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虎口取食(1949~1951)
(1) 应该是汉口。—译注
(2) 此说有误,所谓“两个秘密会社的土匪首领”指地方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袁、王二人实为红军误杀。—译注
(3) 此段话未查到有关的中文资料。—译注
(4) 这段话与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一书中的文字有出入。—译注
(5) 指烈士柳直荀的夫人李淑一。—译注
(6) 此处引文与伪造信原件中的文字有出入。—译注
(7) 黄指黄公略。—译注
(8) 指国民党第九路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译注
(9) 应该是11月28日。—译注
(10) 应为10月下旬。—编注
(11) 1932年7月,周恩来以中央苏区中央局代表身份赴前线,随即以前方最高军事会议主席身份随军行动,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作战。他们在红军作战行动方针上与后方中央局发生分歧,为此,毛泽东在这年10月于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主要攻击,并被迫称病离开前方。不久,中共临时中央局决定由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编注
(12) 萧华没有留在江西。—译注
(13) “毛主席”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瑞金,毛任“中华苏维埃主席”时。—编注
(14) 此话未查到中文原文。—编注
(15) 《西行漫记》中译作“炮铜岗”,但在其他记载中都作“抱桐岗”。—译注
(16) 应为6月20日。—译注
(17) 斯坦莱(1841~1904),英国的非洲探险家。—译注
(18) 指毛和他的夫人。—译注
(19) 指张学良。—译注
(20) 西安事变第二天(12月13日),中共机关报《红色中华》曾提出过把蒋交付人民公审的办法,后根据国内外形势,改为“保蒋安全”的策略。中共中央于12月17日独立自主地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而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电报是12月20日才收到的。—译注
(21) 即马海德博士。—译注
(22) 指王炳南。—译注
(23) 此处是音译,Li Ta Chang。—译注
(24) 指杨子烈。—编注
(25) 召开“七大”的最初决定是由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所作。到1938年9月六届六中全会又决定1940年召开“七大”,但是,直到1944年5月六届七中全会,才选出主席团,通过议事日程,六届七中全会历时11个月,先后召开8次会议,于1945年4月20日结束。三天后,1945 年4月23日,“七大”才正式召开。—译注
(26) 199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已发文为王实味同志的错案平反昭雪。—编注
(27) 该报告发表于1942年4月27日《解放日报》上,当时题为《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下文中“大司父”系原文如此。—译注
(28) 这位苏联人即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迪韦诺夫。1942年5月至1945年11月,他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事后著有《中国特区:1942~1945》(中译本名《延安日记》)。以下引文见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延安日记》。—译注
(29) 原文为萧瑜,似误,应为萧三。—译注
(30) 中国通,美国各主要杂志(如《生活》等)的远东问题评论家。其评论“常以熟谙重庆政治内幕著称”。—译注
(31) 当时,赫尔利是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而非驻华大使身份与毛会晤的。—译注
(32) 时为美军观察组代理组长。—译注
(33) 此处疑有误。似应为毛泽覃之子。—编注
(34) 斯大林的讲话在《决议》中曾多次被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此处与事实不符。—译注
(35) 此处有误。刘少奇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译注
(36) 原名张恕安。—译注
(37)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总兵力为127万,1946年底到1947年初发展到137万余人。在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年底(1946年7月~1947年6月),我军损失35.8万人,其中负伤26.7万人—包含伤愈归队者约20万人,牺牲6.9万人;被俘及失散2.2万人。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3,132~133页。—编注
(38) 此说疑有误 ,毛毛此时并不在延安。—编注
(39) 此人系王安石。—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