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溯源

沿着香山寺东南半山坡拾级而上,高大粗壮挺拔的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处别致清静的庭院,传说金朝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一天夜里在香山的行宫御苑,梦到了附近有泉水喷流。第二天命人掘地,果然有泉水涌出,因而将此泉取名为“梦感泉”。梦感泉有两眼泉水,自石缝中冒出,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濠,一股流向静翠湖。

清乾隆十年(1745年)修建为“松坞云庄”,乾隆皇帝多次驾临此地,口渴品饮,感觉泉水清凉甘甜,就把“梦感泉”赐名“双清”。乾隆御笔所题“双清”二字,至今还镌刻在院内石壁上,院落由此即得“双清”字缘,成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

现存建筑是原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先生所建。熊希龄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25岁(甲午年)中进士,戊戌年参与维新,被革职。后进入北洋政府,曾与梁启超、张謇组阁,出任国务总理。离开政坛后投身教育和慈善事业,1917年在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松坞云庄”旧址上创建“香山慈幼院”,题写“双清别墅”四字于门楣上,在此首推平民教育和慈善教育,这是香山自金朝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以来破天荒的事情,在此之前,这里是专供王公贵族赏玩的皇家园林。

香山慈幼院于1920年开学,不同于一般的育婴堂、孤儿院,而是集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实验学园。最有特色的是院里实行“小家庭制”,由10多位年龄不同的学生组成,互称兄弟姐妹,由一位负责生活管理的“母亲”照顾,让这些孤儿重新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使一颗颗孤寂的心得到感情的慰藉。这些孤儿从入院起,直到毕业工作,院里都负责到底。那些考上大学的孤儿,院里还负责他们的生活费、学杂费。当时,熊希龄在慈幼院还收养了不少朝鲜共产党烈士的遗孤和中国死难烈士的后代。1927年,李大钊不幸遇害时,熊希龄不计个人安危将李夫人及两个子女接到香山保护,后转送中共地方党组织。担任过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熊希龄,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组织救助伤员和收容难民,赴香港募捐时不幸病逝,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