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立庙

蒋琬带领军队才走了几十里地,就有“飞马报”赶到,说魏延已经死了。蒋琬放了心,马上带兵回来。

又过了几天,北伐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和满朝文武全都挂孝,痛哭流涕地到城外去接灵。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才八岁,守孝居丧。

历史追根究底

●接灵

丧葬礼仪的一部分,指按一定仪式迎接死者的灵柩。

●守孝居丧

指在葬礼结束之后,亲属为了表示哀悼,而断绝一切交际、娱乐,在家守丧。古代居丧,直系亲属一般以三年为期。

后主依着诸葛亮的遗嘱,把他葬在汉中定军山。遗嘱上还说明:不可做大坟,只要放得下棺木就够大了;入殓的时候,只穿一身便服,别的什么器物都不可放。

后主把诸葛亮生前的几篇奏章看了又看,其中有一篇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也就够了。至于臣在外面做事,并不需要什么,随身衣食,都是公家供应的,臣不做任何营生来增加自己一丝一毫的收入。臣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财物,就是为了不敢辜负陛下啊!”诸葛亮死的时候,家里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儿。后主为了纪念他,尊他为忠武侯,下令大赦天下。

历史追根究底

●桑树

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树叶可喂养桑蚕,蚕吐的丝可制成精美的织物。桑蚕业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经济产业,常与农耕业并称为“农桑”。

读史学古文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曰):“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下令大赦后,全国人都知道诸葛亮死了。一般钦佩他、尊敬他的人,心里难受,不必说了,连受过他刑罚的人也痛哭起来,那就太难得了。

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廖立,一个就是改名为李平的李严。廖立曾经得到先主的信任,做过巴郡太守,也做过侍中。后主即位以后,他被调出去做了长水校尉。他自己认为,除了诸葛亮,就数他最有本领,委屈他做个校尉,那怎么受得了?他就不止一次地狂妄自大、毁谤朝廷,连关羽和刘备也都被他批评得不像话。诸葛亮上个奏章,把他废为平民,放逐到汶山郡去住。那边有不少部族,汉人和非汉人杂居在一起。廖立带着家小耕种过日子。这会儿他一听到诸葛亮死了,哭得很伤心。他说:“唉,丞相一死,我只好穿着左襟的衣服,一辈子做土人了!”李平为了督运粮草,耍了花样,前后奏章自相矛盾,恶意地把责任推给别人,被诸葛亮罚为平民,放逐到梓潼郡。这会儿一听到诸葛亮死了,他哭得害起病来,很快就病死了。

历史追根究底

●左襟

也叫左衽(rèn),也就是衣服的前襟向左边打开,与中原传统的“右衽”正好相反,多为古代少数民族的穿法。也表示被异族统治的意思。

廖立、李平都受过处分,可是并不怨恨诸葛亮,别的人更不必说了。因此,蜀人要求给诸葛亮立庙。可能是为了制度的缘故,后主不同意。

有人就在道上私底下祭祀武侯,逢时逢节,香火更旺。不但一般人,就是做官吏的也跟着大伙儿祭祀起来。这种自发的举动,谁也不想禁止,也禁止不了。可是在道上私祭究竟太不成体统,有人向后主建议,在临近武侯墓的沔阳地方给武侯造个庙,人们就不会在道上祭祀他了。后主同意了。

语文活学活用

●不成体统

解释:指言语、行为不符合规矩,不像样。

造句:这样做不成体统,立刻停手。

近义词:有失体统。

诸葛亮安葬以后,后主拜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督守汉中;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朝廷大事,兼领益州刺史;护军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三军,封为襄平侯;丞相长史杨仪为中军师;司马费祎为后军师。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尚书令蒋琬。他一下子地位这么高,别的人都在他底下。可是他没显出担心的样子,也没显出高兴的神气,举止行动、待人接物都跟往常一样。为这个,大伙儿开始服了他。

历史追根究底

●尚书令

古官名,东汉时期为尚书台的长官,总领朝政,无所不统,到了三国时期沿用,或代行宰相之职。

语文活学活用

●待人接物

解释:与他人相处。

造句:小明待人接物很有礼貌。

近义词:为人处世。

朝廷大臣的职位这么调整了一下,主要是按照诸葛武侯的意见办的。现在司马懿早已退兵回去,天下不是又安定了吗?没想到东边来了警报,说东吴大将全琮亲自率领一万多兵马到了巴丘界口。后主大吃一惊。他说:“丞相刚去世,东吴要是背弃盟约打过来,怎么办?”蒋琬说:“东吴增兵巴丘,可能为了防备魏人,也可能要扩张地盘。我们先得加强永安(就是白帝城)的防御,再派使者到东吴去探测动静。”后主就派王平、张嶷两位将军带领一万兵马赶到永安,以防万一,然后打发右中郎将宗预为使者到建业去见吴主孙权。

