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崭露头角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屈原,自幼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因为家庭环境好,他小小年纪便与众不同。公元前333 年,7岁的屈原就出落得身材修长,举止文雅,在同龄的孩子还在淘气玩耍时,他便已有翩翩少年的风度了。

少年时的屈原雪肤玉肌、唇红齿白,除了相貌出众外,他的品性更是无可挑剔。他生性谦和,修养极好,总是谦虚待人。他喜欢一个人独处,很少与同龄的孩子嬉戏打闹,更不会做出格的事情惹父母生气,可以说是少年老成。

小屈原还很喜欢动脑筋,他常常一个人漫步在池边溪畔思考问题,而且往往还思考得非常投入,甚至偶有路人跟他打招呼他都视而不见,可见他非常地专注。

屈原从小喜爱洁净,每天早晨都要到井边打一桶水,用清澈的井水洗去脸上的尘垢,洗净自己的帽缨,然后对着明亮的井水照照衣帽是否整齐或洁净。

后来,屈原长大后懂得了人不仅要讲究外表整洁,更重要的是保持心地纯洁与正直。因此,屈原每天洗漱完毕后,都要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没有不够检点的地方,省察自己对国家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等等。这面明心透腑的“镜子”映照着屈原的心灵,也把他的心灵照得透亮鲜明。这口井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照面井”。

屈原房间的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凡是生人进入他的房间,根本就看不出这竟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居所。他还喜欢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青山碧水,喜欢虫鸣鸟叫,更喜欢开在山间的兰花和香草,常将兰花、香草当作饰物佩戴在身上。

屈原的父亲屈伯庸在儿子注重外在美的基础上,还常常给他讲一些古代圣贤的故事,希望屈原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去修炼自己的品行。屈伯庸经常对屈原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啊!一个人注重自己衣着和外貌的整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心灵的洁净,懂得善恶是非。

经过父亲的教导,屈原的一言一行比之前更加规矩了。

他到山间漫步时不会随意惊扰小动物,也不会随意摘那些还未来得及开放的小花。他在用兰花、香草做饰物的时候,不再纯粹以好看的心态摘取了,而是懂得了花儿的美丽寓意着高洁,香草的馨香有着圣人高贵的气质……就连对自己爱洗帽子的习惯,他都有了独特的领悟;他觉得帽子是主人内心浊净的外在表现,因此一定要注意帽子的干净。

倘说爱整洁、好修饰是屈原的性格特点,那么聪颖睿智便是他的素质特征了。屈原自幼爱读书,又十分聪明,几乎是过目成诵,所以十几岁时已经学富五车,见识过人,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屈氏为楚之同姓,屈府是贵族世家,不用说,管理账簿、负责会计,就有一个不小的班子。有一天,屈府的账房先生们正在忙着结账,屈原走进去,信手拿过一本账簿,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然后放回原处。

账簿未能放稳,落到几案下的火盆中,当时就燃烧起来了。屈原年少机灵,急忙从盆中去取那燃烧着的账簿,但是已经晚了,账簿烧掉了一半。大家都说屈原年岁太小,浑身孩子气,办事毛手毛足。屈原见状,很是气愤,索性将残存的账簿撕得粉碎,投于火盆之中,让其尽成灰烬。

在场的账房先生们都惊呆了,特别是负责这本账簿的那位先生,简直是三魂离舍,七魄出窍。小屈原却从容镇静,若无其事地说:“簿子上的账目,我已铭记在心,可以重写一份,没什么可担心的!”

于是,小屈原便逐一口述,由一位先生笔录,一本新账簿就脱颖而生了。后来新账簿经过使用,果然与实际无一差错。

屈原出生于王室宗族家庭,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通览古籍,并十分留意历代兴亡盛衰的踪迹,积极探求治国安邦之道。在他的心目中早已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自己将来要像商代伊尹辅佐商汤、周代吕望辅佐周武王那样,辅佐楚王,振兴楚国,统一天下。

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屈原刻苦读书,即便是酷热的夏天,他也不松懈。为了避免中暑,他就到伏虎山脚下凉爽的纳山洞里去读。后来,人们把这个山洞称为“读书洞”。

屈伯庸生长于南国,却喜爱中原文化,特别倾心于儒家学说,所以他要求屈原熟读《易经》和孔子的书,研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套学说。

屈原虽然也爱读儒家著作,对仁义之道很感兴趣,但他却不满足。他还涉猎诸子百家的著作,就连楚地的民歌他也爱读。他白天读书,晚上还要和邻近的小哥们儿一块习武,常年不辍。

屈伯庸回来探家时,看见儿子书读得太杂,只怕博而不精,还要学什么拳棒,更会影响读书。为此,他常常训诫儿子。

屈原不服,搬出孔子的“六艺”来和父亲对抗。还说当时七雄并出,只会文不会武,便不能适应形势。屈伯庸拗不过儿子,也只好随他去了。

江水浩浩****地流过秭归。在江的南岸有一块巨石,看上去像一座米仓;在巨石下面有一个豁口,活像一个漏斗,人们管它叫米仓口。老人说,这个米仓口原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中流出米来,但是只可解燃眉之急,要想多拿是拿不走的。

后来一个贪心的人把米仓口凿大了,拿了许多米回去。他回到家一看,米全变成了沙子。从此,这米仓口就再也无米流出了。

有一次,屈原到米仓口玩耍,看到那“漏斗”里不时窸窸窣窣地往外流着沙子,就抓起一把端详着,他心想:要是真的能够流出白米,穷人家不就可以避免饥肠辘辘之苦了吗?思来想去,他有了主意。

几天之后,有人忽然发现米仓口又流出白米了,于是,人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告。之后,每天都有人拿着袋子去接米,但是米不是很多,大家只好匀着点吃。

就在这时,屈伯庸从朝中回来,却发现自家的米仓缺损了一个小角儿,觉得有点蹊跷,便在夜里暗中到米仓里去察看。在月光下,他忽然发现一个人背着一个袋子正从那里离开,便尾随了上去。走着走着,到了米仓口。屈伯庸走近一看,不是别人,却是自己的儿子屈原。他一下子全明白了,便叫了一声“平儿”。

屈原听见有人叫他,惊恐四顾,当他发现是父亲站在那里时,便跑过去跪了下来。屈伯庸心潮激**,用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说:

平儿,你没有错,济困扶危乃仁人君子之所为。可是……以楚国之大,啼饥号寒者何止千万,凭咱们那小小的米仓如何救得了他们?你要立下大志,好好读书。将来担当大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解百姓于倒悬之苦!

在这之后,屈伯庸大感欣慰,因为他觉得,平儿这个孩子他日长大成人后,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