理着整间医院烦琐的行政事务,同时还能解决各类复杂的胸外手术。虽然在急救方面比不过陆晨曦,但多年练就的手术水平依然在。在泥石流灾害的那场戏中,他从午夜到凌晨总共做了三个创伤手术,平均算下来,每台手术用时也就一个半小时,可见他具备过硬的临床水平,作为曾经的“仁和医院胸外一把刀”,地位不可撼动。

其次,他虽然算不得什么好人,但他一直坚守医生的初心和底线。

他虽然爱财,但不收不义之财。他推广药商的化疗药物和吻合器材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些东西对患者是否真的有用,绝不会拿患者的健康做代价,在具体医疗行为上,并没有原则性错误。

我至今记得一场戏,先锋公司的销售人员威胁扬帆,说:“您儿子在国外的学费也挺贵的……”扬帆啪的一声把茶杯放在桌上,打断对方的话,看着对方严肃地说:“我告诉你,小张,不要拿我的儿子威胁我,他不是条件,他也不会成为条件。

医疗器材质量不过关的话,我是肯定不会要的。”

在医疗行为上扬帆是非常有原则的,严词拒绝并予以痛斥。

他想尽办法规避医疗风险,关键时刻又极有担当。我记得那场夜戏加群戏,医院内部爆发大量患者的病毒感染,而医院大门口又有大批伤员急需救治。救还是不救,开不开门?打开大门的话,可能会发生不可控的大面积感染,不开门的话,那么多伤员可能错失救治的黄金时间。

国外归来的庄恕从理性角度出发,不让打开大门,而扬帆看着门外一双双渴望救助的眼睛,一张张焦急却无助的面孔,他把心一横,不等上级指示,强令打开绿色通道,收治患者。

扬帆的这个决定担负了巨大的风险。他完全可以等待上级指示,这样无论发生什么,他都没有责任。

但是,看着门外等待救治的人,我理解扬帆:“作为院长的责任,我履行过了。现在,我要履行一个做医生的责任。”

可见,善良、底线、医德是他身上的骨骼,有了这副脊梁,他还能坏到哪里去?相反,他的许多“坏”很能让人理解。

感情戏

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实都无法简单用好人或坏人来界定。

我很认可剧中另一位医生陈绍聪对扬帆的评价:谋财但不害命。

非常精辟和中肯。

扬帆有自己的私欲,也有过自己的理想,有管理仁合医院的抱负,也有作为医生的初心。他的身上有现实生活中一名医生的多面性,也有作为中年凤凰男的现实和复杂性。

为了演好扬帆,我看了好几遍剧本,也做了案头工作,咨询了好几位医生朋友,揣摩记录了很多属于扬帆的性格特点,并脑补了一些剧本中没有给到的信息。

说到陆晨曦,还要多写几句。这部戏里,我依然没有感情戏,和我接触最多的女性就是陆晨曦。

她和曾经的扬帆很像,儿子扬子轩曾这样描述过年轻时的我:胸外手术的一把刀,整天恨不得住在手术室,渴望疑难复杂的手术和科研课题,对手术室以外的所有事都不关心。陆晨曦也是如此,心怀纯粹的医生梦,所以她看不上变得世故的扬帆,总是对着干。

我不由得想象,我跟陆晨曦之间是怎样的感情呢?我肯定是喜欢她的吧,喜欢她的纯粹,也羡慕她能够坚持梦想,更欣赏她竟对药商脱口而出:“陆晨曦的手工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是零!”

所以在剧中,尽管陆晨曦与扬帆处处作对、总是捅娄子,而扬帆也只是小小为难她,从未对她下狠手。

这算是我偷偷给自己加的感情戏吧,不知道观众是否能看出来?得益于此,扬帆的人物关系更丰富了,而他也不是一个完全黑化的角色。

搞砸了

但他还是黑化了,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曾经纯粹的他呢?

直到剧集播出的尾声,扬帆有一段看似讲给儿子听、实则自言自语的独白,这是全剧的重场戏,通过这场戏,串起了扬帆的从医心路历程。

这场戏的背景是,扬帆的儿子是个单纯的科学工作者,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科学调查,将亲生父亲置于巨大的麻烦之中。

面对亲生儿子,扬帆能怎么办呢,只能尊重儿子的选择。

也因为扬帆不再是单纯的医生了,但他打心眼儿里希望儿子拥有单纯的信仰,看到儿子对待自己喜欢的科学事业如此赤诚,他的内心是欣慰的,尽管他可能因此毁掉前途。

他愿意保护儿子的理想主义,但面对生活的捶打和无助时,他只能自己扛,他有一个成家立业的男人的责任,逼得他必须想办法,必须选择。

这场戏里,扬子轩说他和妈妈都希望我是单纯一点的医生时,我演的扬帆不由得笑了,不想争执和说教,只是缓缓回答:“单纯一点就意味着:连着做十台加台手术,拿不到一百块钱加班费,没有办法给你妈妈买进口药,没有办法让她活下来。

我要是早一点不单纯的话,现在坐在这儿吃饭的,也许就是我们三个人。”

面对生活的捶打,扬帆已经这么努力反抗了,只想让妻子接受更好的治疗,让家人过好一点的生活,然而造化弄人,妻子还是被病魔夺走,儿子对他不理解,放弃纯粹理想举手投降换来的所谓大路也走不通,即将被撤职。到头来,好医生没做成,家人没留住,身份地位也如过眼云烟,这是何等的悲凉,何等的无奈和心酸。

这三个字,是扬帆对自己的失望。

他的初心没有变,他是被扔在灰色地带的人,他必须跟那些邪恶势力打交道,必须跟侵占自身利益的黑暗势力周旋。庄恕、陆晨曦都是好医生,都是圣洁的天使了,但是现实又需要扬帆这样的人。

当年,扬帆也希望成为仁合医院最优秀的胸外科医生,但他发现光有好的技术还不行,还要拿到更好的资源,才能做更多的事。于是他学会了交际,学会了妥协,终于拿到更好更多资源时,却发现已经有比他技术更好的医生出现了。他无奈,迷失,又拼命找寻。

扬帆很真实,他抵御不了世俗的**,他心中的仁义、道德、初心却一直都在。

不被定义

诠释这样一个多面的角色,难度相当大,开拍之前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演出扬帆的复杂和世俗,又让大家别恨他,尽量理解他?在表现“坏”的一面,比如与前院长和医药商的博弈中,我演得很“收”,用眼神和语气的细微变化来表达情绪,不管是试探、挑衅,还是愤怒、痛斥,都压低声音,稳言细语,希望以四两拨千斤,在无形之中制造一种压迫感;而在表现“好”的一面,即展现医生本色的时候,我演得很 “放”,紧张的询问,高声的争论,果断的决策,以饱满的情绪表达医生仁心的纯粹。

