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一课 以爱为名的精神控制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没有人愿意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哪怕是面对亲密家人的“掠夺”。然而有时候,越是亲密的人越想要控制对方。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宿舍里,一个女生用两条毛巾,以半跪的方式,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自杀的女子叫杨某某,1979年出生于武汉,年幼丧父,她的家境也不太好,但她一直奋发向上,从武汉大学到上海海事学院,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母亲对她的控制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从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开始,杨某某就失去了决定自己未来人生的权利。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想填大连海事大学法律系,因为当律师是她的理想,可是母亲以距离太远为由坚决不同意,杨某某便听从母亲的话,就近选择了武汉大学经济系。
大学前两年,杨某某和身边同学没有什么差别,会积极参加活动,也会去做兼职。但到了大三,因为母亲所在的工厂拆迁,母亲来到了杨某某的学校,要和杨某某同住。尽管这是学校同意了的,但宿舍的其他人都感到不自在,陆续提出转宿舍的申请。武汉大学考虑到杨某某的情况,为她和母亲单独提供了一间宿舍。从此之后,杨某某的生活便和母亲绑在了一起,甚至两个人还共用一部手机。
2002年,杨某某大学毕业,众多机会放在她的面前,但一一被母亲否定:老家的公务员、西北大学的面试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被“爱”绑架的杨某某一次次顺从母亲,放弃那些好机会后,只得卖保险、摆地摊,辗转于多个工作,均不得志。于是,杨某某听从母亲的建议,于2009年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再次带着母亲踏上求学路。
这一次,学校没有同意杨某某让母亲一起住进宿舍的请求,母亲不同意出去租房,也不愿意去住宾馆,无力的杨某某最终被眼前的一切压垮,她选择了自杀,并留下这样一句话: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读了那么多年书,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这个世界上,诸多爱都是为了学会相聚,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学会放手。当父母越过边界,让孩子丧失精神的自由,以家人为名的爱,极有可能会变成一场伤害。
因为每一种方式的控制,都没有给孩子留下自主选择权,更没有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尊重。
就像心理学者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所写:“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痛苦。”
越控制,越失控
毋庸置疑,父母是爱孩子的,也正是因为这份爱和在意,他们担心孩子会走向崎岖的路,会和自己渐行渐远,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于是忍不住插手孩子的生活,想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走下去。
然而,越控制越会失控,如同握在手中的流沙,用尽力气只会让它更快流失。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还记得骇人听闻的华裔女孩买凶杀父母事件吗?
女孩名叫詹妮弗,父母虽是普通的汽车配件厂工人,但在几十年的努力下,他们在多伦多北部的一个地区买下了一栋房子。这让詹妮弗的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定义为成功,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更加成功,于是一直都奉行严厉的管控教育:女儿不能去朋友家玩;滑冰再出色也要为学业让步……
父亲更是监视她所有的课外活动。
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手上的自残刀痕便是体现。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她开始编造谎言,修改成绩单,假装考上了大学。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父亲还是发现了詹妮弗话中的漏洞,一番跟踪,詹妮弗隐瞒的一切都暴露在父母面前。
父母没有反思詹妮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是再次控制起詹妮弗,要她从再考大学和成为专业钢琴家中做选择。
詹妮弗偷偷交往的男朋友也被父母全力抵制,要她马上与其断绝来往。
如此强有力的控制,再次让詹妮弗透不过气来,她一边敷衍着父母,一边偷偷策划着雇凶杀父母。
2010年11月8日,三名持枪男子闯入詹妮弗的家,不仅洗劫了家中钱财,还把詹妮弗的父母拉到地下室枪杀。
最终母亲当场死亡,父亲重伤,被歹徒绑在二楼的詹妮弗却安然无恙。
当詹妮弗作为受害人出现在警察面前时,她流畅的语言成了案件的疑点,苏醒的父亲更是告诉警察,詹妮弗似乎和歹徒早已认识。
真相这才暴露在大众眼前,原来这三名歹徒正是詹妮弗雇来杀害自己父母的。
詹妮弗的做法让人唏嘘,但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场残忍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父母对詹妮弗过度的控制,让詹妮弗的内心备感压力,精神也几度崩溃,最终为了逃离,选择走上歧途,亲手毁了自己的家,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詹妮弗的父母无疑是爱詹妮弗的,但他们忘了,当孩子越来越大,思维越来越独立,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把控制作为维系亲密关系的方式必不可取。
控制型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都会忽略两点:一、孩子的真实感受。把孩子的自我看作自己的自我,孩子的所有语言在他们看来都是狡辩。二、孩子的限制思维。认为自己不解释孩子也会理解,其中也存在因年龄差距认为孩子事事都缺乏考虑,所以自己有权利替孩子做决定的想法。
所以,不管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简单粗暴地打骂,还是唠唠叨叨地诉苦,都是建立在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的基础上的。
孩子在这样的控制下,往往会走向极端,或成为永远等待父母拿主意的巨婴,个性和自我被扼杀,不懂得为自己负责;或变得异常叛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甚至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攻击。
可以肯定的是,在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将无法拥有快乐的人生,更无法真正接纳自己的父母。
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源于内心的缺失
一般而言,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往往源于父母自己内心的缺失,所以,即使知道这种控制不是健康的行为,也会忍不住去做。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 外强中干,渴望内心得到补偿
很多父母看上去很强势,总是控制着孩子的行为和精神,事实却是,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缺失着一块。
