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位让国

汉中王刘备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给关羽报仇的事。廖化流着眼泪说:“关将军父子被害,不但因为麋芳、傅士仁投降了敌人,实在也因为刘封、孟达不肯发兵去救,应当把这两个人拿来办罪。”刘备心里同意,他早就不满意他们了,可是那个地区的情况也实在复杂,要是孟达一变心,房陵、上庸、西城就都保不住。诸葛亮也说:“必须妥善处理,太急躁了,容易出毛病。”谁知道这儿不发兵去惩办刘封、孟达,那儿刘封、孟达倒先出了事啦。事情是这么起来的。

语文活学活用

●妥善

解释:妥当、完善。

造句:这个做法非常妥善。

近义词:妥帖。

反义词:混乱。

●惩办

解释: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处理。

造句:违法犯罪自然是要按法律惩办的。

反义词:奖励。

孟达因为没发兵去救关羽,心里到底不踏实。刘封又自以为是汉中王的义子,没把孟达搁在眼里。两个人各有各的心事,一直面和心不和的。孟达在这种情况底下,早已有了外心。刚巧他的朋友彭羕(yàng)在监狱里自杀了,孟达同病相怜,决定脱离汉中王,投奔魏王去。

语文活学活用

●同病相怜

解释: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的人相互同情。

造句:我与他同病相怜,都落榜了,但是我们都决心加倍努力再拼一年。

彭羕、孟达这两个人,原来都是刘璋的旧臣。他们认为刘备能够得到益州全是他们的功劳,论功行赏,他们的地位应该跟诸葛亮、法正他们一样高,可是孟达仅仅在副将中郎将刘封底下做个部将,彭羕也不过做个治中从事。彭羕是益州广汉人,他觉得自己是本地人之上的本地人,比外地人更不必说了。他的神气劲儿好像谁都不在他的眼皮底下似的。诸葛亮曾经对刘备说:“彭羕这个人狂妄自大,野心不小,恐怕不大肯听指挥。”刘备对彭羕就疏远起来了,没多久,把他调出去做江阳太守。彭羕一听到要把他调到远处去,很不高兴。他到马超那儿,约他一同反对刘备。马超原来是从西凉归附过来的,他老怕得不到刘备的信任,这会儿一听到彭羕说出这种谋反的话来,心中大吃一惊,可当时不能反对。彭羕回去以后,马超立即向刘备告发,刘备就把彭羕下了监狱,让他自杀。

历史追根究底

●治中从事

古官名,汉代为州刺史的助理,主要负责选署及文书案卷。

彭羕被逼自杀的消息传到孟达那儿,孟达自己知道他的情况跟彭羕一个样。再说刘封又瞧不起他,跟他不和,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刘备,主要是说:他得不到信任,有力没处用;君臣之间有了猜疑,还不如客客气气地各奔前程。他就带着他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曹丕。曹丕十分重用他,封他为列侯,又把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并管辖,称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他这个新城太守,实际上只是个空头衔,因为那三个郡还在刘封手里。曹丕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跟着孟达一同去攻打刘封。孟达还先写了封信给刘封,劝他投降。

语文活学活用

●猜疑

解释: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

造句: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大家不要胡乱猜疑。

历史追根究底

●头衔

旧时官场所用的名刺,常将官衔加在姓名之上,所以称官衔为头衔;现在也指官衔、学衔和荣誉称号等。

刘封把孟达给他的信撕了,把送信的使者也杀了。可是这有什么用呢?上庸太守申耽和他的兄弟西城太守申仪都跟着孟达背叛了刘封。刘封孤立无助,打了败仗,逃到成都,向刘备哭诉。刘备恨他不能跟孟达共事,又恨他不救关羽,骂道:“你有什么脸来见我?我要是不办你,怎么能叫人心服?”刘封还是跪着求饶。诸葛亮一直担心刘封刚愎自用,不容易管得住,劝刘备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他去了。刘备就叫他自杀。刘封临死叹息着说:“我悔不听孟达的话!”这话传到刘备的耳朵里,他一查问,才知道刘封撕信和杀孟达的使者,倒也替他流了眼泪。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时期内,孟达、申耽、申仪投降了敌人,彭羕、刘封被迫自杀,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全丢了。刘备心头十分恼恨,又因为不断地替关羽伤心,他就长吁短叹地害起病来,只好把征伐东吴的事暂时搁下。

