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上甘岭》中的“王兰”向我们走来

《上甘岭》中的“王兰”向我们走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自上世纪50年代始,已被中国人唱了7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每当唱起这支歌,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油然而生。这哪里只是一支歌曲?它包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

一、电影《上甘岭》剧本的诞生

1952年10月。朝鲜战场。一场空前残酷的战斗在上甘岭村附近的五圣山打响——这就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上甘岭战役”。

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帝国主义就在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短短两年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得苦无退路。为挽救败局,上甘岭一役美军投入两倍于我军的兵力,飞机大炮对我阵地狂轰滥炸平均每天向我发射炮弹数万发,最多时一天发射30万发,将我军阵地的两座山峰削低2米。我军将士坚守阵地43天,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终于取得辉煌胜利,歼敌25000余人。

硝烟刚刚散去,来自祖国的慰问团便出现在战士们面前。其中几人是中央电影局的创作人员,要求采访战斗英雄们的事迹。

部队领导安排年轻的编剧林杉和导演沙蒙住进临时搭起的

草棚里,让一位位英雄与他们见面交谈。

英雄连长张计发被请来了。他带领全连战士坚守阵地,因食品、饮水的供应被敌人炮火封锁,战士们吃牙膏、舔坑道石壁上的水渍解渴。一只苹果从全连百余人手中传过竟然没吃完每人只咬一小口,甚至只是用舌头舔一舔。战斗结束,全连官兵幸存者只有8人,但阵地一寸也没丢失一

17岁的卫生员王清珍被请来了。在上甘岭坑道里,她日日夜夜护理伤员,感人事迹数不胜数。一个重伤员小便排泄困难被憋得痛不欲生。王清珍想尽了办法,先是使用导尿管,接着用注射器向外抽,都无济于事。眼见伤员大汗淋漓脸色乌青王清珍顾不得少女的羞涩,毅然决然蹲在伤员膝间,用嘴咬住导尿管,一口一口,终于把尿吸了出来——

王清珍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14岁参军,第一批入朝参战。战火的洗礼,使她的青春闪出异样的光彩。在坑道里,为鼓舞战友们的斗志,她常在战斗间隙给大家唱歌。《南泥湾》、《翻身道情》,一支支动听的歌如涓涓细水滋润着战友们被焰火烧焦的心田,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战地百灵鸟”。战斗结束,她被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荣誉战士“光荣称号。

英雄们的事迹激发起剧作家林杉强烈的创作**,他一口气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上甘岭》,将张计发、王清珍全写进作品。但是,文学创作不同于新闻报道,它要求将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升华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因此林杉在剧本中将张计发更名为“张连发”,将王清珍更名为“王兰”。

待《上甘岭》剧本的初稿经审核通过时,上甘岭战役的将士们已回到祖国。林杉、沙蒙二人“跟踪追击”,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部队驻地,又一次采访张计发、王清珍等人,使剧本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修改后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作曲家刘炽说:“我要让《一条大河》唱遍全国!”

有了好剧本,还得有一支好插曲。恰好剧本里有王兰为伤员们唱歌的情节,插曲与故事情景交融,写好这支歌尤显重要。创作任务落在了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曲作家刘炽的肩上。二人仔细研读剧本,王兰的形象在眼前栩栩如生,于是一支最能表达“战地百灵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战斗情怀的歌曲《一条大河》脱颖而出。刘炽拿着散发着墨香的歌单满怀信心地对演员们讲:“我要让这《一条大河》唱遍全国!”果然,此歌经声音甜润的青年歌唱演员郭兰英一唱,立即风靡全国,成为人人喜爱、百唱不厌的“流行曲”。

三、沙蒙对刘玉茹说:“你就是我要找的王兰!”

电影筹拍,导演各处物色演员。事有凑巧,刚刚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戏剧系毕业,22岁的姑娘刘玉茹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姐姐家访亲,被导演沙蒙给碰上了。沙蒙眼睛一亮,立即拉刘玉茹到摄影棚试镜。他惊喜地说道:“太好了!你就是我要找的王兰!”

王清珍虽然在剧本中变成了“王兰”,但编剧和导演心里都藏着一个愿望:物色一位与王清珍长得相像的演员来扮演王兰。刘玉茹正符合这个条件,不仅相貌酷似王清珍,年龄、性格也极相符。林杉和沙蒙向刘玉茹详细介绍王清珍的英雄事迹,刘玉茹认真听着,眼里涌出热泪。她不负众望,成功地创造了“王兰“这个被全国观众爵爱的艺术形象。

从此,王清珍、刘玉茹这两个“王兰”也结下了难解的姐妹情缘,鸿雁传书,心心相连。如今这两姊妹都已成为退休老人,但依然彼此不忘。1995年年底,刘玉茹在《哈尔滨铁道报》上发表一篇题为《我在“上甘岭”演王兰》的文章,满怀挚情地向读者们介绍真实生活中的“王兰”王清珍的事迹。她在文中写道:“至于我个人,当然不会忘记那次难得的艺术实践,……更不会忘记女英雄王清珍。我在祖国北方黑龙江面向湖北,遥祝我的好姐姐王清珍健康,幸福!”

