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永隔

吉卜林任战地记者期间,他的儿子约翰如他所愿且如他所担心的那样上了前线。10月,约翰遇难的消息传到了吉卜林家里。据军方称,在一场攻击中,约翰头部中弹,被一名士兵安置在一个战壕中。战斗结束后,英军清理战场,己方共牺牲了两万名军人,而约翰受伤失踪了。

吉卜林对这封电报的潜在意思很清楚,但加洛琳还抱着希望。他们请美国驻瑞士和梵蒂冈的大使馆帮忙调查,但约翰不是被俘,所以一直没有结果。吉卜林四处调查,最后认定约翰是阵亡了。斯坦利·鲍德温的儿子奥利弗在两年以后,从一名亲眼看到约翰阵亡的士兵那里证实了这个结论。约翰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

没有什么能够安慰吉卜林,他并不是一个深信宗教的人。虽然有许许多多的来信慰问他,当然其中也有几封信说这是他推崇军国主义的结果。

吉卜林想从他儿子短暂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成就中找到一点值得骄傲的事,他在写给邓斯特的信中说:

他只有18岁零6个星期的生命,但已经是资深的护旗官,而他在后方的那一年,也能够辛勤地工作。部队的报告说他是最好的少尉之一,而且还是体育教官和通讯官。我很遗憾他那么多年的努力就在某一个下午结束了。像我这种情形的人一定不少,不过能够培养出一个男子汉也算值得安慰。

吉卜林这位父亲的反应和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不少人”一样,他们都无比痛恨德国人,希望能在战争中为他们的亲人报仇。

约翰过世后,艾尔西成了她父母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和吉卜林比较亲近,这使得加洛琳的生活有些寂寞而难过。加洛琳仍然尽全力保护着她的丈夫,避免他受到外界的压力。约翰失踪的消息到达时,吉卜林正在患胃炎,她再度一个人静静地忍住悲哀,直到他康复一些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她能忍住悲哀,真是了不起。”吉卜林告诉邓斯特,这是吉卜林做不到的。

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吉卜林害怕协约国太轻易放过德国。他不喜欢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因为威尔逊总统一直是一副保持中立的面孔,现在又空谈“十四点和平原则”,还要组织一个“国际联盟”。吉卜林不赞成和平政策,他要血债血偿。老罗斯福这个时候还和吉卜林保持通信,他的观点大致和吉卜林一样,他也不喜欢威尔逊,不过与吉卜林相比,老罗斯福显然是一位更实际的政治人物。

教堂的钟声告诉吉卜林和加洛琳停战协议已经签字了。战争初期,吉卜林兴高采烈地投入其中,但是这场战争的悲剧结局使他必须面临一个阴沉的未来。

吉卜林开始不关心大英帝国的重建,他关注的是他在战争中受到的创伤,以及横放在他眼前的工作。他计划编写爱尔兰艺术史,并参与执行“皇家战争善后委员会”的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