最后,扬帆被撤职,拿着那幅《初心》的字画,昂首走出院长办公室时,没有任何狼狈,反而有一丝傲娇,一种释然。

抛掉一切欲望和牵绊,初心仍在,他还能再次出发。

演扬帆的时候,我一直都在寻求变化,寻找这个角色身上的不确定性;我不愿把他演成一个好人或一个坏人,我希望把他演成下一秒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大方向大骨骼是确定的,靠不靠谱别人都有基本的判断,但每个人的行为、选择一直是变的,就像靠谱的人不一定没有小心机,不靠谱的人也可能默默努力。

在我眼里,扬帆就是这样的人,真实,世俗,普通,却难以被定义。

热血未凉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我很心疼扬帆的过往,也感慨他的算计,同时还敬佩他剩余的善良。他在事情的刚开始就凭借一己之力扛起了所有的谋划,半点也不曾求人,更是不愿对不住任何人,他是排挤了不同路的人,可是从来没有下过任何一次死手。不知道他这样的人会不会是更加难得又可靠的。”

兄弟,有幸相识。

感谢你始终坚守为人的底线,时刻铭记医生的初心。

宦海浮沉,长袖善舞,危急关头,血仍未冷。

《远大前程》之张万霖

天欲使人灭亡,

放眼整个上海滩,只有我张万霖要别人的命,谁敢动我张万霖?!

我倒要看看,以后,谁还敢勒索我们三大亨!

2016 年年底,电视剧《远大前程》杀青,讲述了主人公洪三和严华在风云变幻的上海滩经历人生选择的故事。

这部民国传奇电视剧,网罗了一众高素质的中青年实力演员,尤其是倪大红、刘奕君等人塑造的上海滩三大亨原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奕君首次以白发形象出场,他所演绎的张万霖为人狠毒冷血,尤其是砸镜子那场戏里的笑容令人头皮发麻、毛骨悚然。

《远大前程》这部戏很有意思,有点像金庸的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故事和主角都是虚构的,但历史背景和一些人物原型却是真的。听到这个项目时,我就非常感兴趣。

在我看来,张万霖与我本人反差太大了,他是个纯恶人,攻击性特别强,说话咋咋呼呼,声音又大,从来不正经看人,但凡你说的话有一点点漏洞,他都能迅速抓住不放,将别人置于死地而后快。

这个人物又极其冷血,没有一丝温情,动不动就要打要杀,毫不顾忌对方是兄弟还是女人。

演的时候,需要我把身体里的魔鬼都释放出来。可以说,每场戏我真是呕心沥血地演,身体和心灵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拍戏期间,每天回到房间,我都会先倒上一杯酒,坐在沙发里缓半个小时再去卸妆。

我不知道编剧在写完故事后会不会自己演一遍,但演员一定会。不到我拍戏的时候,我会在房间或片场旁边,一遍一遍跟自己对戏;如果有感情戏,我还会把男的演一遍,再把女的演一遍,要细腻而精准地掌握双方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分裂一下,目的是让这个角色在观众面前呼之欲出。

一次勇敢的尝试

进组之前,我听说剧组里有大红哥(倪大红)和一帮特别好的演员,就特别好奇一件事—陈思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这么年轻,既做演员,又做导演,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人聚在一起?

到了剧组之后,我发现陈思诚确实是一个有想法和才华的年轻人。比如我演的张万霖,他的原型是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张啸林,对于这个角色的外形,我们也进行了一番探讨。陈思诚想忠于原型,要给我的头发剃成毛寸,染成白发,我心里有点打鼓,因为此前从没有挑战过和自己反差这么大的角色。

他说,你相信我,没错的。我心一横,行,那就做吧。

造型出来后,看着镜中的自己,气质确实变了许多。我跟陈思诚说:“我这个人,有时候长得挺面善的,很难从我的脸上直观地看出暴力的东西,能给我做道疤吗?我可以接受。”

这次尝试带给我更多的自信,让我在日后选角的时候,也更愿意挑战与自己反差大的角色。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搭档带给我的信心—我举棋不定时,看看身边和自己搭档的演员,他们都那么优秀,我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角色和这部戏。

从别人身上学本事

我说过,和好的演员演戏就像和高手过招,一招一式都要接得住。别人那么好,自己也不能落下,不能只满足于我背好了台词,把人物状态演完就结束了。要为自己争光,让角色“冒光”,就得绞尽脑汁地去想每一个细节,如何层层递进。

我记得有一场戏,大红哥突然之间贴在我面前,瞪眼看着我,这可是没有商量过的,当时我的眼神都失焦了,气氛格外紧张。这时不仅不能忘词,还要做出适当的反应,演员的经验、阅历以及彼此间的默契就起了重要作用。

早在2011 年,我就和大红哥拍过一部戏叫《叶落长安》。

我记得那时他每天拉一个板儿车,我就坐在车上吃点心,反反复复不知道拍了多少遍,他也毫无怨言。他是我特别敬重的大哥,非常敬业。之后,我俩在《北平无战事》里也有一些对手戏,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演戏的本事。有一场戏拍的是晚饭时,我告诉了他一个噩耗:你的女儿没了。他选择了一种不一样的哭泣方式,很直观,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但是该收的时候又能让这种情感迅速收起来,你能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一种浓浓溢出来的情感。

大红哥自身的阅历和对表演的理解非常深刻,我在他身边演戏时,必须像海绵一样,等待吸收他给你的出其不意的东西,情绪饱满,情感内敛,跟他一起搞创作会很满足,很幸福。

和大红哥一起接受采访时,大家对我们的评价都是“大器晚成”,说我们从青葱少年熬成了魅力大叔。其实我觉得“大器晚成”也挺好的,至少说明有人认可你,觉得你“成”了。

年轻的时候也焦虑过,毕业后眼看其他同学顺利地走上演艺之路,成为主角,纷纷拿奖,收获好评,也着急,也想证明自己也是有演技的,所以就不断地演,不断摸索。

不过有一点我很佩服自己,就是我从来没有想放弃做演员这件事,不仅是喜欢表演,我也觉得自己是这块料,既然喜欢,就要不计结果地付出,现在回头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扶摇》之齐震

用生命去『宫斗』,

今夜,太渊将是我的!

