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母亲

孟子从小没有父亲,家境清贫,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母亲的的教育对孟子日后的影响也很大。孟子对母亲也很孝顺,在他巡游列国时,为了便于侍奉,他一直与母亲在一起,以尽孝道。

孟子在齐国出仕为卿,收入还不错,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他希望年迈的老母能舒舒服服地颐养天年,但是事与愿违,公元前321年,即孟子出仕的第二年,他的母亲因年轻时生活困难,积劳成疾,现身体逐渐老迈,所以时常生病。孟子每天承欢膝下,不时买些补品给母亲进补,但孟子的孝心对老母衰弱的身体帮助不大。

孟子当时已是名满各国的大儒,桃李遍天下,齐君也对他极为礼遇,任他为三卿之一,他以仁义治天下的道理即将大行于世。母亲看到这些,内心很欣慰,但是究竟年事已高,卧倒在床后便一病不起。孟子请良医来为她诊治,但是体温始终未退,终日昏迷不醒。孟子日夜在病榻前照料,并到处访求名医,终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孟母还是撒手人寰了。

遭此打击,孟子悲恸欲绝,经同僚和弟子们竭力劝慰,才勉强抑制住哀伤的心情为母亲料理丧事。因为以后再没有机会孝养母亲,孟子把殡葬之事办得非常隆重,而且极为风光。孟子亲自把母亲的灵柩运回鲁国,与父亲合葬,然后再回齐国。

但如此一来,引来了一些非议。当孟子在鲁国料理完母亲丧事,在返回齐国途中,在齐国的驿站歇息时,他的弟子充虞就曾提起过这个问题。

充虞说:“前段时间太夫人病逝时,承蒙您看得起,命我去监督木匠制造棺木,因时间仓促,我没敢多问老师。现在事情办完了,我想私下问一下,那棺木似乎太考究了一点。”

孟子说:“上古时代,内棺外椁的厚度都没有规定尺寸。到了中古周公制礼时,规定了内棺七寸厚,外椁的厚度要与它相配,天子到平民都一样,这不是为了美观,这样做是为了满足人子报答父母的孝心。

“法制上如果不允许,那做子女的就不能称心、满足;财力上不允许的话,做子女的也不能称心、满足。如果合乎法规,财力足够,古时候的人都采用这种棺椁了,我为什么独独不能这样做呢?

“况且,把棺木做得厚一点,也能避免泥土太靠近死者肌肤,这不是能安慰人子的孝心嘛!我曾经听说君子无论如何不能在父母身上节省钱,最好花在父母在世时,死了以后再花,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补偿罢了!”

孟子对父母竭尽孝心,但是没有逾越礼制、法度,尽管有人对他非议,孟子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