诸葛亮安慰刘备,劝他好好休养。可是谁去安慰诸葛亮,劝他好好休养呢?诸葛亮对于曹丕威胁着汉朝的天下比谁都着急。他老想念着鲁肃,他们是一致主张孙刘联盟抗曹的知心朋友,可惜鲁肃年纪轻轻就死了。到了西川,总算有个法正可以谈谈天下大势,可惜他也年纪轻轻就死了。张飞把着西川的大门,对魏兵、吴兵都得提防,就是安抚或者镇压当地的各部族也够他操心了。黄忠跟法正同年死了。马超一心想报仇,对刘备倒是忠心耿耿的。赵云见识出众,可是他多半忙于练兵,不谈论国家大事。诸葛亮布置内部的事务,一定要做到足食足兵,一面叫张飞堤防东吴和曹魏的进犯,一面派探子去探听邺城那边的动静。

语文活学活用

●恼恨

解释:懊恼、怨恨。

造句:你有什么恼恨的,可以和我说说。

近义词:怨恨。

●长吁短叹

解释:长一声短一声地不断叹气;形容忧愁苦闷的样子。

造句:不要一天到晚长吁短叹的,打起精神来。

公元220年秋天,左中郎将李伏上书给曹丕,说:“魏应当代替汉,这是上天的旨意。”李伏一个人开了个头,别的大臣也跟着上来了,他们都劝曹丕赶快登基。魏王不答应,结果上书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十月里,几个重要的大臣,如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太尉贾诩、相国华歆等,直截了当地叫汉献帝放明白点,把皇位让给曹丕。汉献帝很识时务,反正少说话、多磕头错不了。他就下了诏书,大意说:“从我即位以来到今天,三十二年了,天下动**,万民遭殃。汉朝气数已尽,魏应当代汉。这是天意,也是民意。现在我把玉玺让给魏王,千万不可推辞。”曹丕立即推辞,上了个奏章,说自己无德无才,不敢接受玉玺。汉献帝只好再下诏书。怎么说呢?好在能写文章的大臣有的是。大笔一挥,第二道诏书又下来了,大意说:“唐世衰落,天命在虞;虞氏衰落,天命在夏。可见朝代有盛有衰,天命在于有德。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请魏王千万不可推辞。”曹丕还怕后世的人说他篡位,跟华歆他们商议一下,又推辞了。大臣们只好再替汉献帝起草。第三道诏书又下来了,大意说:“天命不在于一个人,帝王不属于一个姓。从古以来,都是这样。汉朝气数已尽,天命不能推辞,人民的愿望不能违背。请魏王接受玉玺。”这第三次的诏书照旧被推辞了,接着,又耍了个新花样。这一批捧魏王的人逼着汉献帝在繁阳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受禅(shàn)台”,择个日子,隆重地举行皇上推位让国的仪式,让大臣们和全国的人都知道汉朝的皇位是汉献帝自愿让给曹丕,而不是曹丕夺过来的。

历史追根究底

●李伏

三国时劝说曹丕以魏代汉且不断造势助曹丕成功得帝位的曹魏大臣之一,他深知曹丕的心意才如此做。

●唐世衰落,天命在虞;虞氏衰落,天命在夏

尧(也叫唐侯)的统治衰落了,天命落到了虞舜身上;虞舜衰落了,天命落到夏禹身上。

曹丕受禅登基,就是魏文帝,追尊他父亲曹操为武皇帝,改汉延康元年为魏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立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员都有升赏,大赦天下。

历史追根究底

●追尊

为死者追加尊号。曹操虽然掌握汉室实权,但一生并未称帝;曹丕追尊父亲为皇帝。

●武皇帝

后世一般称曹操为魏武帝,“武”是谥号。谥号是地位高的人死后,朝廷为他取的名号,包含对死者的评价。“武”是对曹操征伐功绩的赞美。

十一月,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据说,古时候帝尧禅位给帝舜,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他。魏国的大臣们告诉山阳公,说他学帝尧就要学得像个样儿,干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嫁给曹丕为妃子。这事很快就办好了。曹丕派人到洛阳建造宫殿,接着就迁都洛阳,改许都为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