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目标的疏离者

在第1章中,我引用了两个青少年的访谈内容,他们都表现出明显的疏离感。其中一个男孩否认自己有任何长期的目标,另一个人对未来的态度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甚至以此为荣。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有意识地接纳冷漠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大多数缺乏目标的年轻人都不像这两个男生一样能清晰地表达自我,也意识不到自身的疏离感。在我们的研究当中,缺乏目标感的年轻人对我们问到的关于目标的问题,通常的反应是“一脸茫然”,或者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我没有想那么多”。很少有人能像这两个男生那样自信地接受他们的疏离感,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敢确信冷漠和懒散是“不错的”。但很多疏离型的年轻人都认为度过人生的合理方式就是这么“飘着”。一些人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你无法掌控未来,因此又何必自寻烦恼呢?”),另一些人把它看作是“享受生活”的好方式。事实上,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享受生活是他们所拥有的最接近持久目标的事情。他们可能也会表达出一些兴趣,如获得一个学位、找到一份工作、赚很多钱,或组建一个家庭等,但他们把这些目标视为类似“尽可能少受苦,同时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别人告诉他们这是适应社会所必须做的。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只是把关注“生存”(过一天算一天)或“享乐主义”(过得快乐)作为指引,而不是被他们的真正想要实现的抱负或个人成就所指引。

例如,当被问到他希望人们如何记住他时,一个男孩儿回答道 :“有趣……要做个有趣的人。人们喜欢有趣的人,他们很酷,会有很多人围在他们身边。我想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很酷。”当问到他对未来的考虑时,这个男孩说:“我不想拥有什么长远的目标,对未来没有考虑太多,拥有目标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当问他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他简单回答道:“美好的生活就是,做一些让你感觉快乐的事情。只要我过得快乐,我就拥有美好生活。一旦我过得不快乐,那就不再是美好生活了。”在他每天做的事情里,他也的确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能具有建设性的活动,比如上学、交朋友,但是除非他能在这些活动中找到快乐,否则这些活动对他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从他的陈述中,找不到任何理由去专注于任何事情,或是超越当下的任何其他事情。

我们访谈的一个20岁的年轻女性把她的生活看作由一系列事件构成,这些事件没有任何组织计划性,或是更深层的原则:“每天都在翻新,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鲜事物,就像是一本新书,每天都会翻开崭新的一页,所以每一页都会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呈现。” 在访谈当中,她表达出了两个持久的关注点:“交朋友”和“减肥”。这两个关注点似乎都是为享乐主义的欲望所驱动(交朋友是为了找乐子,减肥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漂亮)。她说她相信完成大学学业是很重要的,“因为从大学毕业拿到学位,就可以让我或任何人做几乎任何事情。只要有学位,不管是什么学位,都很好……它能够让你赚更多的钱、过得快乐、买辆法拉利或什么的。享受14天的游轮旅行,花上1.2万美金,想想那会怎样,哦,这还不算什么”。她说出了职业发展的各种不同可能,但是却不具有从中作出选择的依据,因为她的关注点都不能有针对性地解答她希望达成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等问题。就制订未来她可以投身的计划而言,她的渴望(交朋友、看上去漂亮、赚很多钱)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方向感。

从我作为研究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这一疏离者群体对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从研究中感觉到,这些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特定问题在于,他们在访谈中所显露出愤世嫉俗的表象之下,是否隐藏有真实的感受。如果有,那么隐藏的感受是什么?他们的逞强或者冷漠是真的吗?还是仅仅是对痛苦和自我怀疑的一种掩饰?如果进一步去探寻,会揭示出他们不愿在公众面前表达的目标吗?

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进一步了解这一大群让人感到不安的疏离者”成了我们的首要工作之一。“怎样面对这些疏离者”的挑战,也应成为教育的首要工作。和其他的年轻人不同,疏离者看上去让人无从着手。如果他们除了每天享乐之外根本都不去寻找任何目标,我们又怎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引导其人生的方向呢?我被这个问题所困扰,频繁地请教一些有经验和智慧的人,向他们征求建议。我得到的一致意见是,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些年轻人清楚地认识到,缺乏目标的生活是不幸福的,相反,对目标的投入,是会带来满足感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会对这一难题做更详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