放心吧,不会有人杀你的,谁愿意背负弑君的骂名啊?

再好好坚持一下,你就能看见我登上太渊的王位了。

爹押上了所有的一切,忍辱负重去求非烟殿主,为的就是在爹临死之前,杀掉所有的仇人,让你以后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爹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执着了那么多年,到头来,竟是两手空空。罢了。

我演过不少古装戏,《醉玲珑》里我是天帝,光儿子就有十一个;《剑王朝》里我是个皇帝,《燕云台》里我是宰相,非富即贵。但最惨最萌、成为观众谈资的,当属《扶摇》里的太渊国国公齐震。

最开始拿到齐震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个人物身上带有任何喜剧色彩,但随着拍摄进度一点点推进,太渊公齐震逐渐变成了大家口中的“震震”,画风一下子就变了。

《扶摇》是根据天下归元小说《扶摇皇后》改编的古装女性励志电视剧。刘奕君再次饰演了一个极富野心的人物,企图谋权篡位。让刘奕君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出演堂堂太渊国国公齐震,不仅收获了“史上最冤冤大头”的称号,还收获了观众和网友们深深的怜爱和疼惜。

戏里“团欺”,戏外“团宠”

不论是原小说还是剧本,齐震一直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但他这个人不满足,一直等一个机会登上王位。机会来的时候,他也没手软,几乎斩杀了所有轩辕一族的血脉。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老皇帝告诉他,你想斩草除根,可以,但你也得想好—轩辕氏死绝了,你也上不了位,太渊国将会变成泽国。

我觉得,齐震的霉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自以为掌握了一切的他,被身边最信任的七个人先后欺骗。

这七个人,有他自己找来的假世子,有他的义子和干闺女,有投靠自己的人,有行事冲动的侄女,更有“坑爹”的亲闺女送自己直接领了盒饭。身边的人都是假的,排着队来坑他,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有网友说,一直认真“宫斗”的齐震是被“猪队友”们逼着下线的,作为堂堂国公,他本该是快乐的,现实却使他变得悲催。网友们心疼我,替我感到心累,说我演的齐震是“史上最恨不起来的反派”,有人希望我能演一次好人,还有人建议我不如去演一些“傻白甜”的恋爱戏。

于我而言,每一份善意我都会珍惜,我当然也想演所谓更好的角色,但是既然给了我这个角色,我就要赋予他生命。如果没有演齐震,就没有现在如此“反差萌”的震震,也没有那么多人会喜欢这个角色。

珍惜资源,保持清醒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这些年演了那么多的反派?算一下,我演的反面角色应该多于正面角色吧。是不是我上辈子欠了谁什么事儿呀,不然这辈子怎么都来找我演反派呢?

在演戏方面,我没什么梦想清单,能让我演戏,并且能演得愉快,我觉得就够了。不是说我这个人没有目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信仰和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正儿八经的演员,好好演戏,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多奉献一些不一样的角色,余下来的时间,还可以用来好好生活。也有人问我,以后会不会考虑做导演、制片等幕后人员,我说我演他们可以,但我还是想做一个单纯的演员。

我一直坚信,珍惜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资源。把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都尽量演好,凭借自己的思想、阅历和创造力,把不一样的东西展现出来,这是一个演员的基本职业操守。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沉迷于热搜当中,要经常反观内心。

尤其在五光十色的娱乐圈,更要谨记:如果你的名气大于你的才华,你就要好好想一想,把自己往回拽一拽,沉淀一下。

这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诫我们的那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以上说的是,一个人要懂得摒弃各种欲望和**,让内心永远保持安定、平和。

比如在2018 年,我有好几部戏轮番播出,每天都会有各种娱乐新闻,微博热搜、公号文也是铺天盖地。很多内容并不是报道剧集本身,连我的一些八卦也捕风捉影地写出来了,那段时间说实话我都累了,真是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名字。

演员搞创作是需要专心的,很多时候我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自己跟自己对戏,自己跟自己博弈,忙得不可开交。

最后我想对年轻人说: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认真过好每一天。

彩蛋:

被“队友们”坑来坑去,何况还有个“坑爹”的闺女,我震震实惨!为了纪念史上最惨的国公,我特意为他写了一首《江城子》:

人生百年渡劫忙,随处坑,不能忘,千里江山何时归姓齐。纵使相逢难相识,好队友,尤可盼。

孤魂一缕还太渊,国公府,弄红妆,为女续命不惜走钢刀。料得荒坟无人祭,为人父,自担当。

《橙红年代》之聂万峰

颜值不代表正义,

能力要匹配野心

回不去了。你说的那个第一天我都记着呢,来到M 国的时候,坐在那个小车上,我说我闻到了钱的味道,然后我们去小酒吧,去应聘,然后,你睡在我上面,我在你下铺,我把埃斯科瓦尔贴到玻璃上,我告诉你他是我偶像,我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但对我来说那都不是第一天,对我来说真正的第一天,这张椅子是我们俩的第一天,在这张椅子上,我们俩,在这儿文了一个狼头,永远无法洗去的一个文身,从那天开始我就知道,我不可能回头了。

如果没有接拍《橙红年代》,我可能就接另外一部戏了。

这个机缘非常巧合,当时我们在做《醉玲珑》的宣发,陈伟霆直接问我,说有个角色想找我演。我问了他是什么戏,什么角色,大概何时开机,何时需要我演,他一一回答,说可以先拍他和马思纯的戏份,再拍我的戏份。那段时间我正好有档期,于是欣然接下了聂万峰这个角色。

聂万峰这个人物十分极端化,亦正亦邪,看过剧的人都觉得他气场强大,甚至很变态。对于这个人物,我更多用的是一种阴险的表达,这种阴险不光体现在台词、表情和行为中,更是体现在很多细节之中,让这个人物更有层次和特点。

《橙红年代》改编自骁骑校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普通市民和为保护老百姓安全的人民警察,用热血和正义与罪恶作斗争的故事。刘奕君饰演的聂万峰,是一个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人,黑白两界来去自如。在警察面前,他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商人;在合作伙伴面前,他是一个提供货源的大老板;在金钱利益和兄弟情谊面前,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是刘奕君和陈伟霆的第二次合作,刘奕君再次出演反派,很多观众说刘奕君把角色演活了,“连眼角纹都是戏”。

有点遗憾的“兄弟情”

