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

9月间,歌剧《魔笛》(K.620)完成。莫扎特曾亲自指挥首次公演。《魔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后来被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夜女王企图借助塔米诺的力量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莫扎特的音乐中富有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一切变化。《魔笛》里,夜女王唱的是冷冰冰的花腔,比在意大利歌剧中所能找到的任何花腔的变化都要多。塔米诺唱的是流行曲调和华尔兹。萨拉斯特罗和他的部下们唱的是共济会风格的音乐,丰富、深沉而感人。萧伯纳对这部歌剧的评价很高,称它是“从上帝口中唱出来的音乐”。

这部歌剧的第二幕中,当夜女王强迫她的女儿去杀萨拉斯特罗时,音乐的变化和对比更为强烈。这首“复仇抒情调”用快速、强烈、冷淡而惊人的声音跳上跳下,达到了歌剧最高的音符。紧接着,萨拉斯特罗唱出和平与宽恕,他的抒情调“在这些神圣的会堂里”是缓慢、柔和、热情而舒适的,逐渐降到男低音范围内最低的音符。

《魔笛》是一个杰作。斯勘奈德饰演塔米诺,康丝坦兹的大姐饰演夜女王。观众们不断地喝彩,但是莫扎特却更为感谢他所说的“无声的喝彩”。

《魔笛》的初次演出,就为斯勘奈德赚了一笔财富。同月,莫扎特完成了他最后一首管弦乐,这是一首竖笛协奏曲(K.622)。它那令人心碎的慢乐章极具表现性,似乎不是竖笛,而是一个声音在低唱。

康丝坦兹这时发现莫扎特病得更重。她劝他安静休养,但他坚持要将《安魂弥撒曲》写完。有些时候他还能工作,有些日子虽想工作但却无法拿起笔来。

他感到好像是中了毒,用今天的医学观点来看,他很有可能是患了尿毒症。这之后,欧洲大陆上不断流传着一个谣言,说他的敌手萨列瑞曾对他下毒。实际上,萨列瑞虽然一直嫉妒莫扎特的才华,但他曾是《魔笛》的座上宾,而且对这部歌剧大为赞扬。可是不管怎么样,这个谣言流传至今,后来俄国诗人普希金还根据这个故事写过一首诗。

萨列瑞在1825年去世,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已经精神错乱,但仍不断地否认曾对莫扎特下毒。

当莫扎特觉得健康状况略为好转时,他会到上演《魔笛》的剧院去看看,每次看到观众爆满时总是觉得快乐而欣慰。

身体不舒服时,莫扎特就虚弱而痛苦地躺在**。他看着表,唱着《魔笛》中的音乐,往往与剧院中正在上演的进度不差分毫。

11月初,莫扎特稍微好转,他为共济会写了一首短的清唱剧,结尾的歌词是:“弟兄们,请把你们的手握在一起。”中旬,他亲自指挥这首清唱剧的演出,这是他最后一次的公开露面。

莫扎特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写他的《安魂弥撒曲》,有时候实在不能执笔,就改用口述,然后由苏斯迈尔完成书面的记录。月底的时候,《安魂弥撒曲》(K.626)终于完成。

曲中有一个部分来源于亨德尔的《弥赛亚》,而且其中有些地方听起来不是很好。但是它最好的部分,比如“悲惨曲”,那些情绪上的强烈,表现了莫扎特此时的心情。

1963年11月,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曲》曾在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葬礼上演奏,并由卫星传送到世界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