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康有为觐见皇上的地点,是在颐和园。之所以会在这里召见他,是因为在一天前,皇上为国事和太后商讨到深夜,见到天色已晚,就干脆住了下来。就这样,美轮美奂的园子里,太后住一头,皇上住在另一头。皇上与康有为会面的地点,叫作仁寿殿。在颐和园还是清漪园的时候,这座宫殿的前身,本叫“勤政殿”。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乾隆皇帝要提醒自己,游山玩水时,仍不能忘记勤理政务。英法联军的大火把勤政殿烧掉了,经过一番重建,这才有了眼下这座仁寿殿。

仁寿、仁寿,仁者长寿,就是这个名字所蕴涵的意义。在中国人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总是会在那最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悄悄地埋藏一丝祝愿。祝愿美好的事物长长久久,祝愿繁荣的盛世普降人间。

就在康有为觐见皇上的同一天,另一个身影,却默默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七年以前,当这美轮美奂的颐和园,在国力衰微的大背景下,依然靡尽财政,才勉强修造完成的时候,时年五十七岁的慈禧太后游幸其中,却又在陶醉之余,想起了自己的大寿。那时候国家已经开始举借起了洋债,北洋水师已经没钱买船买炮了,可太后置若罔闻。大臣们无人敢提出异议。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警告对方,身为一国之主,切不可沉迷于声色。为了在群臣面前保全自己的面子,太后接受了他的提议。但从那时起,对于这个人的一举一动,老太太却越发提高了警觉。

这个人,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就在康有为觐见皇上的前一天,维新变法运动即将拉开大幕,颐和园里的慈禧太后,却突然脸色大变,逼迫着年轻的皇上亲手罢免了他的老师。太后操弄权柄数十载,光绪皇帝站在时代变迁的起始点上,对于这“亲爸爸”突然施加的压力,他不得不屈服。

翁师傅身为两代帝师,入朝为官已有好几十年,每日与皇亲国戚往来,依然一生清廉,勤勤恳恳。可不论他怎样清廉,也不论他怎样勤勉,到头来,那威严的宫廷,那复杂的官场,所能留给他的,却只是他坐在龙椅上的学生那一纸冷冷的诏令。

诏令上写着:

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

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皇上不得不这样委曲求全。对于这样的结果,步履蹒跚的翁师傅,或许也早有准备。一天以后,当他回到工作了数十年的地方,最后一次收拾好了自己的文件时,他默默地接受了所有的一切,默默地最后一次朝着皇上所在的方向,俯下身去,用他颤抖的身躯,艰难地行了一个跪拜礼,又艰难地转身离去……

他已经老了。二十多年的师生情,此去便是永别。夜是那样的黑。但他依然相信,怎样的夜幕,都不可阻挡光明的未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光绪皇帝,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帮助他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启蒙者。这位五次进京、五次上书,在屈辱和焦急中苦苦等待了太久太久的改革家,终于在这位励精图治的皇上面前,亲自勾勒出他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度所设计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