1996年上海电视台举办过一次“两个’王兰’见面”节目。刘玉茹先被请到了上海。但王清珍在哪里?上海台不知晓一时联系不上。情急之中,上海台临时请来一位也曾在朝鲜战场当过卫生员的女同志代替了王清珍。刘玉茹甚觉遗憾,她告诉上海台的同志们:另一位“王兰”现定居于湖北孝感市。

四、王清珍的新诗篇

王清珍怎么到了孝感?原因很简单:她和丈夫刘焕杰所在的英雄部队后来改编成空降兵,驻地在孝感。刘焕杰和王清珍可称得上是亲密战友。上甘岭战役中,刘是师部医政股股长不久担任卫生所所长。两个人的姻缘是由领导做主撮合的,结婚仪式在战壕里举行。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夫妻二人几十年来相敬相爱。是共同的战斗经历连着两颗心。

如今都已鬓染白霜,仍常在一起回忆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缅怀牺牲的战友们,百倍珍惜今天的一切。今年“七一”前夕,为迎接香港回归,老夫妇二人合写了这样一首诗——

—百多年前,英帝施霸权,

本是华夏土,硬把米旗悬。

国家不强盛,有理也枉然!

香港回归日,神州锣鼓喧,

舞醒一声吼,雄威震大干!

五、王清珍的“民政情”

1982年王清珍从师部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住进孝感

军休所。她并未因退休而赋闲,反而显得更忙碌了。她四处奔波义务为群众巡诊。她运用娴熟的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技术曾使一位卧床多年的60岁的婆婆重新走路,又使一位因车祸受伤被判定为“植物人”的18岁的姑娘恢复生机。孝感师专一位特困学生身患胃下垂病无钱医治,他慕名来到军休所向王消珍求助。王洒珍一边给他治病,一边向他讲英雄的故事,鼓励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愈后,这位学生送来感谢信,庆幸自己是“心身双丰收”。

军休干部是民政部门的服务对象。王清珍和丈夫因此与“民政”结下了深厚情感。他们看到民政干部发扬“孺子牛”精神热心为群众服务深受感动,因此也把自己当作“民政人”。1996年夏季孝感地区遭遇洪水灾害,王清珍立即在军休干部中带头捐款捐物,并和民政干部们一起奔赴灾区慰问灾民。她来到革命老区大悟县,将3500元现金捐给县一中,为“希望工程”献出“老兵的一颗心”。她家生活俭朴,节衣缩食,却处处关心他人。1994年间,她得知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扮演王芳的解秀梅同志退休后生活困难,住进医院因欠费不能及时做手术,便立即将150元钱寄往天津解秀梅家中。钱虽不多,但战友的情意无价。解秀梅夫妇写来感谢信,王清珍夫妇将来信当作最珍贵的物品收藏。

六、新时代的寻找

《上甘岭》已被搬上银幕40多年。使王清珍欣喜的是,人们没有忘记过去,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民对曾经一度被淡忘的许多美好事物开始了越来越热忱地呼唤和寻找。当《上甘岭》重新在屏幕上与观众见面时,中、老年人感到无比亲切,而新一代的观众则犹如发现了“家传珍宝”,惊叹英雄们的事迹太感人了。

英雄在哪里,“王兰”在哪里?孝感地区的年轻人们得天独厚,“王兰”就在他们身边。王清珍被学校、机关、工厂、部队请去作报告。仅是在孝感高中,就有上千名学生听她讲过上甘岭的战斗故事。从孩子们激动的泪水中,王清珍看到了伟大祖国美好的未来。毕竟是血浓于水,市场经济的潮水,冲不淡伟大民族的鲜红血液。王清珍深知自己的报告意义非同寻常是献给党的事业的一份余热。因此,当听报告的年轻人们请求王清珍唱《上甘岭》插曲时,年过花甲的她从未拒绝过。“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虽说嗓音有些嘶哑,但听众们仍然深受感动。有时候,台上台下一片合唱声:“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让我们寻找,寻找美好的品格美好的传统,寻找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寻找英雄”的专题节目,请王清珍在屏幕上与全国观众见面。近几年,《解放军画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也陆续介绍了王清珍的近况。王清珍和丈夫刘焕杰,被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光荣称号。

神州大地百花争艳春风常驻。看,上甘岭的英雄们向我们走来,那动情婉转的歌声,将一代一代伴随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