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谈 十四董竹君

温暖如水,明媚如花

她,是中国的“娜拉”,中国的“信子”。

她的一生,可谓坎坷,亦可谓华美。

她用一个世纪的风雨华美,

编织了一个青楼女子蝶变成实业家的传奇,为那时上海滩增添了一道永恒又绚丽的风景。

她的传奇,于世人——

温暖如水,明媚如花。

导 语

出生在

20世纪老上海洋泾浜贫民窟的她,为生活所迫,不幸沦落为卖唱女。然,上海这一方水土,却练就了她铮铮的傲骨。

虽深陷卑贱之地,却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怀拥着一份高洁的性情,不苟且、不退缩,不屈服地追求新生活。终遇革命志士夏之时,使自己获得了“凤凰涅槃”似的重生。

不过,世事终难料。

转瞬间,那个志向高昂的革命者便沉溺到封建世俗里去。于是,她决绝地摆脱男权色彩浓厚的家庭,来到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成了轰动一时的中国的“娜拉”。

于是,属于她的华美人生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演。

自古巾帼都不让须眉,一身傲骨的她,在风雨如磐的上海滩赤手空拳地开辟了一份自己的事业。以中国“信子”的名义,创造了一个白手起家的神话。到如今,由她一手创建的“锦江饭店”

还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她,亦是一个让人景仰的女子。

她自强、自尊,面对迂腐的丈夫,她毅然放弃荣华富贵,带着四个年幼的女儿,坚韧地走着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不仅把四个女儿都送往美国留学,还创造了一个传奇的“锦江饭店”。

她知性、通达,面对情人知己陈清泉的妻子时,她决绝放弃这份“得不到的爱”,苦痛着自己,却也不愿让别人受到伤害。

她洞悉世事,练达人情,却又不失赤子之心,为了革命信仰,她曾冒死秘密救助了不少革命同志。

新中国成立之时,她亦捐出大笔财产给国家。

这个从青楼走出来的女子,用她特殊的女性魅力,留给历史一个华丽的转身,成就了上海又一个传奇。

1935年

3月,位于华格臬路的“上海锦江川菜馆”正式开张。

一时间,华格臬路上,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小小的两层楼的锦江菜馆里,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据说,当时上海滩上的头面人物杨虎和杜月笙也前来棒场,其轰动可见非同一般。

是怎样的一家饭店,足以让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黑白两道人物都齐聚一堂呢?

缘由无他,只因这间饭店的掌柜是轰动一时出走的“娜拉”董竹君。

这位曾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头牌艺伎,充满传奇的经历使她成为上海滩极具风云的人物,加上她又颇具才华,善于交际,很快就成为新闻界捕捉追逐的采访对象。所以,在“锦江川菜馆”

未开张之前,她的故事及她的“锦江”就被宣传到上海的边边角角了。

被老上海们爱昵地称作“十八层楼,十三层楼”的“锦江”,在以后的岁月里陪伴着董竹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这里曾经接待过

134个国家

500多位首脑人物,这些人每个都是一部传奇,而“锦江饭店”则成了他们人生传奇的一个交汇点。

如今,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幢十几层的建筑风姿依旧。

透过时光的荒野与那历史的洪流,那个自强自立的“红尘奇葩”渐行渐近,依稀仿佛间我们可见一个“不是和羹劳素手,哪知香国有奇才”的婉转娥眉女子,带着那一丝朦胧冷艳的唯美如流星划过夜空般飘然而去,让人目眩神往。

旧时上海滩上最高级的妓院被叫作“长三堂子”,也被称作“书寓”。

这种妓院装修豪华精致,这里面的妓女个个技艺精湛,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亦被叫作艺伎。在这样高等的妓院里有这样一个规矩:姑娘未成年不接客,目的是妓院老板要等卖唱的姑娘红了,接客时能开出更高的价钱。

