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三都,削三桓

孔子在外交上打了胜仗之后,转而在国内继续施展他的抱负。

当时周朝为了防范诸侯日后造反难以平定,曾立下一个规矩: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但此时三桓掌控鲁国大势,根本不理会这个规矩。

孔子想要削弱贵族的势力,建立中央集权,以免再出现昭公出奔的旧事。于是他联手鲁定公开始实行“隳三都”的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封地城墙多出18尺的部分。

当时季孙氏的城堡在费邑(今山东省临沂县西北),叔孙氏的城堡在邱邑(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孟孙氏的城堡在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孔子的这项主张,首先得到了季孙氏的响应。因为费邑的地方行政长官叫公山不狃,他曾与阳货交好,阳货兵败逃亡齐国之后,他借着费邑坚固的城墙和季桓子对抗。季桓子想趁此机会把公山不狃赶走。

孔子派子路去执行这个任务。公山不狃顽强抗命,后来被左右司马率兵击败,被迫逃亡。费邑的城墙得以顺利被拆除。

接着,叔孙氏主动将邱邑的城墙拆掉了。

最后轮到孟孙氏,却遭到了拒绝。他的理由是,成邑靠近齐国,假如没有坚固的城墙,根本无法自保。

孔子认为,保卫疆土是政府的责任,不需要各大夫自拥军队,自建城堡。孟孙氏坚决不受,孔子于是奏请定公派军队强制执行,但却屡攻不下,双方陷入僵持。

孔子觉得长此以往,实非国家之福,何况“隳三都”的计划已完成了三分之二,也就暂时搁置了孟孙氏城墙的问题。

“隳三都”的行动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桓的势力,同时也使孔子和三桓成了敌人。

孔子日后不得不中断仕途和救国理想,被迫与弟子们周游列国,与这件事情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