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人间

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一直在设计中国的未来,到50 代,他进一步在现实中努力实现着理想。

1954 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避暑。在大海中畅游之后,坐在海边静静地望着大海,心中不由得涌起了一股诗情。他想了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曹操的一首诗,毛泽东也挥笔写下了一首写大海的诗歌《浪淘沙·北戴河》,整首诗洋溢着对大海的赞美对未来的信心: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时的中华大地确实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变迁。新国在度过了艰难的三年恢复时期后,进入了重要的过渡时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新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分别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称为“三大改造”。

1955 年,在毛泽东看来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的一年。为了加快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促进农村的合作化动,毛泽东亲自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这本90 多万的书,材料都是各地送上来的,有的标题拟得很呆板、冗长,经毛东精心修改后变得特别生动。例如,有一篇文章原来叫《大泉山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毛泽东却只用了几字,不仅把文章内容概括了,而且还很吸引读者:《看!大泉山变了样》。毛泽东还在各则材料后面加了按语。每天晚上,毛泽东都伏案工作到清晨,等到太阳升起时,毛泽东就把一晚上的工作成果交给秘书,由他们誊清。虽然只是编书,毛泽东却特别认真,稿纸上写满了字,密密麻麻的,像老师改学生的作文一样负责。

经过紧张的工作,第二年年初,书终于出版了。而这时,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一片农村合作化的**。这天,秘书把拟好的一份稿子送交毛泽东。

“主席,这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的出版消息,您看一下。”

“哦,”毛泽东仿佛才想起来,这是他不久前布置给秘书的,毛泽东接过稿子却笑了起来,笑得特别开心,“这个消息没有用了,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秘书惊讶地问。

“5 亿农民已经走到我们前头去了。现在各地的合作化运动都开展得很顺利,速度比我们原先料想的还要快。”毛泽东笑眯眯地说。

秘书也被毛泽东的情绪感染了:“主席,您今天特别高兴。”

“是啊,1949 年全国解放时,我都没有这么高兴。”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忽然,毛泽东问道:“你看合作化完了,下一步再搞什么?”

秘书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有想到毛泽东的思维这么快就飞远了,只好嘟哝着说:“这个,我还没有考虑过呢。”

毛泽东笑了,没再说什么。毛泽东的心里这时一定在悄悄地酝酿着新的计划。

在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当时的中国,不仅绝大多数手工业作坊都是私营的,而且饮食业、服务业和轻工业大多数也是民族资家在经营。毛泽东曾经打算花15 年的时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行改造,也就是说,过渡时期要远远超过现在的三年,但是,当时形势似乎过早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手业的改造比较顺利,最大的难题显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块。

当时,不仅毛泽东和党内的同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极性很高,而且工商界的许多人士也有这样的热情和愿望,像烛尘(天津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等人都曾表示希望尽快脱资本家的身份,融入社会主义之中。在与工商界人士进行了次商讨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了以公私合营为主要方式的会主义改造方针。在全国大中小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片锣鼓声中大张旗鼓地进行起来。不到三年,全国各行业的公合营已经全部完成,实现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当然,这样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确有些过于着急了。

直到1955 年,全党急于进入社会主义的空气已经很浓了,泽东也不过是希望到1957 年完成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工商业的会主义改造,而改造进行得如此之快,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当全大中城市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公私营走得很快,这是没有预料到的,谁能预料得到?现在又没有明,意料不到那么快。去年李烛尘老在怀仁堂讲**,我那个时还泼了一点冷水。我说,你那样搞太厉害,你要求太急了。又对讲,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要有秩序、有步骤地来,不要搞乱了不过,尽管毛泽东担心搞急了,搞乱了,但是,他更多的还是感到兴,而对这种过急过快带来的副作用估计不足。

“三大改造”在进行的过程中虽然不免有些过急过快的毛病但它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到1956 年,新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轨道,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