正是这样的规矩,董竹君才侥幸逃过了接客的悲惨命运。

1900年,董竹君诞生在上海洋泾浜的一个贫民窟里,父亲是拉黄包车的人力车夫,母亲是给人家做粗活的娘姨,虽然夫妇二人拼命地干活,但仍然得不到温饱,一家人过着艰辛的日子。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注定了她命运的坎坷。从小就长得清丽出尘的她被人们称为“小西施”,虽然很懂事地帮父母分担着一些家务,但是,悲剧的命运还是降临到她的头上。

十三岁那年,拉黄包车的父亲突然病倒,这一病再没能好,拉黄包车的活自是不能再做了。他们家顿时陷入更大的困境,别说温饱问题,就是房租都不能解决。于是,万般无奈下,父亲只好把尚还年幼的董竹君抵押在高级的妓院里,从而换来得以维生的三百元钱,期限是两年,只卖唱不卖身。当时,上海称为“小先生”或“清倌人”。从此,董竹君顶着“杨兰春”的艺名沦落到风尘。

初入青楼的董竹君心情是极其抑郁的,每日只沉浸在学习技艺之中,脸上终日是愁云惨雾。然而,她与生俱来的美貌和好嗓子,使得她很快成为堂子里的头牌艺伎,每日里都有数不清的客人来捧场。由于她从来都不苟言笑,只冷冷地坐在一隅歌唱抑或者弹奏,于是,大家都称她为“冷西施”。

那时,堂子里的红艺伎身边都会配备一个专门伺候的用人。

作为当时上海滩有名的头牌艺伎,董竹君的身边也有这样的用人。就是这个孟姓的用人,使深陷风尘的董竹君有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这位被董竹君称为“孟阿姨”的中年女子,是一位知书达理、颇有见识的人。她态度温和,总是笑眯眯地打理着董竹君的生活起居。眼见董竹君就要步入接客的年纪,她甚是焦急。她对董竹君说,妓院不会放掉她这样的头牌艺伎,即使抵押到期,老板也不会轻易放手,他们会利用黑社会的势力,让你回不了家。有许多好姑娘都没能逃脱这悲惨命运。

就是在孟阿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董竹君的心底存下了一份心思,就是在接客以前嫁出去。于是,她开始在客人里挑选能够托付终身的对象。

借此缘由,才有了她和革命党人夏之时续写的那段乱世情缘。

由此,她的人生有了一个华美的舞台。依稀,我们可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看到一袭旗袍的她摇曳在她的舞台上,华丽旋转,迷离惊动。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是不幸被帝王梦冲昏头脑的袁世凯窃取了大权。为了称帝,他不仅秘密杀害了新党领袖宋教仁,还大肆残害大批革命党人。为了继续筹划讨袁的二次革命,大批的革命党被迫转入地下。上海红灯区四马路,就是当时革命党人经常出没的地点之一,他们常在那里举行秘密活动。

当时的四川省副都督、革命军总指挥夏之时是这里的常客。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以新军军官身份领兵起义,为实现中国内地的政治变革立下了显赫战功。

于是,英俊豪放的革命战士夏之时遇上了情窦初开的头牌艺伎董竹君,一段才子佳人的情缘就这样在迷离嘈杂的烟花柳巷上演。

面对浑身都散发着迷人男子气概的夏之时,董竹君的心里犹如乱撞的小鹿四处奔腾,心底溢满的全都是爱的幻想。那时的她,亦出落得俏丽动人,沉鱼落雁的美貌更是惹得人高马大的夏之时怦然心动。就这样,两个互生情愫的年轻男女的恋情在彼此的心间绵远蔓延开来,犹如盛开着的莲花香飘于那个烟花之地。

爱到情浓之时,夏之时欲将她赎出这个是非之地。然而,生性刚烈的她却说不能用他的钱来赎,因为那样会轻了自己。接受过新式思潮的夏之时明白了她的心思后,在佩服之余,亦尊重她的抉择。

