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阵地

在他接手报纸那一天,普利策一大早就来到了属于他的《世界报》。他巡视了办公室和工厂,发现报馆里相当干净,几乎是带着死寂的味道。

约瑟夫找了几期以前的《世界报》,认真阅读了每个版面。他也看了当天准备复印的新闻稿,又看了几份纽约的其他报纸,边看边作笔记。这些事情做完后,他走出办公室,大声叫着总编的名字。

总编过来后,疑惑地看着他的新老板。普利策从桌上拿起了一封写好的信,交给他说:“今天晚上把这封信寄出。”

这位总编离开办公室后,看着普利策交给他的这封信,这封信是寄给圣路易斯的约翰·科克里尔的。

“请立刻前来纽约。”普利策的信上这么写。很明显的,这位总编必须另找工作了,因为科克里尔将取代他的位置。

普利策又发出命令:“通知每一位记者立刻来见我。”

记者一个接一个地走进约瑟夫办公室。

“你,”普利策指着当中一位说道,“你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记者吗?你看看你写的报道,你叙述的到底是什么?别的报纸上也登出了这条新闻,而且他们把时间、地点、事件、结果都描述得很清楚。你呢,你写有火警,哪里失火了呢,你跟目击者谈过话吗?”

“这不是件重要新闻,普利策先生。”满脸不高兴的记者有气无力地回答。

“不管是不是重要新闻,都应该把事实说清楚。你们要保证,你们所写的每一条新闻,都要好到可以登上头版。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们还是另谋高就吧。去采访的时候,要把被访问者的感觉表达出来,我要我们的读者能够体会出这种感觉。”

“普利策先生,读者从来没有接触过那种感性的报道。”编辑怯怯地说。

“如果我们的报纸只拥有这样的读者,那它迟早会关门的。”

1883年5月11日,新版的《世界报》印出来了。许多纽约的编辑在看到报纸的版面后,都摇了摇头。

“这种风格的报纸在纽约是行不通的,它肯定维持不了多久。”他们一致同意彼此的看法。

同一天,普利策在《世界报》上刊出了该报的宣言——

《世界报》的所有财产由本宣言的签署人承购,从今天起,本报将在不同的管理制度之下从事全面的改革——不同的人事、尺度、方针,不同的目的、政策、原则,不同的对象与口味,不同的同情与信念,不同的智慧与心智。

行动胜于诺言。大量的保证是廉价品,我不屑为之。在此,我把崭新的《世界报》呈献在大众面前了……

在这个日益壮大的大城市里,一份价廉、出色、宏大,乃至于真正民主的报纸,应该获得一席之地。本报将服务于普通民众,为新世界带来更多的新闻。我们将竭力揭发所有的诈欺与虚伪,打击所有的公害与流弊。本报将以最真挚的热忱为人民服务及奋战。

为了上述的理由与目的,新的《世界报》愿与社会上有志之士携手并进。

约瑟夫·普利策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约瑟夫刊登了许多精彩的报道与社论。其中一篇社论更是对纽约的富人显要发出了猛烈的抨击。约瑟夫写道:“有钱人以他们的服饰与地位而自觉高人一等,他们自认为是美国的统治阶级……事实上,美国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维持国家生产命脉的工人阶层。”

然后,约瑟夫道出了《世界报》在推动社会改革上应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奢侈品应该课以重税。

二、土地、马匹、钱财等遗产应课以重税。

三、巨额收入要缴税。

四、大型工业要缴税。

五、享有特权的商业集团要缴税。

六、进口货物要缴税。

七、政府各分支机构的服务态度应该改善。

八、惩治贪官污吏。

九、惩治贿选者。

十、惩治那些左右工人投票意愿的不法之徒。

这是普利策颁布的“十诫”,每一条都与民众息息相关。这些表明《世界报》是一份真正为老百姓说话的报纸,是民众的喉舌。普通民众看到了这一点,结果使《世界报》销量大增,甚至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盛况。

