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觅得好姻缘

公元前323 年,屈原17 岁。他向父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他要一个人出门进行一次游历,以体察风俗民情。

在父母看来,屈原的这个请求非常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屈原在如此小的年纪竟然知道关心百姓的疾苦了。这让屈原的父母感到很欣慰,因而父母欣然同意了屈原的请求。

屈原这次游历的范围是整个香溪,他首先要经由外出乐平里的唯一通道,即有“曲径通幽”之称的七里峡。进入七里峡,就像进入一条狭长的胡同,溪口恰似两扇壁立千仞的石门,石缝中怪石嶙峋。挤出峡口,立刻天高地阔,阳光灿烂,让人心胸开朗——原来屈原已经到了香溪。

香溪是个好地方,自古便多美人才子。那里的姑娘,不能说个个婀娜多姿,但也都被溪水滋养得白白嫩嫩,透着一股子灵气。那里的小伙儿,不能说个个英俊潇洒,但也都被溪水浇灌得壮壮实实,有着逼人的朝气。

顺着香溪岸边游走,屈原遇见了许多这样的姑娘、小伙儿。他们或是在水边洗衣捕鱼,或是在水中嬉笑打闹,个个都显得淳朴可爱。

一天,屈原乘船来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村庄。这是一个小巧玲珑的村子,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奔向一个小广场,屈原也随着人流移动。

广场北边搭起了一座巍峨华美的祭坛,有人告诉屈原,人们这是在祭祀“子嗣之神”的“少司命”。为了迎接少司命的到来,人们在祭坛前面供满了秋兰和蘼芜,这些花草长着清新的绿叶,开着素洁的白花,香气四散,显得是十分清雅。

祭坛下尽管人数众多,但却鸦雀无声,人们全都伸长了脖子,聚精会神地盯着坛上,期盼着少司命的降临。少司命果然不负众望,只见一位荷衣蕙带的美丽女神,轻盈飘忽、悄然无声地降临到祭坛上。她娴雅,秀美,令人肃然敬慕。

屈原仔细观察着这位少司命的一举一动;她举止文雅,对祭坛上的同伴也格外亲和,在面对台下的村民时,她的笑容又那么温暖。屈原想:这位美丽的少司命,修养这么好,浑身还散发着母性的气质,怪不得大家都对她那么恭敬。由她做孩子们的保护神,孩子一定会健康活泼。

少司命现身的时间不长,不一会儿便乘着彩车和众同伴离去了。但是这场祭祀活动给屈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还专门根据此事创作了《少司命》这首诗歌。据说,屈原后来创作的《九歌》,其中大部分素材也都得益于此次的香溪游历。可见,这次游历对屈原来说意义非凡。

在香溪游历了几天后,有一天,屈原想到临行前父亲曾嘱咐他到香溪去拜访一户姓昭的本家。屈原一到香溪只顾着游玩,完全将父亲的嘱咐抛在脑后了。如果再晚些时间去这个本家府上拜访,或许父亲知道后就要责备屈原不懂规矩了。

说起这个本家,还要从屈原的家族讲起。楚国有三大王族姓氏,即昭、屈、景,都是以楚王封地为姓氏发展而成的。

香溪的昭氏与屈原家不仅是世交,还是至亲。屈原的曾祖母是昭氏长女,昭氏现在的当家人是屈原父亲的表叔。

这个昭府在当地十分有名气,府中藏书非常丰富,远近闻名。屈原在启程前,父亲曾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前往拜访这位姑表祖辈,必要时可以在昭府多住几天,力争满载而归,不虚此行。

昭府坐落在香溪畔的竹岛上。它三面环水,一面连陆,是游览避暑的胜地。小岛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阳光灿烂。小岛半山半坡,濒临香溪环带平原,是湖泊的沼泽地。

小岛的山并不巍峨,却茂竹修篁,密不见天,所以叫竹岛。竹篁之外,还有樟、楠、梓、檀、橘、柚等杂木和果木,奇花点缀林间,异卉树下丛生,珍禽在林间唱和,奇兽追逐嬉戏,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经过详细询问,屈原来到了昭府。昭府建立在向阳的山坡上,它的范围甚至超过了三个村庄的大小。庄园的围墙顺着山势而走,远远望去就像蛇舞龙腾,十分壮观。

围墙之内,亭台楼阁,厅厦轩斋,回廊曲坊,鱼池荷塘,都依山而建,所以整个庄园眉目清晰,层次分明。

看到这些,屈原由衷地觉得,昭府真是大户人家啊!不过,从小生于贵族人家的屈原,并不十分羡慕这些,他更好奇的是昭府会有哪些藏书,昭府的当家老爷子是不是真像旁人所说的那样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说起昭老爷子昭明晖,他在当地是个声誉很高的人。他早年曾入朝为官,晚年告老还乡之后就专心研究学问,还收了许多学生。目前他年事已高,所教授的学生又个个都有了出息,他就不再为学生们费心,每天只管管府里的事情,乐得清闲。

昭老父子听说有位品德、相貌出众的本家晚辈要来拜访,非常高兴,连忙让家丁将人请进来,还特地吩咐下人准备好酒好菜为亲人接风洗尘。

二人寒暄过后,昭老爷子便很快从问候屈府老太太与屈原父母等话题转移到屈原身上。屈原的睿智与学识,昭明晖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在他们整个交谈过程中,老人时而啧啧称赞,时而拍案叫绝,最后他以孔夫子的“后生可畏”作为总结。

