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废少帝

陈留王一见那个浓眉大眼的将军去抱他,吓得往闵贡的胳肢窝里直躲。那个将军笑了笑,就跟陈留王的马并着走,一面安慰他,说:“请放心,我是董卓,特地来保护你们。”大臣当中有人对董卓说:“已经下了诏书,外兵不必进去。”董卓说:“诸公都是国家大臣,自己不能辅助皇室,保卫京师,让国家乱到这步田地。我董卓见了京师混乱,拼着命赶来保驾,你们倒不让我进去,像话吗?”大臣们给他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怀着疑虑,让他“保驾”。

历史追根究底

●外兵

古代指京城之外的军队。这里指董卓掌管的军队。

语文活学活用

●诸公

解释:各位人士。

造句:在场的诸公都没见过这场面,不知如何是好。

近义词:各位。

董卓问了问少帝:“这回的祸乱是怎么起来的?”少帝连哭带说地回答了两句,可是谁也听不明白。董卓又问了问陈留王,他比少帝说得明白多了。董卓就想:“大的不中用,还是这个小的懂点事。”他们到了离城十几里地,才见到尚书卢植带着朝中几个大臣迎上来了。董卓的军队保护着他们一起进了城。

少帝他们进了皇宫,见了何太后,大家哭了一顿。何太后问少帝:“玉玺(xǐ)是不是带在身边?”少帝回答说:“没有,我还以为太后收着哪。”他们各处乱找,什么地方都找遍了,可就是找不到。别的珍宝丢了倒无所谓,丢了传国之宝的玉玺,那就非同小可。可是少帝还在,何太后还在,朝廷还在,玉玺没了,慢慢儿再找吧。少帝能够平安回来,何太后还能继续临朝,这是不幸中之大幸,是值得庆祝的一件大事。当天就下了诏书,大赦天下。董卓保驾有功,准备给他封赏。

历史追根究底

●玉玺

专指皇帝使用的玉印,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自秦朝开始,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玉印,称为玉玺。

董卓到了京师,就打算自己掌握大权。可是兵马太少,步兵和骑兵合在一起才三千人马,怎么能把别人镇压住呢?谋士李儒又使了个计:他请董卓吩咐将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领一支兵马悄悄地出城,到了白日,再带领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进城,说是西凉调来的兵马。这么一来二去地兜了几趟,人家都摸不清董卓到底调来了多少人马。有的说五万,有的说十万,有的说四城门外都是西凉的兵马。董卓的声势就这么大起来了。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何进的军队因为死了头儿,还没整编,他们就纷纷地投到董卓这边来,连袁绍也害怕了。

语文活学活用

●大张旗鼓

解释: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造句:他大张旗鼓地张罗着大家搞宣传工作。

近义词:大张声势。

骑都尉鲍信从他的本乡泰山招募新兵回来,知道董卓每天带着兵马在京师耀武扬威地进进出出,就去见袁绍,对他说:“董卓这家伙,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将来一定谋反作乱。趁他还没抓住大权,先下手为强,马上把他拿来办罪。这事现在还做得到,再下去就不行了。”袁绍说:“他兵马多,不一定拿得住他。再说,刚杀了宦官,大家希望安定一下,怎么能再动刀兵呢?”鲍信叹了口气,带着自己的人马回泰山去了。

语文活学活用

●耀武扬威

解释: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造句:仗着有大靠山,他就开始耀武扬威。

近义词:趾高气扬。

语文活学活用

●目中无人

解释:眼里没有别人;形容狂妄自大,看不起别人。

造句:这个人一向狂妄,目中无人。

近义词: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鲍信一走,袁绍更不敢跟董卓作对了。不但如此,董卓还听了李儒的话,先去拉拢袁家,利用他们一下再说。董卓还真有一套本领,不但西凉的胡人、羌人、汉人服他,就是何进和何苗的部下,因为受到了优待,也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了他。他还说要重用名士,让大家知道他是同情党人的。他听说当初蔡邕(yōng)为了反对宦官,差点丧了命,被充军到边疆去受苦,后来虽说免了罪,可是这十多年来,一直流落江湖,就派人到各处去找蔡邕来做官。蔡邕推辞,说他有病不能去。董卓可火儿了,第二次派人去请蔡邕,对他说:“我请你做大官,你可别硬要全家灭门!”蔡邕认为自己很有学问,白白地死去未免可惜,就勉勉强强地来了。董卓见了蔡邕,十分尊敬他。三天里头,连升三级,蔡邕做了侍中,乖乖地归顺了董卓。

语文活学活用

●心悦诚服

解释:诚心诚意地表示佩服和顺从。

造句:他的真诚使得大家心悦诚服。

近义词:心服口服。

董卓自己觉得有了力量,就对李儒他们说:“我要废去少帝,先立陈留王,以后再看情况。你们看,怎么样?”李儒说:“袁隗、袁绍、王允他们可能顾全大局,不致多事。卢植、丁原不一定肯依。卢植一个光杆儿,没什么了不起。丁原手下的一个部将,厉害得很,我们得留点神。”董卓着急地问:“谁呀?”李儒说:“就是拿着方天画戟(jǐ),老站在丁原旁边的那个吕布哇!”