刘子光和聂万峰,在我看来应该是一对焦灼的兄弟关系。

刘子光失忆后,聂万峰跟他说,我是你大哥,你救了我儿子,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条件。其实聂一直在观察他,怀疑他有问题。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一个我认识他而他不认识我的人,总会让人觉得这事儿不可思议。

聂万峰没有杀刘子光,一方面是可以利用他掩护自己,一方面还是有兄弟感情存在。这有点像电影《美国往事》中的桥段:你是我兄弟,你所有的一切我都帮你安排好了,你喜欢那个女孩,好,我帮你去追,制造最浪漫的氛围,让你得到她的心。

原著小说里,本来就是“双男主”的设定,如果电视剧也能以兄弟情为主线,去掉一些恋爱的戏份,想必收视率会高出很多。拍摄的时候是以男女主的爱情为主线,到了剪辑的时候才加强了兄弟情,但这时已经打散了刘子光和聂万峰的前史,使得两个人物的故事线不够饱满。

如果开篇能够按照既定顺序走,拍到刘子光被聂万峰“砰”

的一枪干掉了,让我以为他死了,但他其实是失忆了,等他再次活着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这两个角色都会有更大的表演空间和无限可能。

不过,影视作品的创作总会留有遗憾,我不会沉浸其中太久,演的时候用心演就够了,因为之后还有别的角色等我去挖掘呢。

我是一个喜欢设定细思极恐结局的人。

在拍摄《伪装者》的时候,我就贡献过一个想法:胡歌最后一场戏的那个镜头,拍摄的时候他对面是看不清人的,然后有个声音跟他说:你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让观众以为“下线”

的王天风又复活了。《橙红年代》里吹口哨的那场戏也是我临时想到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晚上拍这场戏,我演的聂万峰为了考验刘子光,故意跟他说,我已经查到我们这里有警方的卧底了,他已经把我们的情况暴露了,你要把他干掉。这个卧底其实就是刘子光喜欢的女警胡蓉的父亲。

我说,你上去把他杀了,五分钟之后,如果你还没有动手的话,我就上去,但那时就很难收场了。我把枪给了刘子光,他只能上去。

我在楼下站着,等待刘子光做出选择。我面对的是空旷的大街,手上没枪,手揣在裤兜里,身后都是我的手下。我就这么溜达着,当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支曲子,这是剧本里没有的。

我立刻就把脑子里想的曲子用口哨给吹出来了,曲调非常悠扬,我的动作看上去也十分悠闲;这是一个与平常并无二致的安静夜晚,我却在考验着我的兄弟,看他到底有没有失忆,到底能不能杀了那个卧底。

你能想象吗?在这个晚上,这一时刻,聂万峰吹出的口哨其实是非常瘆人的。聂万峰的悠闲和刘子光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的刘子光正在艰难地做抉择,最后他还是开枪杀死了那个人。这是多么恐怖的景象,会永远留存在刘子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如果再有机会演绎,我想尝试一种不一样的设定。

聂万峰一直在考验刘子光,而且要用口哨给他留下恐怖的印象,日后当聂再遇到刘时,根本不用台词去问他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而是站在他背后观察他,再次吹出口哨时,就能立刻勾起他的回忆,聂再观察他表情和反应,玩的都是心理战术。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当然更愿意多表现兄弟情,我还可以将更多细节塞进这对兄弟的情感当中,让他们相爱相杀—总不能光看别人谈恋爱吧,不公平啊。

说到爱情戏,我还想到一个设定。

刘子光原本是一个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和牵挂的人,这样的人是很难被控制的,因为他没有“软肋”。

如果让我来写剧本,我会在发现他喜欢女警胡蓉的时候用钱砸他,让他去追他喜欢的女孩子,用尽各种浪漫手段。因为他一旦有了爱情,就有了牵绊和软肋,我让他们相爱,再用那个女孩要挟他。也许最后不一定实施,也许只是我心中所想的一个布局,但是这样设置之后,情节就是多层次、丰富的,还可以多侧面、缜密地体现聂万峰的心路历程。

演警察也好,商人也好,这些职业都具备很强的专业度,作为演员,必须提前做好功课和准备。

掌握专业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人性出发,要真的琢磨这个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他如果碰到一个女人,他会怎么做,是展开追求吗?追求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放手?

追到后会怎样?

很多东西是剧本里没有写的,都需要自己去用心研究,这样才能对得起演员这份职业。

聂万峰,心底的一点善会让你更有魅力,下次我们再一起吹口哨。

《猎狐》之王柏林

三观别跟五官跑,

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么多年在国外,每天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中国呀,讲究一个因果,你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多大的福;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不是你的,你迟早要还的。

该剧以公安部2014 年“猎狐行动”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以夏远、吴稼琪为代表的经侦警察侦破经济犯罪大案、开展多国跨境追逃的故事。刘奕君饰演的王柏林,是克瑞制药的董事长,奸诈狡猾,心机深沉,为达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他洞察人心,十恶不赦,却把唯一的真情留给了妻女。记不清这已经是刘奕君第几次出演反派了,但每一次他带给观众的感受都不一样,网友们为此还特意给刘奕君剪辑了一个“斯文败类”系列视频。

狐狸是狡猾的,《猎狐》就是要抓住像狐狸一样狡猾的人。

但是剧本在第一集就把我演的王柏林给暴露了,大张旗鼓地告诉所有观众:看见了吗,这个人就是坏人。

因此,不管我之后再演什么,观众都是有心理预设的,都会拿审视的眼光去看我演的这个角色;没想到的是,剧集播到最后,不少观众居然开始同情王柏林了,甚至有人不希望他被抓住,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大的反转了。

颈托的作用

在第一集里,我演的王柏林刚刚害得厂长跳了楼,晚上就拿着一袋钱去孤儿寡母家里威胁他们闭嘴。

面对赵琳演的厂长妻子,王柏林跟她说:“你不能让你老公白死了,你要是去告发,说了不该说的话,他就白死了,而且你儿子还小,将来上学都需要钱,你没有考虑过吗?”王柏林把钱放在那里,让人家节哀,赵琳饰演的厂长妻子被气得眼泪直转。

在这场戏之前,也就是白天,我拍的是被厂长劫持的戏。

白天的时候我就跟导演说,能帮我准备一个颈托吗,我要让王柏林戴着,要让他在孤儿寡母面前示弱,告诉他们:我也是个受害者。

于是我就这么演了。

一番威逼利诱之后,王柏林梗着脖子离开厂长家;坐进车的一瞬,他立刻撕掉颈托,一扔,开车就走了。

还有一个设置,看过全剧的人可能会注意到,王柏林在国内穿的是中式衣服,喝的是茶,到了国外,穿的是西装,喝的是酒。这个设计其实是为了表现王柏林为尽快融入西方社会,努力做出的改变。

