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沟通要避免这几个“坑”
沟通是一个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然而对有的人来说,沟通有时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人的确不擅长。就像前面说的,人天生就有感知同类的能力,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容易陷入“多说多错”的恶性循环,想要沟通,却离对方越来越远。那么,我们日常的沟通到底有哪些常见的“坑”呢?应该怎样避免?这一节我们说说这个问题。
一、沟通需要相互理解,而不是“命令”或“说服”
在很多时候,人们自以为在有效沟通,但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沟通是双向的,但有的人却是自说自话,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举个例子。小A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有一天,老板把他叫了过去,跟他说:“小A,我手里有几份资料,你拿去和小B两个人总结一下,写一份书面的报告给我。”于是小A拿着资料,找到同事小B说:“老板让我们整理资料,这两份资料给你,回头整理好了,写个书面报告给我,我一起交给老板。”结果小B听了以后,看了小A几秒,说:“我手头有其他急事,根本没时间,要不你自己处理吧。”最后小A不得不熬夜独自完成了这份工作。
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领导交代的工作,我们想要求助,结果同事都腾不出手。从小A的角度看,这种情况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不能无条件地帮助别人。但是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小A这样的一次沟通就是无效或者失败的。那么有没有方法提高小A的成功率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人觉得,既然是老板安排的工作,可以让老板亲自去说;或者小A在沟通的时候,反复强调,这是老板亲自交代的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小B迫于压力,还是会答应小A的。
但是这又可能引起另外一个问题,谁都不想无缘无故增加工作量,小B也是如此。即使他迫于老板的压力,答应这份工作,同样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内耗,或是敷衍了事,最后小A依然得不到好的结果,甚至弄巧成拙,被老板批评。这样的沟通,同样起不到好的效果。
这里面,其实就涉及一个沟通的基本目标。沟通的目标是什么?是让一个人按另一个人的要求去行动吗?这不是沟通,这是命令。是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言听计从吗?这也不是沟通,而是说服。我们讲过,沟通是相互的,是双向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是顾着自己的目标,或许永远无法和别人相互理解,更不要谈达成一致了。这也是许多人对沟通感到痛苦的原因。
如果小A能想到,自己需要站在小B的角度跟他商量这件事,两个人的沟通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例如,小A可以这样说:“老板给我交代这份急活儿,专门让我找你一起完成。我们可以看一下如何分工完成。如果你手头有什么着急的,先放一放,回头我可以帮着你一起做。”可以看到,这种表达既提到了老板的要求,又兼顾了同事的实际情况,也更容易取得好的沟通效果。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时,仅仅说出一个表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得保证自己说出的话,对方能够心悦诚服,跟我们站在一起,达到一个合作的状态,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方式。
那么要怎样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呢?我们先要避开几种有问题的沟通方式,免得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半天,对方却不接受你的意见,这是很令人崩溃的!