宗预拜见了吴主孙权,还没提出东吴增兵巴丘的事,吴主孙权反倒先责问宗预,说:“吴蜀犹如一家,你们在白帝城增兵,这是为了什么?”宗预回答说:“东边增加了巴丘的防守,西边就得增加白帝城的防守。事势所逼,道理一样,彼此都用不着问。”吴主给他这么一顶,占不到上风。他又故意讨好似的说:“我听到诸葛丞相归天,怕魏人趁着丧事去侵犯西蜀,所以我不得不在西边加强兵力,为的是帮助你们,不是为了别的。”宗预说:“是啊,东吴既然在西边增兵去帮助西蜀,西蜀当然也该在东边增兵来接应东吴!”吴主看到宗预坚强的劲儿,一点不肯屈服,说话又尖锐又有道理,不由得哈哈大笑,说:“先生正像邓伯苗(就是昭烈帝死了以后,出使东吴的邓芝)一样,豪爽,痛快!”他很客气地招待着宗预,像当初招待邓芝一样。接着他也打发使者去回拜后主,还给诸葛丞相吊唁(yàn)。后主这才放了心。再说文武大臣都能够遵照诸葛丞相的遗嘱和睦共事,他还是跟以前一样,现成做他的皇帝。

读史学古文

●出自《三国志·蜀书·宗预传》

“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自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马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历史追根究底

●归天

婉辞,指人死。古代对于死亡的委婉说法有好几种,如归天、驾鹤西去、谢世、仙逝、辞世、长逝、身故、归西等。

大臣们虽然还能和睦共事,蒋琬又是小心谨慎,可是朝廷上还有人不服气,经常大发牢骚,甚至开口骂人,弄得大臣们只好躲着他。那个人就是中军师杨仪。

杨仪杀了魏延以后,自以为这件功劳太大了,他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掌朝廷大权。没想到诸葛亮已经跟几个主要的大臣交换过意见,说他性情急躁、气量狭隘,意思是要蒋琬接替他。杨仪到了成都,后主拜他为中军师,论地位好像比丞相长史高,可是撤销了兵权,反倒是有职无权了。他一直忘不了在昭烈帝那会儿,他做了尚书,蒋琬才做尚书郎,是他的属下。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丞相参军。再说,他自己认为才能比蒋琬强,资格比他老。怎么诸葛亮一死,蒋琬就爬到他头上来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后来发发牢骚,说说怪话,甚至开口骂人了。大臣们都不敢跟他接近,只有后军师费祎有时候还劝劝他,安慰他。杨仪把他当作心腹,就把他心里的话全都抖搂出来了。他恨恨地说:“我真后悔呀!当时丞相一死,人心惶惶,我要是带领军队去投奔魏氏,早就飞黄腾达,还会像今天这样冷冷清清,落到这步田地?唉,后悔也晚了!”

语文活学活用

●有职无权

解释:拥有职位却没有实权。

造句:他现在是有职无权,彻底被架空了。

反义词:位高权重。

读史学古文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杨仪)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费祎面子上不说,心里想着:“哎呀,原来杨仪是这么一个家伙。这么说来,他比魏延还不如!魏延为了争权夺利,瞧不起杨仪,他可还要继续攻打敌人哪!”当时他对杨仪敷衍了几句,回去以后,马上写了一篇奏章向后主告密。后主动了火儿,把杨仪先押起来,审问一下,就要把他杀了。蒋琬替他求情,说:“杨仪确实有罪,看他从前跟着丞相多年,也立过功,请免他死罪,废为平民,就是皇上的大恩了。”

语文活学活用

●敷衍

解释:叙述并发挥;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勉强维持。文中取义第二种。

造句:不要敷衍我,认真回答问题。

后主把杨仪废为平民,放逐到汉嘉郡去。杨仪到了放逐的地方,还不肯安分守己地检查自己的过错,又上书毁谤朝廷,话还说得挺尖。一道诏书下来,把他关在郡监狱里。杨仪到了这个时候,又是气愤,又是害羞,就在监狱里自杀了。

语文活学活用

●尖

解释:文中指尖刻,语言尖酸刻薄。

造句:冷静一下,不要把说得这么尖,留点余地。

接着,后主拜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让费祎接替蒋琬为尚书令。他们遵守着诸葛丞相的嘱咐,同心协力地辅助后主。蜀中安定了一个时期,魏帝和吴主也好几年没动刀兵。魏明帝曹叡坐享太平,就开始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就这么走上享乐这条道了。

典故大讲堂

立庙之争

诸葛亮的死,对所有蜀人来说都如晴天霹雳一般,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忘不了诸葛丞相的好。大家既惊诧又悲痛,朝廷上下自发要给他立庙。后主刘禅却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了众臣的提议。

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主刘禅也深受诸葛亮的扶助,刘备临死前还嘱咐刘禅要对诸葛亮“事之如父”,那么为什么刘禅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呢?

其实,秦汉之时,朝廷的确不会以官方的形式给臣子单独立庙。如果刘禅同意为诸葛亮立庙,实际是将他抬到帝王般的地位,当然是有违礼制的。《周礼》规定:“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也就是说,作为于国家江山社稷有用的功臣,诸葛亮可以在昭烈帝刘备的庙庭里设立灵位,这种形式叫配享太庙。

既然朝廷不肯给诸葛亮立庙,百姓就只能自发祭拜。于是逢年过节,道路上或者田野上总能看见百姓们祭拜的身影。就这样过了将近三十年,祭祀都不曾断绝。后来有人提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在诸葛亮的墓地附近立庙,而不在成都(蜀汉都城)立,刘禅这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