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应天府书院

范仲淹为服母丧,回到了南京府居住。这时,他遇到了对他以后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晏殊。

晏殊聪明过人,小时就有“神童”之称。14岁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他从容应试,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升至枢密副使。1027年,因忤逆刘太后旨意,被贬到应天府。他生性刚简,奉养清俭,喜欢接纳贤者。

晏殊听说范仲淹通晓经学,德行俱佳,就以南京留守的身份,聘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的教务。范仲淹欣然同意,还把富弼推荐给晏殊。

办教育一向被范仲淹认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一生中,不论被派到哪儿任职,都不忘在教育方面注入全力。范仲淹在应天府教学的情形,极为后世所称道。他不但重言教,而且以身教;不但传授学问,而且指导生活。为了便于教学,范仲淹与学生们住在一处。他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表,严格按表规划学生的作息。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懒嗜睡的人。每次给学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学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前来求学的人,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授学业。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致自己家中生活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姓孙名复的秀才,前来拜谒他。临别时,范仲淹送了他1000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仲淹在送钱给他后,问他为什么要四处乞讨不静心读书,孙复悲戚地说,家中有母亲需要赡养,如果每天能有100文钱的收入,就可以安心读书了。于是范仲淹就帮他在学院里找了个职事,一月有3000文钱。孙复感激不尽,从此专心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后来范仲淹离开书院后,孙复也辞去职事。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招收学生,教授《春秋》。山东著名的徂徕先生石介也是他的学生。这位学者,便是当年的孙复。

范仲淹对这件事非常感慨,他说,贫穷是大灾难,倘若当时没有及时帮助孙复,使他一直乞讨到老,今天就会少了一个杰出的人才。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帮助过许多后来成名的读书人,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有的人受他聘请主持教务,有的人受他举荐出任为官,有的人受他指导成为赫赫有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