不久,袁世凯以三万大洋悬赏夏之时的人头,他只能藏身于日本租界的旅馆。于是,这个为爱而不顾一切的女子,在1914

年春末的一个深夜,丢弃所有的珠宝首饰,设计从堂子里逃了出来,投入被通缉的夏之时的怀抱。

由于董竹君出身青楼,他们的结合曾遭到许多革命党人的反对,然而,这对于共过患难又彼此深爱的两个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阻碍。两周后,穿着一身白纱裙的董竹君和穿着笔挺西装的夏之时,在松田洋行里举行了仪式简单的婚礼。那年,夏之时二十七岁,董竹君十五岁。

几天后,他们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游轮。

在异国他乡,以自由之身诗意地呼吸着樱花香气的董竹君,以凤凰涅槃的姿态获得了她真正的重生。

他们一起在日本生活了六年。

六年里,她收获了一个爱情结晶,同时也收获了六年的文化知识。有人说,她真正的文化,及后来的很多开明思想均源自这六年。

诚然如此。

只是,生活中始终暗礁无数,一不小心就会触及。即使在爱里,也会掀起暗涌无数。回国后的董竹君就不幸触及这样的暗礁,那个给了她重生的男子,亦给了她无数的伤害。

那年,她跟随着他回到国内,成了显赫一时的四川省都督夫人。然而,此时的国内,到处是军阀火并的混乱局面。不久,夏之时突然被解除军权,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渐由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他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

董竹君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张罗着家里的方方面面,并容忍了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够找回当年那种革命青年的朝气;另一方面她也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毕竟是夏之时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给了她重生的机会。然而,她的隐忍却助长了他的无理和暴虐。

他不仅对董竹君连生四个女儿非常生气,还对董竹君热心社会事业深感不满。那时的董竹君已显现出很强的社交能力来,并因此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大男子主义的他,断是看不得妻子比自己有威望和优秀。于是,他常常无端地折磨董竹君。

一次为了一点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枪威胁董竹君,甚至连她的父母也遭到无端的侮辱,这让董竹君伤心绝望至极。

她终于为夏之时生下一个男孩,重男轻女的夏之时竟不允许四个女儿读书。这一次,董竹君真的失望了。她终认识到:过多的自我牺牲让婚姻陷入两难,若非自己长期陷于痛苦,就是让另一半不胜其扰。

于是,细思量之后,她决定离开夏,离开这个让她窒息的封建大家庭。

1929年,她带着四个女儿(因当时儿子大明儿太小,无奈留在了老家)抛弃荣华富贵来到了曾经养育过她的故乡上海,成了出走的“中国娜拉”。这一壮举瞬时间震惊了成都,成为当时各家报纸纷纷大炒的热门新闻。

不久,她和随之而来的夏之时有了一次详谈。在这次详谈当中他们签订了一份最后的协议,即暂时分居五年。她想,假如五年之后双方谁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那么就离婚。

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中,夏说了那句伤透她心的话:“你董竹君要是能在上海滩站住脚,我夏之时就用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想那时,董竹君在听到这番让人心凉如冰的话时,是怎样心如死灰,那残存心底的一点爱意和敬意便也化为了那烟尘和齑粉。

五年后,这段让人神伤的婚姻终黯然落幕。

离婚后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孩子在上海苦度岁月,生活的艰辛有时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为了生计,她整天出入于当铺。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把坚强的董竹君打倒。她的苦难是因为离开夏之时,她的辉煌却也因着这苦难得以耀眼上海滩。

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为了给双亲筹钱治病,亦为了能帮助她一直认定的先进组织共产党,她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商。多方筹集资金后,1930年春,她创办的群益纱管厂正式开始营业。