二、四种让人抓狂的沟通方式
? 反问、质疑式沟通
如果你想成功让一个人生气,有一个最简单快捷的沟通方式,就是反问和质疑。例如在和某个人沟通的时候,对方每说一句话,我们都回答一句“哦,是吗?”或者“哦?真的吗?”这种“杠精”般的语气,很容易摧毁沟通双方的信任感,让彼此产生敌意。
而且我们会发现,反问和质疑在生活中是那样普遍,以至于很多人都喜欢把“正话”反过来说。例如“我们昨天有一件工作”,很简单的一句话,许多人会说成“我们昨天不是有一件工作吗?”的确,用反问句有强调的作用,让接收信息的人听起来更有力量感,更重视;但是这种句式和沟通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加强说话者的攻击性。
使用这样一种沟通方式,如果是在日常,和自己熟悉的人对话还好,但如果是在相对正式或敏感的场合,就很容易激发对方的对抗心理。就像夫妻之间吵架,妻子抱怨丈夫:“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在外面和狐朋狗友瞎混,家里全是我在料理。你洗过一次碗吗?拖过一次地吗?陪孩子写过一次作业吗?”丈夫回击妻子:“那你呢?你比我好到哪里去了?我为这个家,天天加班到深夜,回来饭都没吃,你给我做过一次饭吗?我陪客户累成什么样了,你有体谅过我的难处吗?”你看,沟通中很多“话赶话”的情况,都是以质疑和反问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们在沟通中,应该慎用这种方式。
? 命令、权威式沟通
命令、权威式沟通,最常见于上下级和亲子之间。但如果我们认真留意,会发现生活中也有很多命令式的口吻。比如下面这段对话。在一家川菜馆,顾客问服务员:“你们这有什么招牌菜,请你推荐一下。”服务员说:“辣子鸡,要不就是水煮鱼。”顾客接着问:“就这两个,没有别的了吗?”服务员继续回答:“就这俩吧,一般要吃特色,都吃我们家这两道菜,做得特别好!”顾客看服务员这么肯定,只得点了这两道菜。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在餐厅里服务员提供服务的场景。按道理说,服务员作为提供服务的一方,应该处在相对弱势的位置,但他却表现得很强势,让顾客有一点儿不舒服。明明一个餐厅有很多菜,顾客也想了解别的菜式,为什么强推这两道特色菜呢?这就是典型的命令式沟通。它不一定要你的语气多么高高在上,其问题在于,沟通者完全不听对方的意见,直接就帮对方做了决定,没有其他选择,不容置喙。在这种条件下,对方就会产生一种很生硬、被逼迫、无可奈何的感觉。
但事实上,命令、权威在很多时候其实达不到人们想要的效果。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很多家长抱怨,自己耳提面命地告诉孩子,孩子也点了头,可是就不按家长说的做。因为孩子的心里其实是有感知的,孩子碍于家长的权威点头了,但内心不会真正接受命令式的沟通,自然也不会去做。
有的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言听计从,可年纪稍微大一点儿,很快就开始逆反,不听父母的。很多父母头疼:这孩子怎么不声不响就到叛逆期了呢?事实上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孩子长大了,有意识和能力反对父母命令式的沟通。
所以我们要注意,在生活中的多数时候,避免使用命令、权威式沟通,即使真的有权威关系,也要结合其他的沟通方式,而不能“一以贯之”。
? 自说自话式沟通
自说自话的情况在日常闲聊中很常见。比如下面这段对话。小张问朋友:“我最近想去游泳,你知道什么地方游泳条件比较好吗?”朋友回答:“不知道呢,但是我知道一个健身的好地方,我还办了卡,最近体重降下来不少,要不你跟我一起来吧……”小张看朋友越说越远,马上婉拒了朋友的建议。
一个人如果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往往只能停留在很浅层的沟通,在无形中断绝与其他人的深入交流,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他自顾自地说个没完,也没有义务去听,这给社交增加了不少压力。
所以我们要记住,沟通不仅仅是自我的表达,也需要我们感知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产生想法的过程。有充分的交流,沟通才能进行下去。
? 尴尬式沟通
尴尬式沟通是指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讲一些自以为幽默的段子,实际上让人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往下接。比如我们哪天感冒了,戴着口罩去上班,大家看见了,都过来关心一下,结果某个同事来了一句:“你这带病上班,都把我感动哭了,不会是装给领导看的吧……”这样一句话很可能直接“杀死”聊天,让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碰见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会有一种很费劲、很无力的感觉。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接话,怎样去把氛围和情绪带回正轨。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和人沟通,不能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信马由缰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人至少要保证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跟大部分人在同一个层次,避免曲高和寡,也不要过于粗俗。
以上就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真正的有效沟通,建立在沟通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的人在沟通时,容易选择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这会导致对方不理解、不认可沟通的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使用反问的、命令的、自说自话的或者令人尴尬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