从来没有哪一份报纸能引起民众这么大的兴趣。普利策的秘诀很简单,民众渴望知道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以及正在发生的任何事,他们想知道所有的真相。他们需要一份接近他们的报纸,这份报纸必须是以他们的语言写成的,是站在他们的立场说话的,是为他们谋取利益的。

自1870年以来,约有500万以上的移民来到了美国。在最近10年中,纽约的人口差不多增加了50万。这些新移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读懂简单的文字。普利策的报纸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跟民众密切相关的问题。从《世界报》的行文风格上不难看出,普利策正是那种关怀穷人、嫉恶如仇、对社会改革无比热诚的人。

每天上午11点,普利策一定会同科克里尔及本地新闻编辑主任大卫·萨顿开会讨论社论方针。

普利策是个勤奋节俭的人,尤其在对待钱方面——但是他付给员工的薪水却很高——这一点从来没变过。他印刷的报纸用的是最廉价的白报纸、油墨,以及老旧的字体。有一阵子,报馆大楼洗手间的肥皂被取消了,甚至白开水中的冰块也不见了。后来因为普利策自己不喜欢喝开水,冰块才又开始供应。

现在,《世界报》已成功地站稳了第一步,普利策有时间来挑选一个优秀的总统了。他对纽约州州长格罗弗·克利夫兰有极好的印象,克利夫兰来自人民大众,没有贵族血统,并靠自己的努力以及刚强的个性取得了成功。在一篇社论里,普利策认为民主党应该找个像克利夫兰的人来当总统候选人,并呼吁民主党人团结起来。

当克利夫兰顺利地被提名后,《世界报》列举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

他是个老实人。

他是个老实人。

他是个老实人。

他是个老实人。

《世界报》成了拥护克利夫兰入主白宫的最主要的报纸。普利策在社论上大力呼吁,告诉选民克利夫兰是总统的最佳人选。克利夫兰当选后,《世界报》被公认为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政论性报纸。

《世界报》的销量与日俱增。普利策买下报纸三个月之内,每天的销量即由22761份跃升到39000份。到了年底,《世界报》的销量已经与纽约最大的几家报纸相当。到了第二年,《世界报》的销量就跃居纽约市第一了。这意味着那些几乎从来不看报的人也成了《世界报》的读者。普利策非常了解读者的兴趣和心理,因而他能够把《世界报》办成一份人人爱看的报纸。

《太阳报》的总编达纳当时64岁,是纽约编辑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位,他对普利策经营《世界报》的成功提出了他的看法:

“虽然这个城市的报纸并不特别重视普利策先生,但是我们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不愿替别人作免费的宣传是人的天性,但这并不阻碍我们来欣赏这样一个人……尤其他以前还当过《太阳报》的通讯记者,他当时的杰出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普利策先生天生反应灵敏、才华卓越,极富创造力。”

在短短的几年内,《世界报》已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传奇,这使得美国报业界不得不对普利策刮目相看。虽然很多资深的编辑并不喜欢普利策的报道风格,但是他们都无法否认,这种方式确实能抓住人们的心,让人们心甘情愿花钱来买一份这样的报纸。因此,纽约的很多编辑也开始抄袭《世界报》的写作风格。为了同《世界报》竞争,许多报纸也纷纷降低价格,但是这些对《世界报》未构成任何威胁。

这时候,普利策手下的工作人员才明白,他们的老板是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人物,虽然他脾气火暴,可是他超然的判断力,以及与生俱来对新闻的敏锐性,都表明他天生就是干这行的。虽然普利策已经不再亲自写新闻稿了,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他还是愿意帮助他们。

普利策已经是新闻行业中的佼佼者,他认为《世界报》的销量跟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心血成正比。

的确是这样的。虽然现在不用普利策亲自写稿了,可是他每天仍拼命工作着。此时,普利策已经拥有三家报纸——《世界报》《世界晚报》《世界星期报》。三份报纸巨大的工作量透支了他的体力和健康,也损害了他的神经,他的头痛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他觉得连走路都有些吃力,可是他从不肯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