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

1948 年9 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即将开始的战略决战做了部署。会后,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战场上发动了规模浩大的秋季攻势。战略重点是攻取防守坚固却已陷于孤立的济南。

从8 月到9 月,毛泽东多次致电前方,对战略运筹和战役安排都做了精心的布置。他提出,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攻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援敌,但在兵力的部署上,则把重点放在打援上。9 月16 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8 天后攻克了济南,歼敌10 余万人。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阶段,不仅击破了蒋军的“重点防御”计划,而且使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正式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9 月,毛泽东发电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做了具体指示,要求东北野战军敢于打个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毛泽东每天都在密切关注着局势。一天,大家看到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说:“蒋介石飞到沈阳亲自督战,这下我们胜利就更有把握了。”

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一旁的周恩来笑了,说:“蒋介石历来都是瞎指挥,他到哪儿,哪儿的仗就好打。”

果然,不久就传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的消息。毛泽东十分高兴,特意嘱咐要加点菜(红烧肉)表示庆祝。在饭桌上,他充满信心地告诉大家:“离蒋介石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锦州攻克后,东北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大门被关闭,蒋介石在东北的部队陷入困境。11 月2 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47 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以310 万总兵力超过了国民党军的290 万人。

毛泽东将辽沈战役称作“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认为它大大加了取得全国胜利的步伐。

还在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接受了粟的建议,决定进行较小规模的淮海战役。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觉察到淮海战役的规模需做调整。10 月,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集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动大模的淮海战役。

11 月4 日,华东野战军首先下令发动淮海战役。在战争的后一个阶段,从徐州仓皇突围的杜聿明集团被华东野战军合围陈官庄地区。为了配合平津战役的部署,毛泽东决定暂时不消杜聿明集团,而实行政治和心理进攻。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杜聿明投降书》,在阵地上反复广播。时值天寒地冻,杜军外援绝、军心浮动。1949 年1 月10 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淮海战结束。淮海战役共歼灭敌军55.5 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南线战的状况。毛泽东对指战员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当淮海战役炮火正酣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又开始部署平战役了。11 月,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火速秘密入关。11 月日,平津战役从西线首先开始。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制定了平津役的作战方针,提出了“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原则,对作战方案做了具体部署。12 月中旬开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战军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分别截断了平、津、塘之间的联系,困守平的傅作义已无路可去了。1949 年1 月15 日,天津被攻克,傅义的退路被完全堵住。毛泽东敦促傅作义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他次派人向傅作义宣告中共的有关政策,晓以大义,希望傅作义为人民的利益立功赎罪。身陷困境的傅作义终于接受了中共的建议1949 年1 月31 日,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古老的都城完好无损地回了人民手中。平津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三大决战的完成。三大战役共歼敌154 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为迅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月的一天,傅作义来到西柏坡,他一定要亲自见见毛泽东。毛泽东专门坐车去看望他。傅作义早就等在门口,不等毛泽东把大衣脱下,就急忙走上前去,握住毛泽东的手,真诚地说:“主席,我有罪。”

毛泽东认真地说:“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宜生是傅作义的字)功劳很大!谢谢你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一番话说得傅作义十分感动。后来,傅作义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

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军事战略能力和魄力,三大战役的胜利,与他英明的指挥和决策是分不开的。当时,毛泽东已经55 岁,本来仍是一头黑发。这天,警卫员忽然发现毛泽东的头上长出了一根刺眼的白发,就替他拔掉了。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看着白头发,“啊”了一声,然后慢悠悠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

战场上还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毛泽东已经着手策划新中国的组建了。

1948 年4 月30 日,毛泽东在东移西柏坡途中,修改审定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时,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因反对国民党政府而远避香港,他们对“五一”号召纷纷表示响应和拥护。毛泽东欢迎民主人士到新解放区商谈建国大事,并指示有关方面帮助他们。在中共中央的悉心安排下,民主人士从香港及全国各地,冲破国民党特务的封锁和威胁,陆续到达新解放区哈尔滨和河北平山县。

一个新的中国正在孕育中。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对此十分关注。斯大林急于了解未来的新中国将实行什么样的内政策。1949 年1 月31 日,斯大林的代表米高扬来到了中共中所在地西柏坡。这是苏共中央派出到中共解放区的最高级代表米高扬表示他这次来只是“带着耳朵来听取意见”。在三天中,泽东与米高扬就组建新中国的许多问题举行了会谈。毛泽东见解使米高扬深感钦佩。后来,他对人说:“毛泽东主席有远大眼光、高明的策略,是很了不起的领袖人物。”

三大战役的结束使得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更加紧迫,为了适形势的变化,1949 年3 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这是一次在党史上至关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指出,人民解放军以后的任务是消灭剩下的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党的工作重点开始由乡村转向城市,并实现由城市领导乡村,而必须努力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管理和经济工作。新中国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家。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时机已经来到,一个人民民主政的国家即将建立。他充满信心地向全党宣告:“我们还将善建设一个新世界。”

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离开西柏坡,迁往业已解的北平。出发前夕,毛泽东对周恩来等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笑了:“我们应该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点点头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的领袖。农民军曾一度占领了明朝的都城北京,但由于进城后农民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很快就一败地。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曾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清醒意识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 月23 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程。3 月25 日下午,毛泽东等领导人飞抵北平西苑机场。1000 多名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正在等候着他们,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今天总算完成了一件大事。从现在起,就可以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已经进驻北平。”

这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被消灭,只剩下100 多万人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阔地区。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军队干部说:“我们三路大军浩浩****就要下江南了,声势大得很,气魄大得很,同志们,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

当时,为了及早结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毛泽东正努力促成与南京政府代表团的和平谈判,但他深知国民党政府是不会真的赞成和平的,所以他一方面要求在谈判过程中保证不发生战斗,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果然,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失败。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广阔地带强渡长江,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转眼间土崩瓦解了。4 月23 日,解放军攻占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在北平的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说: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意思是要一鼓作气消灭国民党残余,不能像秦末的楚霸王项羽那样为了自己的虚名而把前程断送了。

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大踏步地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行进,所向披靡。一些国民党将领纷纷弃暗投明,宣布起义。到1949 年9 月底,大陆除西南和两广等部分地区外,都已解放。三年解放战争到了尾声,筹建新中国的时机已经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