他们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延续,希望孩子可以弥补自己的不完善,于是用强势掩盖自己的弱势,和孩子站在不平等的位置,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比如自己吃了没有学历的苦,便希望孩子可以拥有好的学历;自己的婚姻不算完美,便对孩子的婚姻异常挑剔。
希望孩子变好的心原本没有错,但把血缘关系看作可以被掌控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插手干涉,便有了问题。
虽然孩子和父母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势必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便需要打压孩子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叛逆心起,一个控制,一个逃跑,一个拼命抓,一个使劲儿逃,亲子关系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 失去自我,把孩子当作一切
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在生完孩子后便会失去自我,有人是时间精力不允许,被动失去自我,有人则是过度投入精力,主动失去自我。
不管是哪一种,把孩子当作一切的他们,最终都会走上控制孩子的不归路。
因为投入越多,期待越多,投入越久,越舍不得放手。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这个词,也适用于这一类亲子关系。
父母把本该投资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自然是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一个“高回报”,比如懂事、成绩好。
但这种爱的付出是有条件的。
一旦孩子存在脱离期望的状况,父母便会立刻使用强制手段来控制孩子,强加给孩子的一个个任务最终会变成压垮孩子精神的一棵棵稻草。当疯狂地控制扭曲了心中的爱,这种精神压制最终会由心到身整个摧毁孩子。而家长又会感到迷茫,并且会说“我什么都没做错,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只是这些家长忽略了,他们真正想做的只是满足自己内心那个无法填补的缺口。
? 看重权威,性格中自带控制属性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来自其性格本身。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却无法控制自己。或是在工作、生活中与人相处时已形成强势性格,面对亲子关系也无法更正;或是在童年时经历过同样的精神控制,虽深受其害,却无法逃离固有的亲子模式。
要知道,亲子关系中出现的控制欲也是会代际遗传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比如一个咨询者,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家庭里,妈妈从来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为此她的整个青春期都很痛苦。却没有想到,她成为母亲后对女儿的第一个要求,便是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儿时的那些情景总是会在眼前重现,让自己不由自主地把当初妈妈的言行举止复制过来。
尽管控制型父母的内心各不相同,但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同小异。《积极心理学期刊》中曾描述过这样一项研究,通过对5000余名1946年出生之人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过的人,在成年后的幸福感测试中总体得分较低。
所以,若是真的爱孩子,那就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而孩子想要击碎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内打破,击碎精神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之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就算听了千条道理,无法从内打破、用心体验,还是无法做到真正的成长。
所以,不管你是忍不住去控制孩子的父母,还是被父母控制、无法摆脱情感枷锁的孩子,想要远离精神控制的负面影响,都要从重塑自我认知开始。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三个角度做起:
? 自我对话,不让思想“垃圾”侵占自己的大脑
从小到大,父母是影响我们最深的人,小到喜爱什么样的食物,大到做人做事的方式,父母的一举一动对我们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也正因如此,我们很难摆脱父母的控制,父母的那些思想早已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传递给我们。
所以,想要摆脱父母的精神控制,第一步便是学会同自我对话,清除那些不利于自己行动的思想垃圾。
比如,拒绝父母会让你内疚,因为担心父母生气而不敢说出心里话,甚至仅是抗拒父母控制的想法闪现,自我攻击便已经开始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必随时取悦父母,对父母说不,并不代表不孝顺。
只有摆脱内疚,我们才不会成为愚孝的人。
所以,当你的内心忍不住进行自我攻击时,就在心里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去用力反驳那些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还可以把父母常常会对你说的那些控制型语言摆出来,放在一定语境中练习反驳,练习越多便越不会害怕。
? 保持主动的心态,坚定地做自己
仅仅是不害怕还不够,你还要坚定地做自己。
相由心生,要相信你的决心越坚定,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也越多。
当你主动选择改变,内心便能感受到强劲的驱动力,这时就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自信。
更重要的是,当你进入这种动力十足的状态后,关系系统中的潜意识便不会轻易影响到你,父母对你施加的压力也失去了本来的效果。
? 提高自己的认知,明确相处边界
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念,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提高自己的认知。
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独立的思维,但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
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认知,重塑思维,为自己和父母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相处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感悟,也可以向身边更有威望的长辈取经,使我们对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有更深的了解。
认知的提高也会让我们找到健康关系的边界,当亲子之间的相处边界重新被确立,这场多年的控制便会被彻底击碎。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也许父母曾经伤害过我们,但接纳父母、和父母和解,却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就如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所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正确的相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孝顺的基础上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