虽说十多年来昭明晖不再过问世事,但目睹国君昏庸、国政腐败、国势日衰的现状,难免时常忧国忧民,暗自悲叹。

经过与屈原长时间的交谈,老人不禁眼前一亮,胸中的郁结渐渐消散。他在暗自思忖:莫非这就是上天赐给楚国的栋梁之材?楚国的振兴可否寄托在这位后生身上呢?他不禁浮想联翩。

长时间交谈之后,昭老爷子招待屈原用饭,并安排屈原在昭府住了下来。屈原本来就打算多留几天,除了想看看昭府都有哪些藏书外,还想留下来向昭老爷子多请教些学问。

在昭府,昭老爷子和屈原相处了些时日,他觉得屈原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屈原对书的热爱是他在众多弟子中从未见过的。

此外,屈原对治国平天下的看法,更令老人家刮目相看。

老人虽然十多年不问世事,但当他听到屈原讲述朝中奸臣当道,百姓身处水火,楚国日渐衰败的现实时,也难免有些担忧。

谈到激动处,老人甚至掩面而泣,屈原也跟着流下眼泪。

他们时而嬉笑怒骂,时而放声高歌。从屈原的言谈中,昭老爷子看出这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少年,如果能好好加以引导,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楚国的栋梁之材。

在近百名家族成员中,昭明晖最钟爱的是小孙女昭碧霞。碧霞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过目成诵的聪慧,通晓古今的渊博知识。她娴于辞令,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还有着尊老爱幼的美德,矢志不渝的操守,宽容大度的胸怀,温柔缠绵的性格,矜持不苟的风度。

一位闺中少女能够如此尽善尽美,怎么能不令人敬爱!

因此,慕名而来登门求婚的人不计其数,但昭明晖却一直没有选中合适的。

而今,天赐良缘,屈原突然造访,老人一见钟情,心中暗喜,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人坚信自己的判断:屈原与碧霞是天生的一对,二人相处,一定如磁铁相吸,似胶漆相爱。

屈原在昭府的这些日子里,每天起早贪黑地到藏书楼去苦读,翻阅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资料,边读边记,孜孜不倦。

有一天,屈原正在藏书室内读书,忽然家仆进来说:“屈公子,我家老太爷请你到他的书房去。”屈原一听,赶紧放下手中的书起身前往。

走进昭老爷子的书房,屈原看到屋内还站着两个人,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和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只见这妇人一身华服,头上戴着漂亮的发饰,眉目慈祥,笑起来十分亲切。

这少女跟这妇人长得有些相像,不过比妇人清瘦,衣着也比妇人穿得清素一些,让人一望便觉神清气爽。

见屈原望着这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开口打招呼时,昭老爷子赶紧介绍说:

这两位是我的儿媳和孙女,小孙女叫碧霞,就是你那些表兄妹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小才女。

屈原听罢,连忙上前拜见妇人,又向妇人和小姐介绍自己的姓名及与昭府的关系。妇人听罢,笑着说了些客套话,小姐倒是笑笑没开口。

屈原刚才不知道那两个的身份,因而不敢盯着两人多看。现在仔细看来,这位小表妹长得真是漂亮可爱。她个头高矮适中,身体匀称,体态轻盈,笑容清浅,额首低眉地站在那里,显得极其端庄典雅。

再看小表妹那满头秀发,如瀑布般垂在肩上;一双柳叶眉,描抹得似两弯新月;两只大眼睛,清澈如湖水;一对小酒窝,不笑也好看。这样的女子,看起来真是楚楚动人,屈原看得有些着迷。

碧霞母女到郢都省亲刚回来,昭明晖就请屈原来见。他向儿媳和孙女说明屈原的来意,命碧霞从第二天起,照料屈原的饮食起居,与屈原一起到藏书楼去查阅资料,抄录简牍,兄妹共同完成这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碧霞唯唯听命,心花怒放。

屈原与伯母离去之后,昭明晖又留碧霞坐了一盏茶的工夫,向孙女吐露了自己的隐衷。碧霞听了,含情脉脉,笑而不答。

从此,碧霞成了屈原亲密的伙伴,除了夜间睡眠,俩人几乎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碧霞小屈原两岁,他们都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这样一对佳人朝夕相伴,久而久之,自然胶合漆黏,难分难离。

可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十月下旬的一天,屈原要告别昭府,回到家乡。头天夜里,昭明晖给屈伯庸写了封长信,信中详细地叙述了屈原这次驻足昭府的情形以及迟归的原因,大大称赞了屈原的聪慧与刻苦攻读的精神,描绘了屈原同碧霞的交往与爱情,明确表示想要成全这美好姻缘,让屈昭两家亲上加亲,永结秦晋之好。

之后,屈原登上帆船,船离开了溪岸。他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外出,便让人将书信送到郢都。屈伯庸启封拜读后,受宠若惊,欣喜若狂,急忙请假回到家中,为屈原操办六礼文定之事。

锣鼓震天,鞭炮鸣响,喜事临门。屈原与碧霞成亲的日子终于到了。两位新人在父母及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成连理。从此之后,他们过着夫唱妇随,琴瑟相应,赛过神仙的日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两者屈原都已圆满完成了,他今后最大的任务就是安心研究他的治国之道,为早日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