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赤壁鏖兵
东汉末年,各处地方官吏和豪门大族在绞杀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就了自己庞大的军事势力,各霸一方,互相攻伐,形成了三世纪初期封建割据的混战局面。在这些割据一方的势力中,力量比较强大的,在北方有河北的袁绍和河南的曹操;在长江流域的有江东的孙权、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的刘表和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刘璋。
公元200年,即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而在公元208年,即建安十三年的秋天,他又进而率军南下,打算统一全国。
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继位,在曹操大军的威慑下,投降了曹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长子刘琦一道,率领大约两万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
曹操率领着号称八十万的大军,但实际却只有二十多万的人马,自江陵(今湖北江陵)沿江东下,直逼夏口,刘备的情况十分危急,他派了诸葛亮到江东去联合孙权,商讨共同抗曹。
孙权和刘表原来也有矛盾,只是这时见到曹操势盛,如果荆州真为曹兵占据,江东也就很难保全,鉴于这种形势,他同意了诸葛亮的意见,答应派大将周瑜、程普等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抵抗曹兵。
曹操的大军自江陵顺流而下,触鲈千里、旌旗蔽空,声势可是十分浩大的。曹操自以为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打败刘备乃至孙权,更是不成问题的。官渡之战的胜利,刘琮的乞降,使得曹操变得骄傲起来,不再能冷静地考虑双方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事实上,这时曹操的军队虽有二十多万,可是其中就有七八万人可都是水军,也是作战的主力,这些都是刚刚投降过来尚怀疑惧的荆州水兵,而从北方来的兵士由于远来疲敝、不服水土,生病的却很多,再加上,刘琮初降,荆州民心未定,后方很不巩固,所以尽管曹操善于用兵,也并不是有全胜的把握的。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相遇了,曹操鉴于北方军队不惯水战,下令用铁索把战舰连锁在一起,以便兵士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这就给了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机会。
这天夜里,东南风大起,周瑜的部将黄盖假称投降曹操,带了一艘朦瞳斗舰,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直向曹营驶去,看看离曹营不远,船上一齐燃起火来,迅疾地向曹操的水军船舰冲去,火烈风猛之际,电光火石之间,曹军船舰就被延烧起来。那些船舰因有铁索连锁,仓促间无法拆开,一时烈焰冲天,曹操的水寨化成了火海,一会儿工夫,曹操的岸上营寨,也被延烧着了。
曹军人马烧死溺死的不可胜计,孙、刘联军分水陆两路乘势进击,曹操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经过这次挫败,退回到北方,势力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南下。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于洛阳。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乘机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方,取得了立足之地,随即又向西发展,夺取了刘璋的益州。曹丕称帝的次年,即公元221年,刘备也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建都于成都。而孙权经过这次战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势力,也得到了巩固,力量比以前更加强大了,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邺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魏、蜀、吴三国,三国鼎立的局势由此出现!
战争虽然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各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自统治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所以这时比起东汉末年那种由于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局面来,相对地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