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结束

肖邦和乔治·桑不一致的哲学观在日益增长的家庭矛盾中日渐加深,也渐渐不能容纳对方了。例如,肖邦相信贵族阶级有统御的权力,并对罗马教会及其教义持一种无异议的接受态度。但乔治·桑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她同情平民,关心社会问题,她希望民主的范围更大,在此范围下,每一个人都有相等的权利。她也拥护宗教自由。在这些观念之下,她当然成为了当时的许多改革者的典型,而她的信仰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乔治·桑是热切关心社会问题的时代女性,肖邦则仍交自由;而弗洛瑞亚妮的儿子更是莫里斯的一个翻版……更有说服力的是,这本小说中的很多章节后来几乎被乔治·桑自传所引述——特别是在小说中,许多描述卡洛尔王子的情形,后来都被用来描述肖邦。

李斯特也曾在他的自传中引用了这部小说中的几处情节描述肖邦。可见,不管乔治·桑如何否认,他们的朋友们都已经很明白地看出了这本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不知道当时肖邦是否已察觉到自己与书中的卡洛尔王子雷同,但是表面上看,他似乎并未受这本小说的骚扰或冒犯。

1846年 3月到 1847年夏末,在乔治·桑家中发生了几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事情导致了肖邦和乔治·桑间的决裂。

1846年 6月,肖邦和莫里斯发生了争执,这次,乔治·桑站在了儿子一方。乔治·桑的背叛让肖邦震惊,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乔治·桑也误解了肖邦的心情,9月时,她写道:“他紧张的情绪已经平静下来,他已经做出了让步,他的性格变得更安稳、更平衡了。”事实上,肖邦一点都不平静,他很勉强地使自己接受了乔治·桑支持儿子莫里斯的这个事实。早些年,他们之间共处的那段如梦般的日子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

在 10月 11日,他写信给家人。从这封信上能看出肖邦曾经历过一场心灵上的挣扎。信中谈论了他过去在诺昂的美像,并热烈地追求她,鼓励她私奔。索朗日在婚礼的最后一刻拒绝嫁给德·普雷奥尔,5月时便与克雷辛格闪电结婚了。

肖邦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他们结婚,他才知道,而肖邦在巴黎社交界的朋友们却早已知道了这些事情。

虽然肖邦对索朗日嫁给克雷辛格的事感到恼怒,但他不能有所表示,他病得很厉害,以至于无法介入这件事情。

索朗日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表现得很自私,6月,奥古斯丁和莫里斯的一个朋友订婚了,而此时,索朗日发现克雷辛格并不是她所期望的那种理想的丈夫;一想到奥古斯丁享受了一种她所享受不到的幸福生活时,她简直不能忍受。于是她引发了一场大风暴,这场风暴让处在这场家族式的仇恨、争执、夙怨中的肖邦感到尴尬万分。

索朗日捏造了一连串的谎言,诽谤诋毁奥古斯丁的名誉,乔治·桑训诫了她一番,但是索朗日在仇恨和复仇心的作祟下,居然指控她的母亲和莫里斯的一些朋友们有染,而且冲突中,克雷辛格还打了乔治·桑一拳。莫里斯从荷兰赶回来,但他想不出解决办法,他想要杀死克雷辛格,最后被乔治·桑劝阻了。发生了这些事情后,克雷辛格和索朗日被逐出了家门。这个家庭已经不可能再回复以前的样子了。

索朗日给在巴黎的肖邦写了一封信,歪曲了事件的真实情形,并且要借肖邦的马车。天真的肖邦对事情的真实性很少有怀疑,他回复:“听说你生病后,我很担心。我立刻把马车借你使用,并已把这件事情的影响,写信告诉了你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