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书圣”

一挥而就传千古

中国的书法到了王羲之的手中才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王羲之因此而被后人称为“书圣”。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千余年来,历代的书法家、艺术家都一致推崇《兰亭集序》为行书的始祖,直到今天它仍是人们临帖习字的典范作品。有关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的故事,在历史上也常被人津津乐道。

公元353 年,殷浩二度北伐前秦失败,王羲之也准备辞官退隐。那年的三月,正是初春时节,会稽一带天气晴和、风和日丽,王羲之看到国事日渐混沌不明,自感前途渺茫,心情十分苦闷。他终日枯坐在家中,想起自为官以来,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不但没有改善,反倒越来越恶化,觉得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报国无门,心情更加恶劣了。

一天,王羲之看着窗外的春景,心想:“我再继续悲愁下去也是徒劳,与其这样自寻烦恼,不如出外散散心。像这样美好的景色,要是再邀来一些老朋友聚一聚、喝喝酒、吟吟诗,该有多好啊!”

想到此处,王羲之马上摊开纸笔,准备写邀请函,但是用什么名目比较合适呢?总不能无缘无故地把客人给拉来吧!他想了一想,现在正是初春三月,就用“修禊”的名义吧。

中国的古俗,在三月上巳日——三月第一个巳日——这一天,人们会到河畔用河水洗去不祥。渐渐地,这一种习俗由宗教仪式演变为春光明媚下男女老幼的郊游、宴乐。

一些达官显贵们更是要趁此机会聚在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渐渐地这成为一种雅事。后来,人们就以三月初三这一天代替三月上巳。

王羲之正在埋头写信的时候,他的儿子王徽之看到了,便问道:“父亲,‘修禊’是什么意思?我不大懂。”

王羲之放下笔,对儿子说:“嗯,这个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仪式,通常在冬末春初的时候举行,人们利用这种仪式驱除去年的坏运,迎接今年的好运。这种习俗在周朝时便有记载,由来已久了。你想不想和我一道去见识见识,顺便再拜见一下你的伯伯、叔叔们?”

王徽之一听可以出去游玩,雀跃欢呼,便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准备和父亲一道去开开眼界。

三月初三这一天,王羲之带着包括徽之在内的三个儿子与一些文人雅士,浩浩****地来到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谢安兄弟、孙绰兄弟,以及王羲之的叔父、内弟等均在此列。

王羲之领着大家祈祷。在祈祷仪式过程中,王羲之想到自己一介文人,既不能领兵驱逐异族、收复失地,又无力通过政治作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如今连自身尚且不保,心中悲愤万分。他在心中默默地祷告说:“多年以来,百姓没过过一天太平日子,为什么无辜的百姓要遭受这种罪呢?我不求自己的幸福,只求天下能够安定,让百姓过几天安稳日子吧!”

仪式完毕以后,大家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王羲之的心情还没有平复,躲在一边独自地喝着闷酒。

这时,一个人站起来说:“今天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四周的景色又如此之美,我们不能辜负这美好的时光,何不每人作诗一首?要切合时令,也要符合我们今天聚会的意义。咱们不妨来个规定,如果哪一个人作不出来,每人罚他一大杯酒,大家觉得怎么样?”

这种提议对在场的文人们来说正中下怀,哪有不赞成的道理!于是,众文士们纷纷展开纸张,磨墨的磨墨、拿笔的拿笔,有的人搔头苦思,有的人一挥而就。

王羲之见大家兴致勃勃,不好扫兴,便也参与进来。

他首先作了一首四言诗。在这一轮赛诗中,有十一个人各作诗两篇,有十五个人

各作诗一篇;前余姚令

会稽谢胜等十六个人没

有交出作品,当场被罚

了酒。

明代钱穀绘有《兰

亭修禊图》,描绘了这一

盛况。

等到罚酒的这一幕过去以后,大家就开始品评各人的诗,有人击节赞赏,有人摇头晃脑地吟哦,好一幅欢乐的场面!

酒过数巡之后,又有好事的人提出意见说:“今天这一次的聚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又有这么多的佳作,我们何不把这些作品都收集起来汇订成册,再请一位高手写一篇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文章?不但有纪念性,说不定还会留名于后世呢!”

大家一听都表示赞同。不过,找谁来作这篇序言呢?

这个人必须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文笔优美流畅,否则,好好的一次集会,却毁在文章上,岂不是大煞风景!大家想来想去,公推一位文笔好、书法更是首屈一指的人来做这件事,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

王羲之当仁不让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摊开纸,提起笔,趁着几分酒酣耳热的醉意一挥而就,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的全文如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兰亭集序》的意思是:

晋穆帝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暮春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周围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于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此放眼观赏,开阔胸怀,穷尽视听的享受,实在是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房间里和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借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不尽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就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变为陈旧的往事,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寿命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知道,把生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寿命的长和短等同看待也是虚妄的。后人看今天,就如今人看以前一样,可悲啊!因此,我将当时的人与诗记下,即使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情趣依旧。后人也将同样有感于这些诗文。

这篇《兰亭集序》字字珠玑、隽妙雅逸,它打破成规,另辟蹊径,不落窠臼,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无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论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全序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凡遇重复的字,全用不同的写法。其中以“之”字最多,共有二十个。也就是说,光是“之”字就有二十种不同的神韵。这样的序言,除了王羲之,还有什么人写得出来呢?

《兰亭集序》虽然是王羲之在醉意正浓时随兴完成的,但却写得十分传神,有如神助一般,就连王羲之自己也觉得十分得意。酒醒之后,王羲之看到自己竟然写了这么好的一幅字,感到十分意外,于是又拿起笔来想要再写一遍,但是试了好多次,都比不上之前的那幅。因此,王羲之对这一篇《兰亭集序》视若珍宝,常常拿出来欣赏。

“兰亭修褉”因《兰亭集序》而传为美谈,而《兰亭集序》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传诵至今。古今不知有多少名人雅士临摹过它,很多帝王将相都想一睹真迹,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传说、曲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