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核运动

1952年年底,伯特兰和他第三任妻子蓓蒂离婚,同年12月15日,与美国的传记作家艾迪·芬琪结婚。

艾迪·芬琪是《布伦特传》的作者,早年也是艾丽斯和露西·唐纳莱的朋友,伯特兰是在1925年经由唐纳莱的介绍与她相识的。伯特兰数度去美讲学,都曾和她有过晤面。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终于步入婚姻。她出身于古老的新英格兰家庭,她的先人在17世纪时移民美国。她曾在布林·毛尔学院教过书,兴趣广泛。

他们结婚的这段时间,国际共管核武器的希望日益渺茫,而另一次大战危机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伯特兰对苏俄的态度,似乎有退让的迹象,若干年后,人们把它归之于新婚夫人的影响,因为她是一位具有自由思想而且在文学上颇有成就的人,但也有人严厉地批评她说:“这位布林·毛尔出身的女子,她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远不如与世隔绝的修女们对世界的了解。”

80岁高龄的伯特兰,仍不停地写作,除了书评和论文外,偶尔也涉及哲学方面的著述。1951年出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52年出版《世界的新希望》及《美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现在他又有了新的兴趣——写小说,195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郊区的撒旦》的短篇小说集。

伯特兰的名气越来越大,反使他有点担忧起来,他觉得有些受尊敬的人原来不过是个无赖,他曾自嘲地说:“我每天揽镜自照,看看是否已经出现无赖的嘴脸。”敬老尊贤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许多方面,舆论促使人民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使得观点和见解跟伯特兰渐趋于一致。

伯特兰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总是叼着一支烟斗。他说:“别人告诉我,抽烟会缩短寿命,但是六十年来,我发现并非如此。相反地,它给了我不少乐趣。”

1954年,伯特兰和爱因斯坦在圣诞节发表广播宣言。这一年他为杂志及出版社撰写文件,也替大英研究院撰写文章,作品超过四十件,由此可见他的精力依然充沛。

1955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伯特兰·罗素,站在伦敦卡司顿大厅答复两百多位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镁光灯闪个不停,问题更是连续不断地提出,他站在那里一个多小时毫无倦容。接着他又在电视上宣读了那份宣言,通过无线电及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使他的理想变成声音和文字传送到世界各地,将和平信息告诉每一位爱好和平的人,赢得了普遍的崇敬。

伯特兰定居于普拉士彭林,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艾迪为他处理信件及其他工作,他则利用上午时间写作、散步。下午有时和艾迪驾车外出,或陪客人聊天、喝茶,然后又开始写作。晚间则看侦探小说,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连出外旅行都不忘随身携带着侦探小说。

伯特兰的晚年,一直为禁核运动而努力,他的著述以及《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使他成为禁核运动的中坚人物。

伯特兰继“宣言”之后的另一有力行动是,他分别致函美、苏两国领袖。副本抄送《新政治家》的主编马丁,请他予以刊登。马丁这些人起初以为这只是伯特兰的一种姿态,可没过多久,赫鲁晓夫居然回信了。两个月后,杜勒斯国务卿也代表艾森豪总统做了回复,这封回信发表以后,赫鲁晓夫便对杜勒斯所提的重点再做一次答复。

1958年春天,伯特兰致力于禁核运动,他到各地去演讲、广播并撰写文章,他的文章不仅限于国内的通俗报刊及专门性的杂志,也在国外各报刊登。他也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又在报刊上介绍自己即将出版的三本书:《常识与核子战争》、《我的哲学发展》及《西方的智慧》。

不久,伯特兰前往巴黎,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克林加奖。1960年,接受丹麦所颁发的宋宁奖。前者是基于他撰写的通俗科学作品;后者是基于他有关促进欧洲文化方面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