眼看事业慢慢红火起来,不料淞沪战役爆发,厂房被突如其来的这场炮火烧成了灰烬。而这时,夏之时更是火上浇油,不断写信劝说董竹君回来,甚至想出一些荒唐的谋害计划。

然而,这些困难和阻碍都难不倒不屈不挠的董竹君。为了办厂,董竹君让孩子们去上寄宿学校,自己则没日没夜地苦干。但产品销路并不好,厂子只能勉强维持。正在这时,房东带着一批华侨前来参观,准备投资入股。一位叫陈清泉的菲律宾华侨见了董竹君,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钦佩董竹君的人格魅力,决定帮助她,且欲带她去厦门老家筹资。

却没想到,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不幸的事情:先是因她就淞沪战役发表过抗日的言论,差一点被抓;后是有一进步学生手持一包宣传材料来到她家,不巧却被租界探子跟踪。探子本来是想敲诈一笔钱就算了,却想不到这位女子死都不肯给钱。在敲诈不成的情况下,恼羞成怒的探子将董竹君投入监狱。后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终于得以解脱。在那一年里,她的母亲去世,父亲病倒。这接踵而至的灾难让这个弱小的女子几乎不能够喘息。

然而,否极泰来,四川人李嵩高送来的两千元钱让她重整旗鼓,不顾多人反对,于

1935年创办了当时在上海滩毫无市场的四川菜饭馆——锦江菜馆。一切都有了转机,董竹君从此开始了她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业。

饭馆出人意料的红火,每日里顾客络绎不绝。据说,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以及当时南京政府要人和上海军政界人物来吃饭都要等上很久,红火程度由此可见。

然而,在旧时上海滩上欲办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她还是一个女流之辈。那时,各方的势力遍布在上海滩的各个角落,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每天,董竹君除了要应付饭店里的各种事务,还必须面对当时上海滩的各种势力。

她深深知道“以德服人”的道理,所以,为了整顿店务她曾亲自下厨三天三夜。此外,她又从四川老家请来和尚师傅掌勺,使“锦江”的面貌为之一新。后来,因发展需要,锦江菜馆曾多次扩建,同时又投资分设了锦江茶室。两店在董竹君的经营下逐步中外闻名,甚至卓别林、美国大使等人都成了饭店的座上客。

据说,当时上海滩的很多头面人物都对她倾慕有加,希望可以将她纳入自己帐下或者家中,她始终不为所动,而是巧妙地周旋于他们中间。

她这个孤身一人独闯上海滩的奇女子,更以自己或刚或柔的非凡气质,赢得了黑白两道人的尊敬和捧场。这不得不让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人汗颜,且在汗颜之余感叹:原来“巾帼从来都不让须眉”。

“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残暴的日本人更是把上海滩轰炸得一片狼藉。这个昔日繁华的城市在沦陷后,显得萧条凄荒,人们每日都活在惶恐之中,真真的是水深火热。

她的“锦江”由于声名在外,便也不幸被汉奸利用。一天,一个汉奸为了讨好日军,便带着两名日本特务来“锦江”吃饭。

特务吃过后,对“锦江”的菜肴赞不绝口。

祸事由此发生。

他们邀请董竹君到日本军部的虹口旅馆开个“锦江”分店,这让董竹君非常犯难。答应吧,自己马上就会背上汉奸的罪名;不答应吧,日本人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乎,上海成了董竹君手里的烫手山芋。舍不得,亦拿不得。

不过,最后她还是毅然放弃上海的“锦江”,决定在菲律宾开个“锦江”分店。于是,她把上海的“锦江”托付给经理张进之后,便登上了前往菲律宾的海轮。

这次菲律宾之行,促成了她和陈清泉的相遇。

那日,之前到那里的两个孩子国琼、国秀的音乐演出获得成功,陪同在侧的董竹君十分高兴。陈清泉也来看望两个孩子,没想却见到了董竹君。久别重逢的两人深深沉浸在相逢的喜悦之中,心有千言万语便都化为脉脉含情的无语。

这之后,在异地的国度里,两个惺惺相惜的人,不经意间便让情愫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深陷在爱里的陈清泉更是不能自拔,他让好友桂华山劝妻子跟自己离婚,被桂华山所拒,不得已只好自己亲自去说。