都说看一个演员是否投入,就要看他对自己的角色付出了多少,其实不仅如此,还需要演员有生活阅历、想象力、创造力。

“行活儿”式的表演虽不会出错,但也没什么意思,演员还是要有自由的思想和灵魂。

哭戏

王柏林被遣返回国的戏是全剧的结尾,也是重中之重。我认为,之前拍摄的所有戏份,都是为这场戏做铺垫。

在飞机上拍摄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每一个演员都必须精力集中,争取一次通过;飞机上的空间也有限,不可能有太大的动作和过多的情节展开。

拍摄这场戏时,座位本来是安排好的,我设计让王柏林被两名警察押着坐在中间,飞机快落地的时候,我申请坐到舷窗边看一看。当我靠着舷窗向下看时,我眼里看到的是王柏林曾经奋斗过的北江,是他阔别已久的祖国。我想,王柏林此刻内心涌动的情绪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这些情绪里一定要包含忏悔。

忏悔的剧情在原剧本里是没有的,但对这个人物,我认为要给他一个忏悔的时间,要让观众明白,一个人做了错事,必须付出代价。与此同时,我也想为《猎狐》和王柏林画上一个句号。

由于没有台词,我选择了一种触动内心的忏悔方式—无声哭泣。不是默默流泪那么简单,也不是欧阳懿醉酒后的号啕大哭,而是泪水大颗大颗地涌出来。那一刻,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就是王柏林,一个潜逃已久的罪犯:这么多年,我在外东躲西藏,看上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实际上心里没有一天是踏实的;我害怕被抓,也渴望被抓,真正被抓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一切才尘埃落定。

刘新导演特别懂演员,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我很少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哭泣,因为这么演对演员的消耗很大,但是这么演又很过瘾。因为**程度、情感浓度都很到位,我的泪水自然而然地喷涌而出,一直流淌进脖子里,完全不受控,完全是痛哭流涕。

眼神戏

另外,我在飞机上与王鸥的对视,在原剧本中也是没有的,也是我的“临时起意”。拍摄之前,我跟王鸥商量,应该让王柏林对吴稼琪有个交代,这个交代就是用眼神表达歉意。王鸥和我合作了很多部戏,她一下就领悟了我的意思。

于是大家看到,那场戏里,我们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对话,只有眼神的交流:王柏林先是回头看了一眼吴稼琪,随后红了眼眶,吴稼琪感受到了王柏林的眼神,对视中,她也红了眼眶。

剧集播出后,这场哭戏上了热搜。其实身处角色当中,我们的这些反应都是自然流露的。

飞机上拍摄的最后一场戏,是王柏林走下舷梯,在这里,我和王凯扮演的夏远也临时设计了一些小细节。下飞机之前,王柏林歪了一下身体,因为他终于要踏上祖国的土地了,此时他的身心都是松懈的。

我对王凯说:“我有点看不清前边了。”

王凯回答我:“没关系,有我们呢。”

拍完这一切,我觉得这个戏成了,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涌上心头。

一夜白头

剧中,王柏林的形象还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就是在他被抓、得知女儿失踪后,急得一夜白头。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设计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其实“一夜白头”这种事是真实存在的。中医里说,一个人压力过大,肾水熬干,就会导致一夜白头。

可以看出,王柏林这个人也是有两面的。

对生意伙伴和股民来说,王柏林不择手段,谋财害命,从未在乎过别人的生死,是个十足的坏人;在家人面前,他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尤其在面对女儿时,王柏林极力扮演着一个合格的父亲,把女儿捧在手心里,满足她的一切要求。

为了讨女儿欢心,王柏林不惜用金钱收买人心,恳求女儿的同学和父母来参加生日会;最终认罪伏法,也是听从了妻子劝解—他不希望妻子和女儿像他一样,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一辈子躲躲藏藏,无法生活在阳光下。

也因此,很多人同情王柏林,觉得他坏事做尽,对待妻女却满是耐心和爱意,对他怎么也恨不起来,还说“三观跟着五官跑”。

我觉得,同情他大可不必,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得到法律制裁,不是有句话叫“天涯海角,虽远必诛”吗?我想,观众也不是因为我长得好看而同情王柏林,而是在他身上找到了一个共情点,即他对家庭的重视。

王柏林也是人,他会彷徨,会做噩梦,会酗酒,会无助—那么强悍的一个男人,日进斗金,资产雄厚,他的软肋就是家庭。

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真实,才会善恶并存,才会在邪恶中带有一丝丝的人性。

有人说,做演员就是好,可以感受别人的人生。其实于我而言,短短几个月的拍摄时间,来不及让我完全感受另一个人的人生。

我自认是演完一部戏会立刻抽离角色、立刻放下的人。我会让自己尽快忘掉演过的那些人,把他们从我的生命里赶走;如果你问我,当时你演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我还是能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想,可能是这些角色都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吧,就像电脑里被清理过的文件一样,某一天想用了,触发一个程序,还是能把他们找回来。

什么爱恨情仇,什么生离死别,那些角色经历过的极致情绪,我以为我自己都扫出去了,可其实,他们始终在某个角落里安静地等着我。

《生活家》之白友新

渣男不渣,男人很难

我经常在想,我白友新,何德何能,能遇到你程帆扬。

遇到你之前,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爱过一个女人。

就算你把天捅个窟窿,我也在底下把你托着!

