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阿以冲突的导火索
◇作战实力◇
◇战场对决◇
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拉开序幕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47年11月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合居住的城镇,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一场非常激烈的武装冲突,这在当时被称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
在此之后的1948年1月~3月,双方之间还不断发生冲突。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而且同一天,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阿拉伯国家军队在发起进攻之后,埃及军队开始从阿里什分两路开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一旅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过加沙向特拉维夫进发。由于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进行着拼命的抵抗,夜间袭击了埃及军队先头部队的后方,所以让埃军的军队慌乱不堪。
到了5月17日,这一天是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而当时的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必须进行立即表决,甚至还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了进攻,要求它们必须停止行动。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英国是反对美国的建议的,并且还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可是没过多久,英国同意了美国的建议,撤走了英国在阿拉伯军团的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已达四周。
以色列再一次向阿拉伯发动进攻
到了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又再一次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被称为“十天进攻”,到7月18日才结束。
当时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产生了分歧,并且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结果在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相反,这一次以军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
这一次战争,以军把进攻方向重点放在了中部战线上。以军集中了4个旅的兵力,向特拉维夫东南12英里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了突然突击。当时这两城是由“阿拉伯军团”占领,对以色列的威胁非常大大。当以色列两个旅向两地发动进攻的时候,“阿拉伯军团”的司令格拉布找了一个借口,由于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于是决定放弃两城,这样就让以色列军队于7月11、12日占领了两地,从而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在北线,以色列部队开始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企图夺回米什马尔哈耶丁的居民点,从而把叙利亚军队赶回到约旦河的东岸,但是最后被叙军击退了。
于是,以军再一次改变进攻方向,主力开始西移,向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发动进攻。
在7月15日~16日,以军的2个营利用夜间进行了突然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且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通过十天的战斗,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大改善了自己的战略地位。在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开始大力推行移民计划,不断扩充军队和武器装备。到了10月初,以军的总数已经达到9万多人,100多架飞机和16艘舰船。可是,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战局每况愈下,已经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
以色列借助罗马时代的古道进行奇袭
这场战役一直从1948年12月22日到1949年1月7日进行。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以军首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行了牵制性的进攻,阿隆师的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企图占领阿里什,以色列空军当时还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的机场,从而掌握了制空权。而戈兰尼旅则在宽大的正面沿海岸公路不断挺进,22日夺取了加沙南侧8公里的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师的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行攻击。当时的进攻路线选择了一条由比尔谢巴至奥贾的已经被杀湮没的罗马时代的古道。
这样的选择可以说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让埃军更没有想到的是,以色列已经秘密的将这条古道修成了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
由于当时埃军判断以军会沿着沿海岸公路进攻,所以对奥贾方向几乎没有戒备,使得阿隆主力部队奇袭获得成功,在12月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28日又攻占了阿布奥格,转而开始进攻阿里什。
而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进行决定性的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军,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而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各方停战协议的签订
就这样,当时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
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也于3月2日在落得岛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
通过这一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也一举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虽然伊拉克当时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是表示遵守以约的协定。在以约停战之后,伊拉克军队也就撤出了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作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了黎巴嫩村庄。
而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正式举行,7月20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总共经历了15个月,战争最后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据统计,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军队死亡多达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之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总共有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这场战争也更加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美、英之间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发生。
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阿以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成为长期动**不安的根源。而“分治”的政策和大国的插手干预是爆发阿以战争的直接根源。
经过这场战争,以色列根据自己地小人寡,和作战对象众多等实际情况,使其军队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国防体制、动员和预备役制度与军官教育制度,确立了在短期内速决取胜的作战理论和作战原则与方法。
这场战争也使美国在更大程度上向以色列渗透,为其扩张主义政策服务。仅在战争结束后的3年中,以色列得到美国的贷款、赠款及投资就达4亿多美元。美国得以在以色列境内建立机场、基地、军港,派遣军事顾问和教官。
阿拉伯联盟军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失败,但它们为争取阿拉伯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未中止。
中东地区阿以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军事斗争,世界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剧烈争夺,不会中断。在中东地区这一战争舞台上,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将愈演愈烈。而中国在阿以问题上始终坚持不参与内政,并且希望世界各国人民不遭受战争苦难,在必要的时候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立场。
◇知识拓展◇
耶路撒冷
1948年为国际共管城市,以色列刚刚建国的时候,政府机构多设于特拉维夫。但是从1950年以来开始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首都,之后又是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
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都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它的最终地位还没有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过了特拉维夫,成为了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06年,耶路撒冷的面积为126平方千米,拥有人口724000人,这两项指标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而且无论是犹太人数量还是非犹太人的数量,都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