语文活学活用

●顾全大局

解释: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使之不受损害。

造句:她热爱工作,总是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原来武猛都尉丁原曾经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屯兵河内,威胁何太后。赶到袁绍屠杀宦官、少帝从小平津回到宫里,丁原也被召到了朝中,做了执金吾。他怕像何进那样被人暗杀,进进出出总是带着吕布。

历史追根究底

●执金吾

古代负责保护京城的官员。金吾是两端涂金的铜棒,手执此物以示权威。

“吕布?他啊,我知道。你们可以放心。”董卓扭过脑袋一看,那说话的是另一个谋士,叫李肃。李肃挺有把握地说:“我知道吕布。他表字奉先,五原人,跟我是同乡。吕布这个人哪,八个字可以说明了——‘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只要多送些礼物,凭我这一张嘴,准能把他拉过来。”董卓说:“只要叫他来归顺我,多花些什么都行。”

历史追根究底

●表字

也叫字,是古人在姓名之外所起的表现德行品质的名字。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并取字。

董卓就打发李肃去结交吕布,送他一匹千里马叫“赤兔”,另外还有许多珍贵的礼物。吕布见了这么多的珍宝,已经够高兴了,见到了那匹赤兔马,简直把董卓看作了大恩人,就是叫他跳到水里、火里,也干。李肃提出了条件,他满口答应了。吕布趁着丁原没提防的时候,就把他暗杀了,带着人头来投奔董卓。董卓马上大摆酒席,接待吕布,当面拜他为骑都尉。吕布万分感激,情愿做董卓的干儿子。董卓认下了,又送给他不少金银财宝。打这儿起,董卓的力量就更大了。

董卓很看得起袁绍,特地请他一个人来商议大事。董卓挺客气地说:“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应当挑个贤明的才好。我每回想到灵帝那么昏庸,直叫人生气。我看陈留王比少帝强,我打算立他,您看,怎么样?”袁绍一想:“董卓真要废去少帝了,叫我怎么说呢?”他还没回答,董卓接着说:“其实,刘氏种已经传不下去了,现在就立刘协吧!您看好不好?”

袁绍回答说:“汉朝有天下,已经四百多年了。现在少帝刚即位,年纪轻,天下人没听到过他有什么不好,您要是废了嫡子,立个庶子,这是违反制度的。我怕天下人不能心服,还是请您三思而行。”董卓没料到袁绍会驶顶风船。他说:“天下大权在我手里,我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谁敢反对?”为了加重语气,他拔出宝剑来,说:“您看,董卓的刀不够快吗?”袁绍又顶他一句,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您董公一个吗?”他一面说着,一面横着刀向董卓作个揖,出去了。他怕董卓不能放过他,就匆匆忙忙地逃到冀州。

历史追根究底

●嫡子、庶子

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和以父系为主的血缘关系形成了嫡庶有别的亲属制度。嫡子是正妻之子,庶子为妾室之子。嫡子地位高于庶子。

读史学古文

●出自《献帝春秋》

卓谓绍曰:“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董卓还不愿意拉倒,他召集文武百官,对他们说:“我们这个皇上不中用。我要学伊尹、霍光的样,把他废了,改立陈留王。你们想必都同意吧!”大臣们一听,愣了。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不敢回答,就瞧见尚书卢植出来反对,说:“伊尹、霍光由于大臣们的要求,才把昏君废了。我们的皇上并没做错什么事,不能把他当作昏君,再说了,你怎么能跟伊尹、霍光比呢?”董卓听了,气得瞪眼睛,吹胡子。他拔出宝剑来要斩卢植。侍中蔡邕慌忙把董卓拦住,劝他别这么容不得人。董卓对蔡邕有好感,就听了他的话,免了卢植的死罪,把他革了职。卢植还怕董卓派人去暗杀,就急急忙忙地绕道逃到本乡,从此不再出来了。

历史追根究底

●伊尹、霍光

两位因规劝皇帝而知名的大臣。商朝大臣伊尹教育大甲,令其为父守墓三年,终成明君;汉代霍光直接废黜(chù)了昏君刘贺。

卢植革了职,谁还再敢反对?这么着,董卓逼着何太后下道诏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少帝刘辩退位,改封为弘农王。董卓逼着弘农王立刻离开皇宫,同时派人叫何太后搬到永安宫去。何太后哭得死去活来,口口声声骂着董卓。董卓就派人送给太后一杯毒酒。这时候,何太后巴不得快点死,一口就喝下去了。

语文活学活用

●死去活来

解释:昏过去又苏醒过来,形容人十分悲伤的样子。

造句:至亲去世后,他哭得死去活来。近义词:要死要活、痛不欲生。

董卓立了汉献帝,自己做了太尉,把自己封为郿侯。

为了重用名士,优待党人,董卓先替几个已经死了的人申了冤。他把陈蕃、窦武等不少人的案子重新审理,恢复他们生前的爵位,修理坟墓,派使者去祭奠,有意识地提拔他们的子孙,让他们做了官。这么一来,就有一批人向着董卓,说他办事公道。他就趁着人家对他满意的时候,再把重要的官职调整一下。他拜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他自己做了相国。大家都升了职,都很满意,不向着董卓才怪。他们连忙请求皇上给他上朝时候的三种特权,就是“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上朝可以不必快步走;拜见皇上可以不报自己的名字;上朝的时候,可以不摘下宝剑,不脱去靴子。

语文活学活用

●口口声声

解释:经常把某件事挂在嘴边(行为却和自己的言论不符)。

造句:他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没有错。

历史追根究底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古代帝王赐予大臣的特殊待遇。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其他获得者基本上都独揽大权,挟制皇帝,比如董卓、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