《生活家》是一部都市女性成长剧,以刘敏涛、文淇饰演的一对破产母女的故事展开。“硬核妈妈”邱晓霞、被精神“富养”长大的邱冬娜、永远理智冷静的女强人程帆扬,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网友感慨,此次刘奕君老师总算扮演了一个爱家好男人,他与刘心悠的“双刘”CP 让网友对“中年偶像”充满期待。其实,白友新等一众男性角色都是为了衬托剧中几位女性的坚韧、智慧和果敢,刘奕君喜欢这个全新的身份。

有网友调侃:当《外科风云》的扬帆遇到《生活家》的帆扬,他只能缴械投降了。

有人说白友新很渣,是个渣男,前妻生病去世后,他一直隐瞒着二人已经离婚的事实,让程帆扬背负着“第三者”的身份;他不想伤儿子的心,顾及儿子的感受,却忽略了程帆扬的感受,对方甚至为他打掉了一个孩子;他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认为夫妻应该同进退,可他口中的“同进退”则是用另一半的不断忍让、牺牲换来的。

可我认为, 白友新并不渣, 因为从他身上, 我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年男人的缩影:一些自私,一些无奈,一些左右为难。

他背负着家庭,背负着责任,他想要事业,也想要爱情。你说他不专一吗?不是。你说他不深情吗?也不是。不论是对前妻,还是对帆扬,白友新都用情至深,错就错在他瞻前顾后,思虑太多。

生而为人,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容易的,如果我的演绎能够引发观众的一点点思考,那就够了。

白友新在天台下向帆扬告白的那段戏,据说打动了很多人。

拍这段戏时,我用了三种方式,想尽办法挽回和程帆扬即将逝去的爱情。那时的白友新,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知道帆扬为自己和这个重组的家庭承担了太多,也许是借着酒劲儿,他才敢说出那番话,但都是发自真心;他甚至不介意帆扬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他愿意为了这个女人和她的孩子,担负起早该担负的责任。他知道,帆扬渴求的,不过是一个不论她高兴还是难堪,总能毫无保留地爱她的那个人,而白友新,就是这个人。

于是,白友新亲手撕碎了自己的那份离婚协议书,挥洒纸片的一刻,他告诉她:“我在家里等你。我撕了这个玩意儿,我不认!”

对一个男人来说,事业固然重要,但家庭同样重要;一个有家庭,有妻子和孩子的男人,才拥有丰富的人生,他才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这是我对戏里的自己说的,也是对生活中的自己说的。

此前,在拍完剧版《致青春》和《卧底归来》之后,本以为以后可以多拍点儿职场戏了,没想到很快就被拉回了“坏人堆儿”。所以我真的感谢《生活家》赋予我这个白友新,戏份虽不多,却有机会让我塑造一个全新的丈夫形象。

在B 站,网友“心疼”我,通过剪辑和卡点配乐,给我安排了各种CP,当然里面确实有我曾经扮演过的角色,也有一些是网友们想象的。我和周冬雨、宋轶、陈瑶、谭松韵、马思纯、佟丽娅,包括刘心悠、刘敏涛都被组过CP,还有人建议我演个中国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我真的特别感谢大家的善意,感谢大家对我的感情戏还有这么多期待。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对安迪说的话。

希望我塑造过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带给你们美好的体验。

《扫黑风暴》之何勇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这个系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敢说吗?包括你,何勇,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我的心里始终坚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好多事情的真相,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查清的。

《扫黑风暴》集结了孙红雷、张艺兴、刘奕君、吴越、王志飞、江疏影等中青年演员,根据中共中央政法委筛选的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中江省绿藤市扫黑除恶的故事。其中刘奕君饰演的专案组组长何勇,其正邪难判的表现,更是引发了观众对他身份的种种猜测。当然,网友们还是希望刘奕君这一次能演一个妥妥的好人。

这是我与五百导演的首次合作。2020 到2021 年跨年的那天,我们还在长沙旁边的小镇里拍戏,当晚我还放了烟花,吃了火锅,但是没敢喝酒,怕喝红了脸没法接着拍。

我扮演的何勇,其身份是中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扫黑支队支队长、“九一五”专案组组长,一个便服多于警服的警察。

网友说:看这部剧,让我觉得“全员恶人”,这回你是好人吗?

网友能这么问,真的说明导演和编剧在讲故事方面是一流的,所以我也在表演上做了一些调整,就是不给观众一个特别清晰的指向性,故事讲到最后再揭秘。

这部剧的演员也非常棒,所有人都贡献了精湛的演技。这两年我跟不少年轻演员都合作过,这次合作的张艺兴就像他微博上写的那样,“努力努力再努力”,是一个很拼的演员。

关于这个设定,他还问过我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好,贴近当地的环境和人的生活习惯,说明他是用心思考过的。

孙红雷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耳鸣”也有人物的心理依据—我们这些中年演员,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和人生阅历,所以设定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有原因的,不会只用一次,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贯穿始终,作用到剧情和人物之中。

观众看一部剧时,总会对一个角色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话题很感兴趣。

这么说吧,在我童年、少年时期看过的影片里,是很容易分辨“好人”和“坏人”的;那时,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福尔摩斯,一个角色一出场,光看他的长相或是看他说话时的表情、走路时的姿势,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一个人的好或坏,全都写在脸上。何况放片尾的时候,字幕还会把好人、坏人分开排列。

好和坏,都是脸谱化、标签式的,好人永远高大全伟光正,坏人永远人人喊打。

人性是复杂的,影视业也一直在进步,现在剧本中刻画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经过编剧反复验证和深刻思索的。如果现在再问你,“好人”是什么样的,你还能立刻回答吗?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扫黑风暴》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黑恶势力、黑恶犯罪和在他们背后的保护伞。作为警察,何勇心中充满了正义感,他的好是有原则和底线的,不是盲目,也不是一味地付出。对待老百姓,对待身边同样为了正义和真理付出努力的好人,他是春风化雨般的温情和温柔;对待黑恶势力和黑恶犯罪,他决不姑息和手软。

从何勇身上,我学会了一件事:对待恶人,一定要比他们还狠,甚至比他们还恶。即有慈悲心的前提,你更要有一种霹雳手段。

警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非常不容易,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因为但凡你一动摇,但凡你一心软就容易出错。而且,对恶人的姑息,就是对好人的辜负。

除了警察,我们每一位普通人也要有是非观,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容易路见不平的人。

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父母当街打孩子,很多人围观,但没有人敢上前制止。孩子很小,被父母打得很惨,我实在看不过去,上前替孩子说话。

他父母跟我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愿意打就打,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说:“ 我看见了, 我就得管。孩子可以管教,但不能这么打,打坏了一点用没有,后悔的还是你。”

为人父母,不要还没问清原因,上来就一顿拳打脚踢,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做错了什么。要知道,很多“熊孩子”的养成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今天你打了他,明天他就有可能以同样暴力的手段去对待别人。

有时刷到一些社会新闻,看到视频里保姆打孩子、打老人,包括校园暴力,一群孩子殴打另一个孩子,心里真是腾起一团火,想冲进去教训那些作恶的人。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别人,也无法要求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心中的善良多一点。

还有,就是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为弱势群体发声,这不光是警察的责任,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责任。

我干刑警有二十多年了,什么事都见过。

你是之前就有这种症状,还是……今天才有。

你怎么知道我姓张?

