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统一大业

迈出了第一步

什列斯威格和荷尔斯坦的问题很复杂也很难解决,这两个地方位于德国北方,近接丹麦国境,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但是关于这两个地方的归属权和政治地位等问题,经过了几百年的纷争仍没有一个定案。该区的居民大多数是德国人,也有一些丹麦人,所以德国国内主张收回该区。俾斯麦知道,该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有面临波罗的海的基尔良港,如果能把该地的地峡开凿成运河,就能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

奥布斯坦公爵提出这两个地方的主权问题时,与丹麦发生了纠纷,俾斯麦看到有机可乘,就逐步展开了他的吞并计划,这是1863年年底的事。俾斯麦决心出兵占领这两个地方,这也是统一德国的第一步。

同时,俾斯麦也想趁机试试他反对议会强行扩充军队后的实力究竟如何,但该事涉及的外交问题很微妙,尽管小小的丹麦军力不值一提,但欧洲列强的态度会如何?这是个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对于普鲁士扩张势力的举动,法国会不会坐视不管?俄国可能会因为俾斯麦这些年来的亲俄政策而保持中立,但是英国估计不会袖手旁观,尤其是奥地利,很可能会从背后偷袭普鲁士。而其他德国各邦又会不会赞同此举呢?此时该是俾斯麦展现其非凡外交手腕的时候了。他就像变魔法一样,诱使奥地利与普鲁士联合,组成普、奥联军,进驻了什列斯威格及荷尔斯坦。

眼看着普、奥两国联合宣战,英、法、俄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如果要出面干涉,必会牵连到德国国内的内政问题,另外,在普奥联合的情况下纵使胜利了,什列斯威格与荷尔斯坦两地也不会被普鲁士独占。所以拿破仑三世决定采取观望态度,英国政府也决定保持中立。

在普鲁士国内,俾斯麦也面临着许多难题。首先是说服国王裁定该次战役,因为俾斯麦对议会说明吞并什列斯威格和荷尔斯坦两地的问题时,威廉一世曾反对他,说:“我对这两个地方没有任何权力!”

当时,俾斯麦坚决地回答:“陛下的祖先曾占领过西里西亚之地,当时他们对这些地方是否也有权力呢?依我看,普鲁士王家的君主全都是领土扩张者。”

听到如此莽撞的言辞后国王很震惊,无言以对。但王子竟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来表示赞成,其他的议员都一语不发地继续进行另一项议案,在他们眼里,俾斯麦所有的计划都是鲁莽而不实在的。

不过,俾斯麦已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强迫人民赞同这次征伐丹麦之举,后来在议会提及军费预算案时,遭到议员们的愤慨抨击。他们决定以多数票来否决该议案,于是俾斯麦立即解散议会,他已不再顾及全国国民的反对,坚持要完成该次并吞计划。俾斯麦凭借坚强的意志最终排除万难,使普王对丹麦宣战。普、奥联军势如破竹,不到3个月便完全占领了什列斯威格和荷尔斯坦。

但对如何处理两地使得两国意见相左,彼此关系恶化,几乎宣战。当时俾斯麦决定不惜一战也要吞并这两个地方,但是因为普王的犹豫不定使目的未能达成。后来在1864年8月24日,双方协议订定了和平条约,把荷尔斯坦与劳恩堡割让给奥地利,什列斯威格则并入普鲁士。

丹麦之战算是俾斯麦政策上的一大胜利,但却是英国的一大败举。当时英国曾数次游说他国干涉普、丹战事,都未成功,终使普、奥两国恣意**丹麦,基尔良港落入了普鲁士之手,这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是一种威胁。这是英国外交上的一大挫折,同时也更显示了俾斯麦的成就之伟大。俾斯麦在关系复杂、利害错综的欧洲本土上三次用兵,且未遭受任何国家的干预,这种出色的外交手腕,实在是无与伦比。

普鲁士国王封俾斯麦为伯爵以奖励他的功勋,俾斯麦对这个爵位也相当满意,他认为这为他的家族增添了无上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