陈清泉的妻子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捍卫自己神圣的婚姻,她徒步来到马尼拉,向董竹君摊牌,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董竹君在惊诧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她自责原本就不该来菲律宾,于是,她从爱的狂恋之中抽身而出,决定悄然退却。

就在这时,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被抓进了监狱。纵心中觉得对不起陈清泉的妻子,她还是在担忧之余,前往监狱去看望陈清泉,并且凭借当年在日本学到的日语,顺利地见到了被囚的陈清泉。

董竹君的到来,令陈清泉备感欣慰。他觉得来日无多,因此,再次大胆地向董竹君发起了爱的攻势。情缘不到头,寸心灰未休。

面对此情此景,董竹君泪如雨下。不过,她是聪明善良的女子,明白爱若建立在伤害的层面上,是不会有幸福可言的。所以,这一次,虽心痛亦被相思煎熬的她,毅然决绝地离开了这个本就不属于自己的男子。

至此,一段良缘在她明智的放弃下难以续写。

这个奇女子,在她的生命里一直不断地接受着命运的波折起伏,历经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苦,闯过无数无法逾越的难关。然而,她总能够华丽地转身,回头让世人看到的依旧是那个活得从容美丽的女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远征军入侵到菲律宾,董竹君和两个女儿不幸沦陷在这战火纷飞的国度里,而原来的一切打算都化为泡影,成了名副其实的难民。然而,坚韧、机智若她,在兵荒马乱之时,依然可做到男子才有的临危不乱的气势来。她关照和她一起的难民朋友要穿戴整洁,略施脂粉,因为当时的菲律宾的宪兵们很尊重富人和女士,打扮得漂亮些能博取同情,容易获得救助。

事实证明,她这是神机妙算,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他们果然多次得到意想不到的援手,从而死里逃生。

1945年年初,在菲律宾受困五年后,董竹君终于回到上海。

只是,此时沦陷区的上海早已面目全非,张进之因知其被困菲国,就不惜牺牲“锦江”的利益,和一些无恶不作之人狼狈为奸,为自己大肆敛财。“锦江”一时陷入困境。然而,她的人生字典里,从就没有“屈服”两字。虽临渊履冰,战战兢兢,但她终化险为夷挽回了“锦江饭店”。

然而,在上海解放之初,当上海市委希望她能将“锦江茶馆”

和“锦江饭店”合并归公时,她却无所顾忌地将价值十五万美元的“锦江”两店奉送给了党和国家。那种视金钱若浮云的豪情亦让人久久难忘。也就是在那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开宣判夏之时为“反革命分子”,这位民国元老被就地枪决。噩耗传来,董竹君却未置一词。

不过,她是重情重义之人,在她内心深处对夏之时一直怀有深深的感铭,要不然,她为何一直将那张结婚照安放在卧室的床头呢?也因此,在夏之时生前,她亦从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他的不好。

至此,她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交付给党和国家。

可是,她没能逃掉十年“文革”的厄运。家被抄了,人被关进牢狱,几经昏死的折磨落在已近古稀的她的身上,直到“文革”

结束。

晚年时,她再显“奇女子”本色,以惊人的毅力和记忆力完成了四十余万字的长篇自传《我的一个世纪》。用平和从容的笔调,使自己百年的沧桑岁月有了一个更华丽的转身。

1997年

12月,九十八岁的董竹君安然逝世。

在自传中,她曾如是写:“竹君无貌,无以得到众人的青睐;竹君无才,无以战胜各项困难;竹君不冷,无以抵御种种烦扰。”

得退让与宽容,从容自若地去面对生活。如是,才可成为一个幸福的女子,多一些理想,少一点幻想,偶尔失望但不绝望,即使伤心也不伤身,保持一颗乐观开朗的心态认真地生活。

就此,即可获得一个温暖如水、明媚若花的好人生。

就如,董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