知道坦白从宽下一句是什么吗?

小伙子你这记忆力惊人啊。

我会毫不犹豫地出警。

2022 年的开端,一部颠覆式的新类型电视剧《开端》,在国内掀起了“时间循环”的大浪潮。在校大学生李诗情像往常一样坐上45 路公交车,却意外陷入一场公交爆炸案的循环,并意外将一名游戏架构师肖鹤云拉入其中。为了自救和救人,两人打破隔阂并肩作战,努力阻止爆炸,寻

《开端》之张成

平凡见伟大

找案件真凶。刘奕君在剧中扮演行事干练、头脑清晰、有极强分析推理能力的市局刑侦支队副队长张成。在每一次循环中,都是由张警官负责这起案件,他的存在是男女主找寻真相的底气。当张警官说出那句“我会毫不犹豫地出警”,屏幕前众多观众齐齐破防。张警官那坚定的信念与身为人民警察的使命感,又使得无数的观众进入了刘奕君世界的循环之中。

当我接到《开端》角色邀约的时候,我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了下来。

我喜欢这种软科幻的题材,带有一定的想象力,不循规蹈矩,既是现实的一部分,又不完全属于现实,这种间离感让我着迷。在我看来,软科幻题材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力,逻辑要严丝合缝,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让观众迅速地相信你所讲述的故事和扮演的角色,这对演员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以后碰到类似这样的题材,我可能还会接。当然,这取决于剧本的质量。

不同角色的把握

在张成之前,我在《扫黑风暴》中也饰演了一个警察角色。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案件类型也不一样。《扫黑风暴》里何勇这个角色身上,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他所侦办的特殊案件和他带给人的一种亦正亦邪的压迫感。

《开端》这个故事里,张成处在一个突发的刑事案件当中,那么首先他需要很接地气,他穿的服装也是一件随意的polo 衫,没有过多的修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就是身旁的一个普通人,突然被卷进了这场案件中。但是他的角色身份是一个警察,在他和犯罪嫌疑人、群众之间一来二去的打交道中,他的职业性,他的专业性,他的职业敏感,一点一滴地显露在观众面前。

在《开端》这部剧里,赵今麦和白敬亭饰演的角色对这个案件是有认知的,他们是循环的,但是张成没有进入到循环里,所以他带着观众会有真实的反馈,观众在哪个地方特别想看什么,想知道什么,就是张成在面对这件事的过程,也因此,观众和张成之间会有非常强烈的共鸣。

其实在演相对极致角色和相对平凡角色的时候,难度上是有区分的。这个难度就在于每个角色都要通过细节来展现。《扫黑风暴》因为本身的情节张力和人物张力很大,所以我的情绪表达是相对明显的。那么张成呢,他罗列更多合理的细节,来让观众相信他讲述的故事。因为《开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虚拟的,观众刚开始是很难接受的,死了又活了,你开什么玩笑呢?

我们在看科幻片吗?如果角色再有一丝一毫的不真实,没有真正的非常努力的相信自己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的话,观众就更不会相信了。观众跳戏的话,整个故事就塌架了。但是如果你通过这种特别细腻的心理变化、动作细节,把角色在案情当中的纠结、猜测、判断等等这些都做足了,就能把观众一点点拽进来了。张成这样的角色,需要在平凡当中见到他的不一样,这个是更难的。

角色独特的光彩

张成是平凡中的英雄,他的身份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点。在我眼里,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在尽职尽责地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只不过从事的职业不同而已,只要你认真、尽心尽力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你也是一个英雄。我不希望我的人物变成一个为了一个伟大目标而概念化的英雄,而是一个不脱离生活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坚守、执着,在平凡之中彰显出伟大。

张成牺牲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说“如果能重来,老张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出警”,很多评论都是求老张复活的,作为张成的扮演者,看到这样的反馈,我特别开心,这是观众对我所扮演角色的认可,也是对我们这个戏的认可。我的微博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假如还有一次机会,张成还是会冲上去;其次就是说,假如还有这样好的剧本,我还会给大家带来一个新角色。

外在环境的影响

《开端》是2021 年夏天在厦门拍摄的,这时候的厦门非常热,夸张点说,热的时候,桥面可以摊鸡蛋。

有人问我这么高的温度有没有影响到拍摄。其实天气热天气冷,对我们拍戏是没有影响的,每个剧组都有自己的进度安排,每天的进度都是必须完成的,一些皮肉之苦只能是自己去克服,这对演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除非你那天生病了,根本站不起来,这是没办法克服的。只要是能开机,只要下了通告,只要是可以拍,我们都会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完成拍摄。

《张卫国的夏天》之林宏年

越过山丘,没有岁月可回头

我往下一看,底下全是笑脸,迎着你,像向日葵一样的;等你落到底下,你再往上一瞅,全是背影,遮天蔽日了。

《张卫国的夏天》是一部聚焦中年危机的都市情感剧,在现实主义题材中不失幽默与温情。刘奕君和黄磊,作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长和学弟,刚好在这部剧中,也饰演了一对师兄弟,林宏年和张卫国。

少年时期的林宏年,因为一个“撤凳子”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张卫国和他的命运,往后的日子里,林宏年一直在寻找“赎罪”的机会,寻找离别多年的“家”,寻找迷失、迷茫的自我。

2021 年拍完《开端》之后,整个夏天,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张卫国的夏天》这个剧组度过的。和黄磊、海清、梅婷合作,就像是和老朋友聚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每个人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演起戏来特别过瘾。

在我看来,《张卫国的夏天》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正剧,或者可以称为结构型轻喜剧。剧情走向和人物设定都源于各位主创人员对生活的理解,没有刻意的插科打诨和“抖包袱”,展现的都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每个人物都有着浓烈的情感,也许你会笑着看完,但是看完后,摸摸眼角,又是湿润的。

中年男子图鉴

我所饰演的林宏年,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非常真实且世俗的一面。

决定接演一个角色时,我会从头到尾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像“过电影”般“过”一遍,人物小传里没写出来的,要加上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合理想象。

林宏年本身是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后来去戏班子学唱戏,在那里认识了张卫国。这样一个孩子,自幼便没有父母可依靠,没有享受过家庭温暖,他的内心一定是孤独、敏感的,平时不敢惹事,做什么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一旦遇到事情,第一个反应就是躲,就是逃避。

都说成长环境造就一个人的性格,林宏年也希望自己能像张卫国那样,站在舞台中心的位置唱武生,但他不敢表达,不敢争取,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偷偷撤掉了凳子,导致张卫国腰部受伤,从此告别舞台。林宏年隐瞒了这件事,不辞而别,南下至南京,经过一路打拼,娶了当地人做老婆,进了当地的电视台工作。

人到中年,失去工作,失去家庭,如果是你会作何感想,做何决定?林宏年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他宁愿信命,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剧中有一段情节,林宏年当初不辞而别,不仅断送了师弟的前程,也让自己的内心惴惴不安,从不敢和义父、师弟联系。

然而时过境迁,他为了扭转自己不顺的局面,还是选择北上找义父赎罪,也就是张卫国的父亲,但事与愿违。头还没来得及磕,老爷子便过世了,林宏年哭得比张卫国还凶,以至于张卫国抱着骨灰坛问林宏年:“到底你是亲生的,还是我是亲生的?”

