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邓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1904~1997)
1904年
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取名邓先圣。
1909年
进私塾读书,学名邓希贤。
1910年
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学习。
1915年
入广安县高等小学学习。
1918年
入广安县立中学学习。
1919年
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秋,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1920年
10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
1921年
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月,进香布朗工厂做工,两星期后被解雇。
1922年
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
夏,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3年
夏,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
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工作。
7月,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同
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
春,任中共旅欧支部里昂地区特派员。
6月至9月,参与组织旅法华人多次举行的声援国内五卅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
11月,进雷诺汽车厂做钳工。
1926年
1月,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
春,离苏回国,受中共派遣,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所属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工作,任政治处处长、学校中共组织的书记。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武器,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7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秘书,更名邓小平。
8月7日,列席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2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8年
年初,和张锡瑗结婚。张于1930年病逝。
1929年
夏,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广西,领导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化名邓斌。
10月,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
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
1930年
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
在广西右江地区11个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931年
2月,同李明瑞率红七军转战到江西崇义后,根据前委决定,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
4月,在上海写出《七军工作报告》,详述了红七军、红八军的战斗历程。
8月,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
1932年
7月,任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支持毛泽东打破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战略战术和正确的土地政策,反对“左倾”路线。
1933年
春,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5月,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到乐安县南村当巡视员。不久,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8月,主编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
1934年
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
1月,参加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6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
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6年
5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
1937年
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随后,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月,随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
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
1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9月至11月,参加在延安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确定,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重申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在会上作关于地方工作的报告。
1939年
7月3日,参加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9月,同卓琳结婚,后一起回到太行山。
1940年
8月至12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这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带有战略性的对日军的进攻战役。
1941年
4月15日,发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1942年
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
1943年
1月26日,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对5年来对敌斗争作了系统总结,概括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敌斗争的重要经验,并提出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强调一切政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掌握中日矛盾的实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以坚持敌后斗争去影响全国,争取战后团结建国。
7月2日,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指出发展生产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根据地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是生产的重心。
10月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晋冀鲁豫地区党政军工作。
1945年
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8月,日本宣布投降。此时,与刘伯承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扩大为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等四个地区。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
9月至10月,为反击国民党军向解放区的进攻,同刘伯承指挥上党战役、邯郸战役。
1946年
6月,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8月至翌年1月,与刘伯承先后组织指挥了陇海、定陶、鄄城、滑县、钜(野)金(台)鱼(乡)等战役。
1947年
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
6月30日,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中坚持了大别山斗争,把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
1948年
5月9日,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
5月25日,与刘伯承发起宛东战役。
7月,与刘伯承发起襄樊战役。
9月至翌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蒋介石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
1949年
2月5日,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任政治委员。
3月,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
3月31日,为总前委起草《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4月至5月,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闽等省广大地区。
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0月1日,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0月至12月,同刘伯承等率部进军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
11月23日,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12月2日,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
2月22日,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本年,领导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
1951年
领导进军西藏工作。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7月,调北京,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
1953年
10月,出席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代表政务院作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讲话。
1954年
1月,在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讲话,提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
4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5年
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中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
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6年
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7年
3月至4月,到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视察工作,宣传贯彻中共“八大”精神。
5月15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
11月,随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958年
8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的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9月至11月,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视察工作。
11月至12月,出席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作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决议的说明。
1959年
1月,主持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书记会议并作报告和总结发言。会议主要讨论年度计划、工农业生产和市场安排等问题。
4月,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作关于经济工作和国家机构的人事配备的说明。
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0年
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
2月,到河南、安徽、天津等地视察工作。
3月25日,在中共中央天津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要庸俗化。
11月至12月,与刘少奇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3周年庆典和81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
1961年
3月,出席中共中央在广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作反对平均主义等问题的发言。会议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会后在广东考察。
4月至5月,《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印发讨论后,和彭真到北京顺义、怀柔县搞调查研究,随后写信给毛泽东,就条例中有关供给制、粮食征购、公共食堂等问题提出意见。
8月至9月,出席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的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
1962年
2月6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加强民主集中制。
7月7日,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恢复农业生产,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哪种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用哪种形式。
1963年
7月,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代表团举行会谈,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原则。
1964年
6月19日,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
7月,到吉林、黑龙江等地视察工作。
1965年
3月,针对江青等对文艺界人士和文艺作品的错误批判,在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严厉批评。
11月至12月,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视察工作。
1966年
3月到4月,在西北地区视察工作。
5月,“**”开始。不久,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失去一切职务。
1969年
10月,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在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
1971年
9月13日,林彪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
1972年
8月3日,致信毛泽东,希望再为党和国家多做几年工作。毛泽东批示肯定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1973年
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
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1974年
4月,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
1975年
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纠正“**”错误。
1月至10月,在党的会议上,在关于军队、铁路、钢铁、国防工业、科教、农业等方面的工作会议上,多次发表讲话,提出各方面都要整顿,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强调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整顿取得明显成效。
5月,应邀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
年底,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再度受到错误批判。
1976年
4月,北京发生悼念周恩来总理、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事件”,被撤销一切职务。
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意志,粉碎“四人帮”。“**”结束。
1977年
4月10日,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5月3日,中共中央批转此信,肯定了邓小平的意见。
5月24日,同中央两位有关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
8月至9月,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领导和推动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1978年
3月8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系统地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9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后到东北三省、河北省、天津市视察,反复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10月10日,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中国要实行开放政策,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发展的起点。
10月11日,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词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
10月22日至29日,访问日本,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
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大政策。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2月18日至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会议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
1月28日至2月6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3月3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6月28日,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八次访华团。谈话时说,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
10月4日,在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今后长期工作的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必须坚持。
10月19日,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讲话指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11月26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谈话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指出,中国20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1980年
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报告,强调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4月至5月,多次谈话指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5月31日,同中央有关负责人谈农村政策问题,强调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7月,到四川、湖南等地视察工作。
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时指出,对现行制度存在的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特权现象和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弊端,必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提出要建立退休制度,干部队伍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8月21日、23日,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回答提问时说,我们要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作客观评价。我们将肯定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9月,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1981年
6月,中共十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彻底否定了“**”,全面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7月2日,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书记座谈会上讲话提出,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
8月,视察新疆。
9月19日,在华北某地检阅军事演习部队,讲话时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982年
4月1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强调一手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5月6日,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谈话时说,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一方面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8月21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谈话时重申,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
9月13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