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三年

公元前492年,孔子已经60岁了。他最初离开卫国时,本想直接到陈国的,可是经过匡城之围后,久未能如愿。这一次,他终于到了陈国。

自此以后三年,孔子一直往来于陈国、叶城、蔡国之间。

孔子到达陈国后,陈国的君主愍公对孔子非常礼遇,他也很虚心,经常向孔子求教。

有一次,愍公收到消息,说鲁都发生了火灾,且殃及宗庙。愍公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十分肯定地说:“不会殃及所有宗庙,一定是桓公、僖公的庙受到了影响。”

愍公心想,你又没有亲眼看见,怎敢如此肯定?他忍不住问道:“您怎么知道不会殃及宗庙呢?水火无情,难道它还会长眼睛不成?”这句话当然很不客气,也有些失了陈君的风度和礼仪。

孔子正色回答:“鲁国的先祖里面,有勋绩的尊之为祖,有德行的尊之为宗,然后立庙奉祀,以示不忘先祖的功业。桓公、僖公并没有什么勋德,他们的庙本就不该留下,只因国君不忍废弃,所以才保留至今。但是,人是拗不过天命的,我想它一定难逃天灾。您如果不相信,就等着瞧吧。”

过了几天,鲁国又有消息传来,果然不出孔子所料,焚毁的正是桓公、僖公的庙。从此,愍公对孔子更加敬服。

还有一次,一只隼掉落在愍公宫殿的后花园里。隼是一种比鹰略小的鸟类。它的身上插着一支箭,箭头由石头制成,箭杆长一尺八寸,是陈国从未见过的。愍公把这支箭拿去请教孔子。

孔子接过箭来,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只隼是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的,因为这种箭是肃慎国(古代国名,在今东北吉林省)所产。

“当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与四方不同民族交好,恢复往来,他们曾呈献各自的特产给周朝,以示朝贺尊崇之意。当时肃慎国呈献的就是这种箭。

“武王把肃慎国进贡的箭分赐给长女太姬,又把太姬许配给您的先祖虞胡公。武王当年把珍宝玉器赏赐给同姓诸侯,是要推广加深亲族的关系;将远方献纳的贡品分赐给异姓诸侯,是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所以肃慎国的箭分赐给了陈国。”

愍公随即命人清查府库,果然发现了当年武王所赐的石箭。从此之后,愍公对孔子的博学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