作为林宏年,我的内心戏是这样的:义父去世固然难过,但更让林宏年难过的,是他没能如愿;心愿一旦无法达成,不顺的日子依旧无法结束,所以他哭得比谁都凶,他哭的是倒霉的自己,是悲惨的命运,是心愿未遂的不甘。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他自我、自私、功利,第一反应都是自己会怎样,做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都在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你觉得他真实吗?非常真实,他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也许就是你身边的人,甚至是你自己。

然而联想到林宏年的身世和经历,你就觉得这一切设定都是合情合理的。他和我演过的张万霖不一样,张万霖是叱咤上海滩的“三大亨”之一,杀伐果决,毫不留情,他手段狠辣,脾气暴躁,所有的“恶”都是直给出来的;他和“谢玉”也不一样,谢玉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却会在背地里搞事,手段狠辣,他轻轻一句“这个人,不能留”,得罪他的人很快就会被处理掉。

而林宏年和他们都不同,他的心里总是想方设法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如果别人跟他说有一件事特别好,他会眼前一亮,然后刻意掩饰,表现得不在意,无所谓,其实内心早就翻江倒海了,会一直惦记这件事。

他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今天得来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一手一脚拼搏出来的,所以他总是在“想得到”和“怕失去”之间挣扎、煎熬。

这就是一个中年失意男人的真实写照。他虽然自私,但他也是可爱的,更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很真实。如果想清楚这一点,就会把林宏年这个小人物的思想、行为、第一念头贯穿在每一场戏当中,这个人物就会有特色,不会跑偏。

中年爱情的模样

剧中,海清饰演我的妻子顾佳怡,我们还有一个女儿,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南京这座城市拥有房子,拥有事业,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的;时光流逝,林宏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羽翼渐丰,他从50 分蜕变成80 分,而顾佳怡却在岁月消磨中变得琐碎起来,停滞不前,逐渐从80 分落到50 分。这种变化在林宏年心里有了落差。

剧中,他说的一番话也许是压抑在内心许久的心结:对林宏年来说,南京终究不是他的家,他终究是个“外来者”,表面上再光鲜,内里却破败不堪。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面对妻子的指责和不理解,孩子的冷嘲热讽,林宏年心灰意冷,败下阵来。

略过年轻时卿卿我我的甜蜜时光,一上来就闹离婚,这不仅是我和海清饰演的中年夫妻面临的危机,更是许多中年夫妻正在遭遇的现实。

在我看来,中年人的爱情是收敛的,是有分寸和距离感的,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不是没有过,只是被淡忘了,逐渐变成了柴米油盐;他们不是不会表达爱,只是不再像青春年少时那样热烈,何况生活的一地鸡毛遮蔽了他们的双眼,身上的责任重重地压在他们肩上,他们已无暇顾及所谓的爱情。

喜剧的内核

提起《张卫国的夏天》,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

二者不仅名字相像,刻画出的小人物内心,以及主人公与别人、与自己的和解也同样令人动容。

剧中有这样一个前后呼应的情节设计,是黄磊在拍摄之前想到的,跟我们一说,大家都觉得妙极了。

林宏年在十多岁时因“撤凳子”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他隐瞒了事实不辞而别,多年之后,他回到北京,曾经的真相无意中被揭开,师兄弟彻底决裂了。

林宏年回到南京,失去一切的他放低姿态,在电视台里打杂;此时身在北京的张卫国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开了一家面馆。

林宏年再度北上寻找张卫国,特意来面馆为当年的错误道歉。正逢打烊,张卫国一边抹桌子,一边听着林宏年的解释,让他走开。

突然,张卫国问林宏年:“吃饭了吗?”

林宏年一愣,回答:“没有。”

张卫国说:“我给你下碗面吃吧。”

不一会儿,面上来了,林宏年赶紧站起来拌菜码,正要坐下时,张卫国突然将凳子一撤,林宏年摔了个“屁墩儿”。林宏年惊得一愣,张卫国伸出手欲拉起林宏年,林宏年握住张卫国的手,顺势起来的一瞬,林宏年紧紧地抱住张卫国,终于道出迟到多年的歉疚与悔恨。

就是这前后两次“撤凳子”,师兄弟二人就此一笑泯恩仇;对别人释放善意,也是在纾解自己的痛苦。

在剧组,我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拍的是喜剧吗?

其实,这就是喜剧的内核。有人说,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在我看来,所谓“悲”的底色都源于生活,源于小人物的真情实感。

吃苦要趁早

我从没细想过自己遭遇过什么失意的时刻,但是年过五旬,一路走来,多多少少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之所以还能够乐观地生活,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化解掉了。有的是扔了,有的是完全不在意了,有的是被自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这不是我的超能力,而是活到这把年纪,自然就会具备的能力。

我总是说,吃苦要趁早,不如意也要趁早,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怕苦怕累怕不顺利;如果一个人年轻时一帆风顺,到了中年才开始“走背字”,这时遭受的打击可不是自己能轻易承受的,体力不行,精力不行,很容易一蹶不振。

年轻时吃再大的苦都不要怕,前半生努力过、拼搏过的人,到了人生后半段一定会得到福报,也会懂得珍惜;年轻时若“运气太好”,不知道“惜福”,好运早早就被自己挥霍掉了,人也会变得麻木,做什么都激不起兴趣,甚至会做一些错事,无法回头。吃过苦的人都知道“居安思危”这四个字的意义。所有你现在拥有的东西,都是你在过去默默积累起来的,你的努力,你的付出,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人生,那么生活也会一点点回馈给你,也会一点点让你体会到—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